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人情与法度?且看《论语》典故:亲亲相隐

出处:《论语·子路》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人情与法度?且看《论语》典故:亲亲相隐

译文:

这个“叶公”与“叶公好龙”中那人,一开始并不姓叶,他原名是沈诸梁,芈(mi)姓,沈尹氏,字子高,还是楚国王室的贵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曾孙辈。

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人情与法度?且看《论语》典故:亲亲相隐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率直坦白的年轻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官府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率直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人性的直率与坦白就体现在这里。”

两千多年以来,儒家学术一直重视个人的人格即道德层面的修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诸多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儒家学术日渐上升到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封建社会统治者也多看重道德社会的建设,希望形成一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社会道德秩序,特别是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时期,儒家学术的传播进入辉煌时期,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人情与法度?且看《论语》典故: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有人从字面理解为:情侣亲嘴的时候要找个隐蔽的地方。然也,可笑之至。通俗的解释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犯了罪,作为一个正直的好少年是为其隐瞒,还是揭发检举?是“亲亲相隐”还是“大义灭亲”,围绕这两种不同作为,近些年争论不断,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人就有一千种看法。

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人情与法度?且看《论语》典故: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作为我国传统道德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而且符合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在构建孝道的同时,也反映了“礼法合治”的人伦情怀,这不仅是对人情伦理的关怀,对维护当时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儿子包庇老子应该是更符合中国亲情的传统理念,道德伦理的维护要重于法度。

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人情与法度?且看《论语》典故:亲亲相隐

随着近现代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依法治国以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积极揭发检举,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成为时代必然,法度的地位至高无上,“亲亲相隐”则要服从“大义灭亲”,一来维护了法度的尊严,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孰轻孰重,仍需就事论事。(金龙)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