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温馨提示:此文较长,涉及中国领土来源和故事,均来自史书与资料记载,献给真正爱好历史的朋友们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除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甘肃之外的关内十一省:来源于周武王、周公旦封邦建国后各个诸侯国的开疆拓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纵横上万平方公里,拥有大小城池无数的庞然大物。在激烈战斗中,作战国往往动辄便是战车千乘、虎贲几十万人的庞大阵势。但是根据现有资料分析与统计,发现周初授予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的国土面积大概是:

等级 爵位 法定面积 举例

一 公国和少数侯国 50平方公里 宋、齐、鲁

二 侯国 35平方公里 晋

三 伯国 35平方公里 郑

四 子国 25平方公里 黄、罗、祝、邾

五 男国 25平方公里 许

六 附庸 不足25平方公里 萧

可以看出,西周初期所有诸侯国的领土都普遍性很小。即使一等公国按《礼经》所言为1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湖北省县域下面的一个或半个乡镇。四等子国为25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中国农村中的几个行政村,不少封国甚至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城镇。虽然封国的国君都被称之为“诸侯”,但实际上他所能管辖的地盘却不过是如今的一个乡村而已。

周王朝的先人就曾经从地处边陲的诸侯国,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剪灭商朝的主要策源地,在历史的经验面前,高层决策者知道,分封制的实质就是给地方放权,必须坚守一条非常清晰的低线——即非特殊情况,受封的诸侯国一般只能让其安逸于日常比较阔绰富足的生活,而无法积累必要的财富以萌生出“替天行道”做“天子”的欲望。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四川、贵州:来源于司马错征服巴国、蜀国等蛮夷国家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秦国夏阳(陕西韩城)人,学属纵横家,亦能领兵战斗。曾与张仪有过辩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

蜀王芦子霸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为苴侯,苴侯与巴王私下友好。然而,巴国与蜀国世代战争。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蜀王讨伐苴侯。苴侯遂出走巴国。因秦惠文王与巴、蜀有很好的关系,所以巴国请求秦国出兵,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率兵救援苴、巴两国。秦军讨伐蜀国,蜀王兵败退至武阳,为秦军所杀。其相及太子皆死于白鹿山。

其后,张仪贪巴国与苴国地方富饶,背信弃义顺道向东灭了巴国,俘虏巴王及苴侯返归秦国。巴国及苴国遂皆亡。秦国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秦惠文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地区遂定,秦国日益富强。

秦国灭亡巴国、蜀国,向西南拓展其领土,达成司马错最初讨伐蜀国的“广地”、“富国”、“强兵”三个目的。此外,秦国亦因此去除出关讨伐六国的后患,巴、蜀两地更成为由西南方讨伐楚国的基础,从水道可通向楚国,对其后的黔中之战与鄢郢之战有极大的影响。

广东、广西:来源于秦朝南征百越、汉武帝灭南越国

秦攻百越之战亦称秦始皇三征岭南,包括3次战争,第一次为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50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称为秦瓯战争;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百越之战,该战结果为秦朝占领了百越之地,设置了南海、桂林及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将赵佗攻瓯骆国之战。这些战争使到岭南地区首度成为现代中国地理区域内大范围统一政权 (秦朝) 的领土。

(汉平南越之战后,岭南真正意义上全部纳入大一统政权版图,约在清朝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基本瓦解,该地完整纳入到中央集权体制下)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第一次战争也称秦瓯战争。《淮南子·人间训》中有关该战役的记载如下:

“(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 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秦军第一路在余干(今属江西省)集结,进攻闽越地区(主要在现在福建),攻陷后设立了闽中郡。第二路在南野(今江西省南康市南)扼守,对闽越和南越形成压迫之势。第三路占领了南越的番禺。第四路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南)驻守,第五路在镡城(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南)附近的越城岭驻守,准备一起进攻西瓯。秦军在开始时期是屠睢一路和赵佗一路这两路一共20万人马最先发动进攻。剩下的30万人应该在前线部队陷入战争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写部队缺粮的战报给秦始皇以前就出动了,因为在屠睢写的信中说到了自己的“五十万大军已经伤亡甚重”。

百越军在译吁宋的率领下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激战,译吁宋战死后,选了新的将领桀骏,并且全线退入山地丛林中与秦军继续作战,及偷袭又切断秦军的粮道,迫使秦将屠睢上报秦始皇秦军粮草已经不足。秦始皇被迫派遣史禄负责运送粮饷,史禄率领士兵在湘水和漓水之间开始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保障秦军的后勤供给。

秦军士兵多为北方人,大部分都为现在陕西、山西及河南等地人,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士兵中瘟疫横行,直接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

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百越军对秦军发起了反击,秦军大败,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而秦军总指挥官屠睢也在现在的广西桂林一带被一支百越军夜袭部队击毙,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

秦军阵亡约30万人,剩下20万人全部退到岭南北部边界;百越军的伤亡同样惨重,没有力量继续发动进攻,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秦军征发了更多罪犯戍边,对峙持续了3至4年。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战,《史记·秦皇本纪》相关记载如下: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灵渠(建于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4年)粮道全面开通且粮草充足之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万加上原先剩下的20万秦军部队,秦军再次集中了30万大军向百越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秦军几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深入岭南,并且设置了南海、桂林及象郡等三郡,然而实际上行政仍然可能主要由地方土酋控制。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前112年秋,汉武帝调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

第一路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桂阳沿湟水(今广东省境内的连江)直下。

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从豫章郡过横浦关沿浈水直下。

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两个归降汉朝的南越人郑严和田甲分别为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率兵从零陵(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北)出发,然后郑严的军队沿漓水直下,田甲的军队则直抵苍梧(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第五路以驰义侯何遗利用巴蜀的罪人和夜郎的军队,直下牂柯江。五路军队的最终目标皆为南越国的都城番禺。

与此同时,东越王余善也向汉武帝上书请战,并派兵8000人协助杨仆进攻南越国,但东越王的军队行至揭阳时,便借口遇上风浪而不再前进,还暗中派使者向南越国报信。

该年冬天,即前112年与前111年之交时,杨仆率领精兵,抢先攻下寻峡,然后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内),缴获了南越国的战船和粮食,乘机向南推进,挫败南越国的先头部队,率领数万大军等候路博德的军队。路博德率领被赦的罪人,路途遥远,与杨仆会师时才到了一千多人,于是一同进军。

杨仆率军队在前边,一直攻到番禺,赵建德和吕嘉都在城中固守。杨仆选择有利的地形,将军队驻扎在番禺的东南面,天黑之后,杨仆率兵攻进番禺城,放火烧城。而路博德则在城西北驻军,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闻路博德的威名,于是纷纷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时分,城中的南越国守军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投降。吕嘉和赵建德见形势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领几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询问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后,才知吕嘉和赵建德的去向,并派兵追捕他们。最后,赵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马苏弘擒获,而吕嘉被原南越国郎孙都擒获。

吕嘉和赵建德被擒之后,南越国属下各郡县包括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揭阳县令史定等皆不战而向汉朝投降。郑严和田甲的军队,以及何遗调动的夜郎军队还未到达,南越国已经被平定了。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93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消灭了。

当平定南越的捷报传给汉武帝时,汉武帝正在前去视察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的途中,当时身处左邑县桐乡(今山西省闻喜县北),于是汉武帝在桐乡设立了闻喜县。前111年春,吕嘉被汉军处死后将其首级呈送给汉武帝,当时汉武帝行至汲县新中乡(今河南省新乡市东),于是汉武帝又在新中乡设立了获嘉县。同年,赵建德也被处死,其首级高悬在汉朝皇宫的北阙上。

其后汉武帝还在益州郡设立嶲唐(今云南省永平县西北)、不韦(今云南省保山市东北)两县,将吕嘉的子孙和宗族迁徙过去,以绝南越后患。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后,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前110年,杨仆率军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属广东省)渡海,占领了海南岛。汉朝将其设为儋耳、珠崖两郡,和前面七郡同隶属于交州刺史部。

第三次秦攻百越之战《史记·南越列传》相关记载如下: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

“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根据关于越南传说时代的记载,古蜀的王族后裔蜀泮灭文郎国并且击败其它骆越族的部落首领,以螺城(今越南河内市东英县内)为都城建立了瓯骆国(公元前258年)。

秦将赵佗率军从公元前210年开始,进攻兼并了瓯骆国,约在公元前204年,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福建:来源于汉武帝灭闽越国

闽越,或称闽越国,亦有称为无诸国,其国土大致位于今中国福建省,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国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百越族土著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主体民族为闽越族,存在的时间大致上在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11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中国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国家,闽越王无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边的兴田镇)所建的王城,也是当时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中期,由越王勾践所恢复起来、位于今浙江省绍兴一带的越国,再一次遭到灭国之灾。西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强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越国遂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于是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则徙居越迁山(今福建省长乐市)。

去家园的越人在闽地北部定居下来后,与当地原住民逐渐融合成闽越人,建立了闽越国。

西元前221年,秦在统一六国后,向闽越进军。第二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了“闽中郡”。当时秦王朝认为闽中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于统治。因此,“闽中郡”虽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建制却不相同,秦未派守尉令长到闽中来,只是废去闽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因此,秦只是名义上建立了闽中郡,实际上并未在闽中实施统治。但是,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移到现在的浙江省北部和安徽、江西等省境内;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从设立闽中郡起,到秦二世元年失闽中郡为止,其间只有十二、三年(公元前221~209年)。

西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无诸率闽越兵从闽中北上,参与打击秦政权。西元前206年,秦灭,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再次北上中原,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西元前202年,因为无诸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无诸建都东冶,统治闽越故地。

无诸死后,子孙内讧迭起,频频挑起战争。曾经北征东瓯,南击南越(即南越国),百越诸民因此臣服,周边的刘姓诸国均以财物珍宝讨好闽越国,闽越国已成为西汉王朝南方的一股强大势力。闽越王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最后发展到刻“武帝”玺,自立为帝,并发兵反汉。

这时的西汉王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国富民强,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他不能容忍各边远地区政权的日益强大。汉武帝在击败北方匈奴、解除北方边患之后,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余善建六座城池拒汉兵。同时汉王朝对闽越国内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争取了闽越(越繇)王居股和部份贵族杀余善后降汉。

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后患,诏令大军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城村古城及其宫殿正是在西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所派遣的大军所毁。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浙江南部:来源于汉武帝灭东瓯国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开始分封子弟为公侯,东瓯公被封在东瓯越地。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强与楚威王作战,战败被杀,后於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越国瓦解。史书称:「越王族受楚封者,惟瓯阳亭侯,余则散而内迁」。内迁的即后世蜀江欧阳氏的先祖。

分散在江南海边,温州一带的越国王族与当地的瓯人(百越诸部族的一支)融合,史称「瓯越族」,首领为东瓯王。越王族中还有一支逃入闽地,同闽人(也是百越诸部族的一支)结合,形成「闽越族」。闽越王与东瓯王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但为争族长或正统地位常年争纷不断。据《史记·封禅书》引用越人之勇言称:「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谩怠,故衰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次年废除了第六世东瓯王「安朱」(雒摇的王父)及当时的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其地被置为闽中郡,东瓯从建国到被废共历时二百五十二年。但「秦虽置郡,仍为无诸和摇所据,秦不得而有之」。

公元前202年,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公元前200年,雒摇受封为「海阳齐信侯」,时称「闽君」或「闽越君」。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汉廷以「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自此雒摇定都东瓯(今温州市区),重建东瓯国,成为瓯越中兴之祖。汉初因功对无诸和雒摇封王,闽、瓯两地保留了越族部落的自治,并不完全服从於中央汉廷。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吴王刘濞起兵叛乱,当时的东瓯王举兵胁从,史称「七国之乱」。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吴王被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在丹徒击败后投奔东瓯国,汉廷密使游说东瓯王,於是东瓯王弟「夷鸟将军」乘劳军之际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事后东瓯王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封为「平都王」。

「七国之乱」失败后,吴太子刘驹逃亡至闽越国,并得到保护。因刘驹的挑拨,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东瓯发生内讧,闽越王郢出兵围住了东瓯城,年迈的东瓯王贞复马失前蹄,战死在海涂中。汉武帝派中大夫严助从会稽发兵,从海路驰援「东瓯国」,闽越军闻讯撤退。

东瓯国新君望迫於闽越压力,「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率领族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从此在汉朝行政上取消了,但瓯越人仍居住於王国故地,并多有人为避战乱迁徙至周边东海各岛群。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陕北、甘肃、宁夏:来源于蒙古灭西夏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即成吉思汗,后被尊称元太祖。成吉思汗为了要攻灭敌国金朝,势必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隔年夏襄宗夺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破西夏要塞斡罗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因各路夏军奋力抵抗而击退之。

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鹘,河西地区也暴露在蒙古威胁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围攻斡罗孩关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祯率军抵抗失败,夏将高逸被俘而死。蒙军又攻陷西壁讹答守备的斡罗孩城,直逼中兴府的最后防线克夷门。夏将嵬名令公率军伏击蒙军,最后仍被蒙军击溃。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颜永济求救,但是金帝拒绝,还以邻国遭攻打为乐而坐视不救。最后夏襄宗纳女请和,贡献大量物资,并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后,对金朝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使双方损失很大。国内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贫困,经济生产受到破坏,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夏襄宗本身也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1211年齐王李遵顼发动宫庭政变,废夏襄宗自立为帝,即夏神宗,史书称为状元皇帝。夏神宗不顾国内大臣反对,仍然坚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击之。此时西夏国内社会经济凋蔽,民变不断。1216年因为西夏不肯帮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军第四次进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兴府,自己逃至西京灵州。最后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谈才终战。

1223年由于夏神宗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即夏献宗。此时夏廷已经认清蒙古将会灭亡西夏,夏献宗决定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时派使联合漠北诸部落抗蒙,以便巩固西夏北疆。当时总管汉地的蒙将孛鲁(木华黎之子)察觉西夏的意图,于1224年率军从东面攻入西夏,攻陷银州,夏将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胜返国,同时率军攻打沙洲。最后夏献宗同意蒙军条件投降,蒙古撤军。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没有履约为由,兵分东西向西夏夹攻,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队至兀剌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西进攻陷黑水城,又迂回进军贺兰山(今宁夏银川西北),击溃夏将阿沙敢不,最后屯军浑垂山(今甘肃酒泉北)。西路军由阿答赤率领,与忽都铁穆儿、西夏降将昔里铃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鹘,陆续攻陷沙州、肃州与甘州。但在围攻甘州时遭到守将和典也怯律顽强抵抗,最后成吉思汗亲自攻陷,并且降服凉州守将斡扎篑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数沦陷。夏献宗忧惧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即夏末帝。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穿越沙陀,进军黄河九渡,攻占应理(今宁夏中卫)。而后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围灵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军救援,双方于冻结的黄河决战。而后嵬名令公与守将废太子李德任会合,最后城陷被杀。蒙军包围中兴府,并且分兵南下攻陷积石州(今青海循化)、西宁(今青海西宁)等西夏领地,并驻夏六盘山。西夏只剩中兴府,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亡。

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六盘山,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遗嘱杀李睍。蒙军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屠杀,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后经察罕劝谏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经不多。

云南:来源于蒙古灭大理

元宪宗二年( 1252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大将兀良合台率领蒙古军队征讨大理国。忽必烈从东、西大军中每十人抽二人,组成总数达10万的精锐之师,开始对大理国开始大规模透袭,行前,忽他的幕僚姚枢,张文谦等劝忽必烈改变以往蒙古军队的嗜杀和屠城政策,以减小孤军深入的阻力,被忽必烈采纳。

蒙古军队秋季九月出发,冬十二月渡黄河,第二年春天经历过宁夏,四月出箫关,驻扎六盘山。八月横渡洮河,越过吐蕃。分兵为三路,其中兀良合台为西路军,三军严禁杀戮抢掠和焚烧房屋。先派使臣前往大理招降,因道路不通返回。十月,兵过大渡河,在泸定卸下辎重后,忽必烈率领精锐骑兵由中路先行进发。在山区和河谷绕行千余里后,蒙军顺利到达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

十一月,忽必烈军队渡过泸水,地方部族酋长基本被迫降,中路蒙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忽必烈再派使臣前往招降,到大理后被高氏杀死。十二月,忽必烈率领的军队迫近大理国都城。

兀良合台的西路军取到阿坝草原,穿越吐蕃境内南下,道路最为艰难,但大部也顺利渡过金沙江,击溃大理零星军队后进围大理城。

东路大军沿川西平原边缘南下,在会川一带(四川会理)遭到了大理国高氏军队的殊死抵抗,接战不利后绕道姚州(云南楚雄),被守军阻断去路。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大理城西枕苍山,东临洱海,上关下关扼守要道,异常险固。大理国主段兴智和掌握权柄的大臣高泰祥背城出战,被杀得大败。又再派使臣招降,返往三次,大理国君臣犹豫不决,于是下令攻城。

中路西路合围大理后,忽必烈带兵登上点苍山,居高临下,俯视城池。高泰祥恐惧弃城,晚上城内溃败,大理王段兴智逃奔鄯阐(今昆明)。

蒙军进入大理城(当时称阳且咩城)后,忽必烈听从幕僚建议,颁布止杀令(某部无节操的电影,呸),所以城内局势很快平定,和蒙古军队以往的残暴相比,较少伤亡。

蒙古军追及高泰祥于姚州(云南楚雄),俘获后将他斩首,以警告敢于顽抗的人们。东路会合主力后,分头进军各地,所到之处,皆纷纷投降,只有鄯阐尚未归附。

大理城攻下后, 见大局已定,1254年春季忽必烈从大理原路返回北方,留兀良合台统兵继续征服大理国境内的其它地区。

兀良合台的主要目标是拿下大理东部重镇鄯阐,。并让桀骜不驯的滇东三十七部部族投降,以便稳定云南后开展“斡腹之谋”的计划。

当然兀良合台废弃忽必烈的止杀策略,导致蒙古征服滇东各部族时付出了极大代价,10万蒙古精锐只剩2万在云南。

元宪宗七年(1257 年), “以云南平,遣使献捷于朝,且请依汉故事,以西南夷悉为郡县,皇帝从之。赐其军银五千两,币二万四千匹,授银印,加大元帅。还镇大理。”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四川西部、贵州东南部:来源于汉武帝收服西南夷

唐蒙,西汉官吏。初为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北)令。武帝时,上书建议开通夜郎道,被任为中郎将,奉命出使夜郎,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汉。汉在其地设置犍为郡。

唐蒙通夜郎,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他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他在那儿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并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汉武帝汇报。唐蒙已掠取并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修路二年,没有修成,士卒多死亡,耗费的钱财要用亿来计算。蜀地民众和汉朝当权者多有反对者。这时,邛、笮的君长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得到很多赏赐,因而多半都想做汉朝的臣仆,希望比照南夷的待遇,请求汉朝委任他们以官职。

皇上向相如询问此事,相如说:“邛(qiong,琼)笮(zuo,昨)、冉、駹(mang,忙)等都离蜀很近,道路容易开通。秦朝时就已设置郡县,到汉朝建国时才废除。如今真要重新开通,设置为郡县,其价值超过南夷。”皇上以为相如说得对,就任命相如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等,乘坐四匹马驾驭的传车向前奔驰,凭借巴、蜀的官吏和财物去拢络西南夷。

司马相如就便平定了西南夷。邛、笮、冉、駹、斯榆的君长都请求成为汉王朝的臣子。于是拆除了旧有的关隘,使边关扩大,西边到达沫水和若水,南边到达牂(zāng,脏)柯,以此为边界,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笮。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辽宁南部:来源于唐高宗灭高句丽

隋朝攻打高句丽失利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九州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东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642年高句丽将军渊盖苏文刺杀荣留王后,渊盖苏文对唐的挑衅使唐与高句丽的关系紧张。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再一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但高句丽在渊盖苏文和安市城主(18世纪以后朝鲜的笔记小说称其名为杨万春)的带领下击退了唐的入侵。649年,直至唐太宗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意图大举拿下高句丽。660年,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又随后的661年—662年,唐与新罗的联军持续进攻高句丽。虽然唐的攻击给高句丽带来损失,但在渊盖苏文在世期间,唐和新罗一直都没能击灭高句丽。662年后,渊盖苏文离世后渊家族内部斗争间接导致了高句丽失去对辽东的影响力。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并被唐重用。渊男生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

渊男生投靠唐朝成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渊男生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丽军事信息,唐朝于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丽的兵力。十二月十八,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并力以击高句丽。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刘仁愿由毕列道,新罗金仁问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李绩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

667年,李绩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丽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后薛仁贵以策略拿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渊男生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李绩等攻取扶余城后,又攻下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经过了漫长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会师。高句丽发动最后的反击,唐军依然继续推进到平壤城。高句丽经过了数个月的守城,渊男产被宝藏王委派投降,但渊男建拒绝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有机会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

与此同时,在南线由于金庾信的攻势,渊盖苏文的弟弟渊净土向新罗投降。就这样高句丽由于内部纷争,长年饥荒和唐与新罗南北联合攻击下最终灭亡。

高句丽被灭后,唐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但遭到了新罗的反击。新罗拥立投降的渊净土的儿子安胜为高句丽王(史称报德王),赏赐金姓。并协助高句丽移民策动叛乱。经过数年的反唐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后来崛起的渤海国占据。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来源于爱新觉罗家征服女真所有部落、清末闯关东

明初的女真分为三大部: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的称“建州女真”,开源以东和松花江中游一带的称“海西女真”,黑龙江两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称“野人女真”(亦称东海女真)。16世纪末,女真各部分裂:建州女真的“建州五部”和“长白山三部”;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野人女真的窝集、瓦尔喀和虎儿哈等东海诸部。各部相互争战,明廷利用其相互冲突,挑拨离间,加剧混乱。于是,统一各部的历史使命由努尔哈赤及继承者完成。

首先,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祖、父在建州诸部内争中被杀为借口,正式起兵,开始他统一女真的战争。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努尔哈赤先后打败建州五部和长白山三部,完成了建州女真各部的统一;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又完成了对海西女真的统一。于是“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国势日盛。”(《满洲实录》卷二)

其次,努尔哈赤征服东海女真。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各部,主要有东海瓦尔喀部、虎尔哈部、窝集部、使犬部和使鹿部。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努尔哈赤命长子褚英统兵出征瓦尔喀诸部,拉开统一东海女真的序幕。努尔哈赤“威行迤东诸部”,乌拉“不敢窥望其去留,兵锋所指,莫敢谁何,”随之东海诸部皆“望风归附。”同时,努尔哈赤还征服了散居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混同江两岸包括赫哲、费雅喀等族在内的使犬部,攻取了外兴安岭以南、乌第河流域包括鄂温克、鄂伦春等族在内的使鹿部,为统一东北打下基础。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七月,努尔哈赤命扈尔汉征黑龙江中游的萨哈连部,“行至兀尔简河,刳舟二百,水陆并进,取河南河北诸寨,凡三十有六。”以后又渡过黑龙江“遂取萨哈连部内十一寨。”(《清太祖高皂帝实录》卷五)不久,努尔哈赤又派兵继续收服东海散居各部,攻占库页岛及附近岛屿,并对哪些“岛居负险不服者,乘小舟尽取之。”(《清太祖高皂帝实录》卷五)

努尔哈赤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全部,以及野人女真的大部,控制“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占、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的广大地区。

第三,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未竟之业,完成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皇太极即位后,因“瓦尔喀人民,原系我国人民,”多次派兵出征东海女真的瓦尔喀、窝集诸部,使其归顺;明崇祯七年(1634)皇太极还派兵招抚黑龙江中游北岸的虎尔哈部,对“俘获之人,须用善言抚慰,饮食甘苦,一体共之”(《清太宗实录》卷二一),虎尔哈各部相继归顺;在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和外兴安岭居住地的“索伦诸部”,于明崇祯七年至十年(1634—1637)纷纷归降;明崇祯十三年(1640,崇德五年)皇太极收复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广大地区。至此,“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围,在在臣服”(《清太宗实录》卷六一)清政权。

清入关前,皇太极通过不断招抚和征讨,将分散的互不相统的东北边疆诸民族**在后金(清)政权之下,最终完成了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确定了有清一代在东北的疆域。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康熙年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放松对人口的控制,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百十年间人口便翻一倍,人多地少的问题日渐尖锐,而中原地区尤甚。19世纪时,黄河下游水旱频仍,饿殍遍野,此时东北却有大片肥沃土地闲置,开始使中原地区的农民涌起闯关东的浪潮,尤其是丁戊奇荒时期,大批灾民涌入朝廷也默许,从此闯关东成为社会上生活困难者寻求出路的广泛认知。

闯关东的移民源地主要是现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几省,其中山东和河北最多。而闯关东路线有两条:一为陆路,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二为海路,从山东半岛乘船到辽东半岛,例如由烟台到大连只需一夜时间。闯关东后的移民在东北多做垦荒、打猎贸易、淘金、放山(进山挖人参)等以谋生,期间流传下“山神”“金王”等传奇故事。

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外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夺走,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而在光绪年间则完全废除东北禁令,使汉人移民东北合法化,汉人移民不再偷偷摸摸进入东北,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依然地广人稀、法制薄弱的东北开垦荒地,移民东北愈演愈烈,形成高潮。

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

这个过程持续到1931年满洲事变之前。数百万关内农民移民到东北。 截止到日本战败投降,从关内移民至东北的人口已超两千万,东北的荒原因此开发成千里良田,出现人烟稠密的村镇和繁荣都市。

内蒙古:来源于满清征服漠南蒙古、清末走西口

漠南蒙古,简称“漠南”,即大漠(戈壁沙漠)以南,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为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在理藩院则例中,此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相对。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北元后分裂成许多部落。察哈尔部为漠南蒙古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后金甫兴起时,与察哈尔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后为清朝)版图。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1626年8月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即位。此时的后金对蒙古已由过去的消极防守改为主动出击。对皇太极来说,在南下入关之前,必须先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以蚕食瓦解林丹汗所控制的各蒙古部落,而皇太极本人也于1625年娶了科尔沁部寨桑之次女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为妻。

在萨尔浒战役后,内喀尔喀等五部就已经背着林丹汗与后金单独媾和。1624年科尔沁的好儿趁部又归顺后金,林丹汗率军征讨,好儿趁向后金求援并与后金军联手对付林丹汗,迫使林丹汗退却;皇太极的精心引诱以及林丹汗为急于统一蒙古而对其他各部动辄以武力相逼,使得短短的三年期间,察哈尔部外围的那些部落纷纷弃林丹汗而投往后金。在瓦解林丹汗统辖各部的策略得手之后,皇太极曾试图以那些归降的蒙古旧部劝说林丹汗归降,但被林丹汗所拒绝。

1628年2月皇太极以劝降使臣被察哈尔的多罗特部所杀害为理由,亲率大军征讨察哈尔,此战役击败了林丹汗所辖的多罗特部,俘获万余人;同年7月喀喇沁部归顺皇太极;9月皇太极再次出兵察哈尔,这次除后金的军队之外,那些归顺后金的敖汉部、奈曼部、内喀尔喀部、喀喇沁部以及科尔沁蒙古各部也一同参战。皇太极亲率的大军攻入察哈尔的锡尔哈锡伯图等地俘获众多人畜,只因科尔沁部的奥巴有意放水,林丹汗与其弟和其他部下得以逃脱到察哈尔边界。

自1628年到1632年这四年期间,又有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落、阿鲁伊苏特部、噶尔玛伊勒登等部相继归降皇太极,使得林丹汗愈发成为孤家寡人。1632年3月皇太极决定对林丹汗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这次出征加上归降后金的蒙古各部落总兵力为10万之众。4月皇太极率大军越过兴安岭,在皇太极的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的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带10万余众向西逃循,渡黄河、抵鄂尔多斯。此次林丹汗的西部大溃逃,丢人弃马,部下有数万人马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最后,林丹汗来到大草滩(今甘肃境)一带安营扎寨,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然而常年的戎马征战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在1634年夏林丹汗因病去世。

林丹汗死后,其子额哲率部撤回到鄂尔多斯。在得知林丹汗病故的消息后,皇太极于1635年派多尔衮等人前往鄂尔多斯寻找额哲,并于当年4月找到了他。皇太极将察哈尔置于义州,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林丹汗之子额哲为亲王,并以自己之女许嫁给额哲。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郡主会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至此漠南蒙古纳入了后金的管辖统治之下。

明代中前期,被朱元璋赶到漠北的北元政权长期与明朝敌对,长城各关口戒备森严,直到1571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合议,双方始通关互市,与此同时,开始有少量内地汉人私自越过长城去蒙古谋生。

清兵入关后,将蒙古视作同盟,为了隔绝蒙古和汉人的联系,清朝封禁蒙古,禁止汉人私自越关,沿长城北侧划了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里的禁地,以分隔汉蒙。禁地内不准农耕放牧,每年烧荒,因此禁地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呈黑色,称为“黑界地”。

这封禁并不绝对,顺治皇帝曾允许少量晋陜冀百姓去蒙地垦荒,但必须春去秋回,不可在口外定居,亦不准携带亲属,因此有一批春种秋归的“雁行者”。

从明后期到清初,走西口已有苗头,但未成气候。

康熙年间,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增加。在康熙推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爆炸增长,越发人多地少。此时朝廷放松蒙古封禁,开放部份蒙地,内地汉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口外。

从光绪年到民国。当时全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大批失地农民,连年灾荒迫使百姓移民。尤其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清朝急于募集巨额赔款,于是全面开放蒙地,向垦荒移民征收押荒银,交钱后可拥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同时为抵御沙俄蚕食北方边境,清朝号召“移民实边”,鼓励内地汉人定居边境。到民国初年,内蒙汉人数达300万人。

大多数移民从事体力劳动:或佃地、或垦荒、或放牧、或受雇从事小手工艺,也有一部份从事商贸,全国闻名的晋商中,很大一部份是发家自旅蒙贸易。

走西口使得晋陜冀绥四地社会得到了融合,经贸得到了交流,文化得到了交融,也催生了社会变革的因子。并且导致了更多的汉族移居到口外,使得从绥远省时期的人口比例主要以汉族为主。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二人台这样的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新疆:来源于满清灭准噶尔汗国

明末清初,准噶尔首领最早是哈剌忽剌,后巴图尔珲台吉1635年即珲台吉位,准噶尔汗国正式成立,以伊犁为根据地兼并厄鲁特蒙古各部,压迫西方的哈萨克族。1670年巴图尔珲台吉的儿子僧格被杀后,他的异母弟噶尔丹夺得了准噶尔的统治权。1678年,西藏的五世达赖赐噶尔丹可汗号(噶尔丹为准噶尔汗国统治者中唯一一位称汗者)。此年噶尔丹出兵南疆,占领叶尔羌汗国,把广大维吾尔族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

1688年噶尔丹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土谢图汗,迫使喀尔喀蒙古诸部南迁。1690年6月,噶尔丹又向漠南喀尔喀蒙古进攻,俘掠人口,抢劫牲畜。同年,康熙帝决计亲征,组织左右两路大军,分别出古北口和喜峰口。8月1日,双方大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清军大败噶尔丹军,噶尔丹乘夜向北溃逃。

噶尔丹战败后因原根据地为策妄阿拉布坦占据,不得不滞留科布多地区,集合残部,休养生息,以期东山再起,不断骚扰边地安宁。1696年2月,康熙帝发兵10万,分三路大举出击。5月13日,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军。1697年2月,康熙帝发动第三次远征,命费扬古、马恩哈分别统率两路大军,共6000人,由宁夏出发,进剿噶尔丹残部。4月康熙帝亲赴宁夏,指挥这次军事行动。正当清军进发之时,噶尔丹众叛亲离,军队只剩下五六百人,遂饮药自尽(一说被人杀害)。

噶尔丹败亡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续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和清朝再次发生矛盾冲突。1716年,他派兵于西藏,占领拉萨。1718年清朝由青海路出兵入藏,不过全军覆没。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才赶走准噶尔军。清朝和准噶尔军在吐鲁番方面也有战斗。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1755年春,清军5万人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不到100天就到达伊犁。达瓦齐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内),清军以25人夜袭达瓦齐大营,达瓦齐军惊溃,不战自降。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此后,阿睦尔撒纳自任领袖继续反对清朝。1757年初,清政府开始新的军事行动,分两路推进。准噶尔军在清军的追剿下,全线溃败。阿睦尔撒纳投奔俄罗斯。

1759年8月,清军抵达喀什噶尔,平定了支持阿睦尔撒纳的大和卓波罗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乱。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清朝完全控制今日的新疆地区。

此后,清军在兆惠等的带领下,按照乾隆帝的旨意连根铲除了准噶尔部,屠杀了数十万准噶尔人。据魏源记载:“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编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昭梿的描写更加夸张:“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三,为我兵杀者十之五,数千里内遂无一人”。留下的空地由大量移民填充。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青海:来源于满清灭罗卜藏丹津

罗卜藏丹津,是固始汗第十子达西巴图尔的儿子,是拉藏汗的叔叔,驻在安多东部。1717年,和硕特汗国灭亡,罗卜藏丹津联络清朝,反攻占领西藏的准噶尔。1720年,清朝康熙帝派第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入藏驱逐出了准噶尔的名将大策零敦多布。罗卜藏丹津想让清廷封他为藏王,康熙事前虽有允诺,但是康熙这时却废除了藏王,以康济鼐、阿尔布巴为贝子,隆布鼐为辅国公,颇罗鼐为一等台吉,让他们共管西藏事务。

达什巴图尔去世后,罗卜藏丹津承袭亲王王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朝廷令罗卜藏丹津与右翼贝勒察罕丹津、达颜等,同领青海和硕特蒙古右翼,以平衡青海蒙古各派势力,使罗布藏丹津深感不快。这时,因拥立七世达赖喇嘛,青海蒙古各部已经发生了分歧。准格尔部策旺喇布坦趁机派大策凌敦多布入藏,杀死拉藏汗并占据了拉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罗布藏丹津参加了清朝庭护送达赖七世进藏坐床的行动。

雍正元年十月,朝庭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从陕甘各地调集精兵往青海平定罗布藏丹津的反叛。原跟随罗布藏丹津的各部蒙古首领纷纷叛离,投降清军。雍正二年(1724年)农历正月,清朝庭又任命岳钟琪为奋威将军。二月,岳钟琪进军至青海湖,击败哈喇河畔的罗布藏丹津驻军,然后分三路西征。三月,岳钟琪率中路军直取柴达木,擒获罗布藏丹津的生母阿尔腾喀吞;副都统达鼐率兵追只至花海子,擒获其主要部将数人,罗布藏丹津彻底失败,只带领少数随从逃往新疆,投奔了策妄阿拉布坦。

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初,战争的最后阶段到来,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遂顶风冒雪、昼夜兼进,迅猛地横扫敌军残部。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叛军土崩瓦解。罗卜藏丹津仅率200余人仓惶出逃,清军追击至乌兰伯克地方,擒获罗卜藏丹津之母和另一叛军头目吹拉克诺木齐,尽获其人畜部众。罗卜藏丹津本人因为化装成妇人而得逃脱,投奔策妄阿拉布坦。这次战役历时短短15天(从二月八日至二十二日),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夺取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支配的台湾岛。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当局于台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同年阳历四月十二日和二十二日,郑成功两次写信给揆一,令其投降。使者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20]后来《台湾通史》收录〈与荷兰守将书〉则与当时荷兰所记书信不同,因此〈与荷兰守将书〉被学者认为可疑。

阳历4月30日(农历四月初一),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阳历5月4日(农历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农历五月初五,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同年(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农历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农历十二月,德裔荷兰士官汉斯·朱利恩·拉德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1662年阳历1月28日(明永历十五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大员当局终于1662年阳历2月9日(明永历十五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今宜兰县),南至琅峤(今屏东县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今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今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说说中国领土的来源,不愧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外蒙古(番外):来源于喀尔喀蒙古内附

喀尔喀三部之间发生纷争,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乘机插手,于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向喀尔喀大举进攻。喀尔喀战败后,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倡议,举旗投清。1691年,康熙帝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于多伦诺尔会盟,宣布保留喀尔喀三部首领的汗号,实行札萨克制。1732年(雍正十年),清廷从土谢图汗部分出21旗隶属于额驸策凌的赛音诺颜部,与三汗部并列。

1911年(宣统三年),以第八世哲布尊丹巴为首的蒙古王公和上层喇嘛,在沙俄策动下宣布独立,私自与沙俄签订非法的《俄蒙协约》(即《库伦条约》)。1915年(民国四年)中俄蒙《恰克图协约》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国宗主权;中、俄承认外蒙古自治。1919年外蒙古放弃自治,哲布尊丹巴接受中央政府册封。1924年11月乔巴山、苏赫巴托推翻哲布尊丹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2月美、苏、英首脑雅尔塔会议应苏方要求规定:“外蒙古的现状须予以维持”,作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当时的中国政府终于承认其独立。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