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过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除夕之后,最令人期待的,便是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余下的节日,都用“过”、“度”、“庆”,过年,欢度中秋,庆国庆等等。唯有元宵节,称为“闹”。—个“闹”字,将元宵节的气氛凸现得淋漓尽致。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一派喜庆祥和。俗话说,“小初一,大十五。”元宵节源于西汉,盛于唐宋,流传至今,寄一份情思,惹人醉。

元宵节也叫灯节。

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过元宵节?

此夜,人们张灯结彩,耍狮舞龙,放烟花、吃元宵、逛灯会、猜灯谜,一世浮华,流光溢彩。“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稼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这首《正月十五日夜》诗,描述的是唐朝长安闹元宵的情景。“华灯宝炬,月色供花光,霏霏融融,动烛远近。尽陈华烛,光彩夺华,直至达旦”,《东京梦华录》描绘了宋时京都,也即今日的开封,闹元宵放灯的写照。文人墨客在元宵节,不仅赏烟花,放灯火,往往还有灯谜盛会,为元宵佳节平添几分文风雅趣。

于是,在热气腾腾的红火里,染了几分水墨气质。

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过元宵节?

灯谜,起源于宋代,利用汉字博大精深,形、音、义皆可变的特点,通过会意、增损、象形等手法,制作灯谜。《春谜大观序》写道:“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由此观之,北宋仁宗年间,元宵佳节,人们把谜语写在纸上,高悬花灯,供人猜射,由此得名,“灯谜”。万家灯火,游人如织,满满的人间烟火气,盈盈袅袅,令人蓦地生出某种眷恋,眷恋红尘,眷恋温暖,眷恋光明,眷恋人间。

李商隐有诗,“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可见,唐时元夕,观灯者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场面宏大。

张说亦写,“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苏东坡的词中,则有“灯光家之有,笙歌处之楼”的佳句。

满城花灯,通宵达旦,凤箫声动,歌舞升平。

我独独钟情欧阳修的诗,《生查子》。

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道出良辰美景,佳人相会,互诉衷肠,情趣盎然。

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过元宵节?

我常想,今人的种种情话,皆不及古人的浪漫情思。及至明清,闹元宵的形式更加丰富。

除了放灯,还有舞狮、踩高跷、走旱船、耍龙灯、击太平鼓,以及唱戏、说相声、杂技表演等,简直一如西方狂欢节。同时,元宵灯节盛况空前,灯谜如云。

《红楼梦》中,曹雪芹用大量笔墨,描写贾府猜制灯谜,以资玩乐之事。全书共出现27条灯谜,浓墨重彩,可谓至甚,来烘托元宵佳节“闹”的氛围。

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清代太平年间,每年元夕,“通街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王孙贵客,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

如今,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习俗代代流传,经久不衰。家家户户在门前屋内悬挂彩灯,大张灯笼,家人围坐,赏花灯,吃元宵。

元宵佳节流传至今,我想,正是因这平凡佳节,体现出的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息,和“团圆美满,丰收和睦”的美好愿景。

文章来源:汾河网

编辑:小乔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