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市民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从东门火车站去哈站换乘摩电游儿童公园

15日,本报关于征集哈站记忆的稿件刊发后,勾起很多老哈尔滨人的共鸣和回忆,多位老哈尔滨人、老铁路人纷纷来电,讲述起自己关于“老站”那些难忘的记忆……

今年65岁的原哈铁机车配件厂退休职工金叔峰第一时间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你好,关于老哈站,我想跟您聊一聊……”

记者向金叔峰了解到,他以前的工作地点就在如今建设中的哈站北站房那片区域,“我们单位和机务段都在哈站后身,那时候每天都要跨过密如织网的道线、穿过哈站去上班,还能看到百年扇形机车库。”金叔峰说,“我在这里工作了40年,在我人生成长历程中,都印有‘老站’的印记!对哈站,感情实在太深了!”

金叔峰告诉记者,他家原来住在哈尔滨东门火车站附近(东北农业大学附近),“上世纪五十年代,东门那边还没通公交车,人们出行都要坐火车。从东门站上火车,经过香坊站,半个多小时就到哈站了。再从这里上哈一百或老秋林逛逛街。小时候夏天一到,我父母就带着我们出哈站,再换乘站前叮咚叮咚的摩电车,到儿童公园玩,仿佛上了火车,就意味着去公园玩、吃好吃的……印象极深!”

他说:“那时的哈站还很小,但外型别致,属于欧洲新艺术风格,很洋气哩!”1972年,哈尔滨站进行彻底改造,从此哈尔滨火车站初具规模。说来也巧,也就是这一年,金叔峰被分配进铁路配件厂工作,从此与哈站相伴40年。

金叔峰说:“2013年8月10日一早,我们小学同学到哈站集合,准备乘火车到松峰山漂流,我召集大伙儿在哈站主楼前照了一张集体合影。如今再翻看这张老照片,已是物是人非,照片里有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哈站也是改造再即,你说珍贵不!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哈站只会越变越好,越变越现代!”

我与哈站的故事

本报现面向全社会,征集关于哈站的老照片、老物件以及您和哈站的故事。读者可致电本报热线84598811、发送至生活报官微、邮寄至哈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生活报收等方式参与互动。满足条件的素材,将有望收入哈站站史馆。

记者栾德谦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