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 重庆荣昌人,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著名制琴师

★人生经历神似齐白石,由一个木匠而至大学教授。他呕心沥血数十年研制成功的“何氏三圆琴”高音清澈透明、低音醇厚完美。

★世界小提琴大师克莱默在试用“何氏三圆琴”之后感叹:“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提琴!

感言:用重庆的材料制出世界的提琴!——何夕瑞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这就是何夕瑞教授哦!咱们荣昌人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著名制琴师何!夕!瑞!重要的事再说一遍,咱们荣昌人何夕瑞!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艺术一直在路上☂

◤今年正好七十岁的何夕瑞乡音未改,令赴成都采访的重庆日报记者备感亲切。

❤不久前,四川音乐学院,一间略显凌乱的制琴室内,中国著名制琴师何夕瑞和记者说起了他的几十年木匠生涯,以及他制作“何氏三圆琴”的那些事。

一名有灵气的小木匠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我连初中都没毕业。”何夕瑞说。☀

♤ 这一路走来 ♤

幼年

当年,木匠齐白石凭着一支画笔,成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名誉教授;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何夕瑞,同样曾是个手艺不错的木匠。

1945年,何夕瑞出生在荣昌。他父亲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解放后任教于四川畜牧学院;他的母亲,则是一名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

受家庭熏陶,何夕瑞自幼爱读书、爱音乐,且音乐天赋不错。

1957年,父亲被扣上“右派”的帽子,下放到荣昌某公社接受“改造”。时年12岁的何夕瑞被迫中途辍学,跟着到了农村。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少年

何夕瑞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当地中学图书室当“管理员”。当时图书室里的书籍其实少得可怜,但可以随意翻阅,他自得其乐。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左右。在一次意外中何夕瑞弄伤了自己的脚,随后被学校辞退。无奈之下只得拜当地一名木匠为师,想要学一门手艺糊口。悟性高又勤快的他,一年多时间后就出师了。

那时,木匠做犁头和水车的收入都不错。何夕瑞潜心研究发现,犁头最为核心的部件是“千斤栓”,水车的关键部件则是几十个“羊爪”,但不管是“千斤栓”还是“羊爪”在设计、制作上都有很大改进空间。

这名小木匠的改良版犁头、水车很快在当地农村打开市场,以至于教他手艺的木匠师傅半真半假地感叹:“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个娃娃天生是吃这口饭的料。”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青年

闭门造车制作西洋琴

20岁那年,何夕瑞有幸进入荣昌一家机械厂,从事模具制作。

一次,厂里搞文艺演出,缺一把大胡。何夕瑞得知后技痒,找来鼓皮、木料、蚕丝等材料,将自己关在车间里好几天,比照着一本书上的图纸,竟然真就鼓捣出一把大胡来。

这把大胡在文艺演出中“一炮打响”。不幸的是,没多久父亲是“右派”的事情就被人捅出来了,何夕瑞被工厂辞退。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爱情

何夕瑞重操旧业,再次做回木匠。这时,一位名叫胡启惠的姑娘出现了。温柔贤惠的胡启惠,知道何夕瑞是发自内心地喜欢鼓捣乐器,便再三鼓励他坚持下去,又多方设法弄来一些制琴方面的书籍给他。

有了姑娘的温情鼓励,何夕瑞很快走出失落、彷徨,确立了新的目标:制作“洋气”的提琴。他的产量高,最快时一周就能制作出一把琴来。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摸索中前进

1979年的一天,何夕瑞带着琴到四川音乐学院求教专家。一位教授在试用琴后泼出一盆冷水:“这哪是提琴?明明是板胡的声音。”

备受打击之余,何夕瑞茅塞顿开,知道了制琴不同于别的木工活,里头的学问太深了!从此,他边制琴边自学乐理、乐器知识,见识渐广,后来甚至发现木材的质地、硬度乃至纹理对于一把琴的品质都有影响。

“发酵”了的木头音质好

经过多年寻找,何夕瑞在西南地区一处深山中,找到了适合制琴的木材,一时间欣喜若狂。

1979年,何夕瑞给时任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了一封信,就传统乐器在展现低音方面的严重不足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黄镇很快回信,建议何夕瑞与北京乐器研究所的王湘交流。后来,王湘也来了信,对何夕瑞的观点予以肯定。

这让何夕瑞对于制琴越发痴迷起来。

在多年的摸索和钻研中,他发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使用在酒窖中储藏一段时间的木材制出来的提琴,音质与众不同地“醇厚”。

何夕瑞的解释是这样的:酒窖的空间相对封闭,弥漫其中的水分子、酒精分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可以完全浸润木材,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效催化木材的“发酵”,从而改变木材的内应力、改善木材的品质。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有机会到处跑了,为搜寻合适的制琴用木材,甚至到过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几近完美的“何氏三圆琴”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呕心沥血几十年后,2003年,木匠何夕瑞终于取得成功,制出了梦想中能完美展现高中低音的“何氏三圆琴”。

如果把传统小提琴比喻为妙龄少女的话,何氏三圆琴则像是一位风韵少妇。记者看到,这把三圆琴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琴身由上大下小三个圆弧构成,故名“三圆琴”

除了造型、用材独特,何夕瑞的三圆琴与传统小提琴的不同还在于,其侧板一边厚一边薄。这是将高音做薄、低音做厚,让高音更集中,同时增大了低音共鸣,让高音清澈透明、低音浑厚有力。

“何氏三圆琴”的高品质,得到了弦乐器制作领域专业人士的公认。2003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将一纸聘书送到何夕瑞手中,聘请已跻身中国著名制琴师之列的他为提琴制作专业教授。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 走向世界的三圆琴 ♤

当了几十年木匠的何夕瑞,成为一名真正的教授。

2007年,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师克莱默来华,在试用了何夕瑞的三圆琴之后说:“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好的提琴,我很喜欢这种有东方色彩线条的造型。”他甚至把“何氏三圆琴”称作“东方维纳斯”。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荣昌是我的根☟

用荣昌材料做“世界琴”

凭着对于木材的多年研究,何夕瑞深谙木头的特性。

著名“何氏三圆琴”主要采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呢?何夕瑞的答案是泡桐。

“泡桐是中国原产的一种植物,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用它来制琴。重要的是,泡桐在我的家乡重庆荣昌也有很多。”他说。

“我的梦想,就是用重庆荣昌的木材,制作饱含中国元素的、属于世界的提琴!”何夕瑞说。

如今,“何氏三圆琴”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全国各地。

不过用何夕瑞的话说,三圆琴还远远没有达到完美的地步。他准备用5年到10年的时间不断改进,力争让“何氏三圆琴”成为中国最好的提琴。

何夕瑞尽管在成都工作,但是他从来没舍得断了和家乡的联系。除了经常回家选用制琴用的泡桐木材,他还专门在荣昌建立了自己的制琴工作室,频频往返于荣昌和成都两地。

“我生于重庆,长于重庆,那里是我的根。不论我走到哪里,我都是重庆的制琴师。”他这样说。

逐梦他乡重庆人——何夕瑞:从木匠到教授,穿越三个“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