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海报杀人不科学 《开罗宣言》明明是一部鹤立鸡群的历史大片

同样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和提前上映一周的《百团大战》相比,《开罗宣言》称得上惨淡经营。《百团大战》有七部委发文指导发行,虽然背上“偷票房”的嫌疑,上映八天票房将近4亿,可谓“闷声发大财”。《开罗宣言》在抗战胜利日上映,目前票房才300多万,豆瓣评分仅为2.4分,90%以上的网友投了1星的恶评,从评语看出,多数应该都没看过《开罗宣言》,仅仅是对之前“海报门”事件宣泄不满。同样是献礼片,明月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海报杀人不科学 《开罗宣言》明明是一部鹤立鸡群的历史大片

(1)“报复性恶评”与“同情之理解”

假如不是朋友推荐,我应该不会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在中国现行宣传语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框架下,能够拍出什么好电影?可能也与较低的预期有关,看完之后发现《开罗宣言》在目前已经拍出的所有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可谓鹤立鸡群。单就电影完成度来讲至少应该是及格的,考虑到现有创作环境下它整体在历史还原度和史观方面的坚守,至少应该再加一分,7分。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神,我决定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开罗宣言》这部电影呼喊几声。

如果有一种爱叫“报复性观影”,那么有一种恨就叫“报复性恶评”。 在中国语境下“知人论世”,讲究一个“同情之理解”,不然没有一个人经受得住一万双眼睛来纠错。《开罗宣言》受到争议无非两点,一是它是“《嫁给大山的女人》的导演新作”,二是“海报门”事件。其实胡明刚仅仅是三位联合导演之一,“不因人废言”的大道理就不多讲了,大众之所以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无非是陷入道德制高点的群体狂欢中,得饶人处且饶人,他只是国家宣传机器的一颗螺丝钉而已。至于炮制出“去蒋留毛”的四巨头领袖海报,多少是影片宣传方“攀红线”攀得过了,可谓“太阿倒持”。

海报杀人不科学 《开罗宣言》明明是一部鹤立鸡群的历史大片

其实从电影制作的其他多个版本海报也能察觉到片方的纠结,同样的一幅海报,既有把蒋介石放在最边上的版本也有把他放到中间的设计,海报设计者似乎对宣传纪律多有顾忌,在历史真实和历史评价之间摇摆不定。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怎么处理被定性为“独夫民贼”的历史人物的海报视觉呈现确实不仅仅是个艺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单独给蒋介石设计一幅“领袖版”海报存在政治风险,那就应该直接放弃这个宣传创意,如此“霸王硬上弓”,徒增笑耳。还是《环球时报》的点评到位“正面宣传须恪守实事求是的底线,而且它不能掺入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或许有必要树立这样一把尺子:文化作品的政治立场需要用它的实际政治效果来检验。”

(2)“参考消息笔法”

毋庸讳言,“主旋律”在政治语境下是一个强势的宣传用语,但是在电影市场却是一个“弱势标签”,它代表了说教、程式化、主题先行、政治正确……尽管《开罗宣言》是献礼片,它还是当一个完整的历史片来拍的,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主旋律电影这些陈旧的标签。在中国拍抗战题材,最大的现实困难便是如何在遵循历史真实和历史评价的双重限制中实现突围。《开罗宣言》独辟蹊径,避开了最令创作者头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次和篇幅等敏感问题,没有过多铺陈中国战场的抗战,着力展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所有的战争戏都在表现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具体来讲一个是重庆大轰炸,一个是太平洋战争。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一个是通过具体的情报战线来直接说明,一个则是通过世界领袖们的“暗夸”来表现,我称之为“参考消息笔法”(这份报纸开有外国报道夸中国的专版)。

海报杀人不科学 《开罗宣言》明明是一部鹤立鸡群的历史大片

《开罗宣言》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国际政治博弈,中观层面的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微观层面上的情报战。事实上,毛泽东在电影中出现的篇幅很少,可以放在第一个层面上,每次出场大多是对国际格局的评判,这是他老人家的爱好,符合人物性格也符合历史真实:作为一个改变中国命运政治家在这样一部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电影中有这样的“参与感”是很有必要的。

不成文的规定,表现国军抗战,得做两门功课:1,设红线,体现中流砥柱的作用;2,加灰线,国军中要么有腐败,要么搞摩擦,要么灰心丧气,士气不振。恕我眼拙,《开罗宣言》中似乎没有“加灰线”,“设红线”有明暗两条:明线为姚笛饰演的中共特工,负责保护胡军饰演的情报专家并从和其接触获取情报,这是很普通的谍战剧人物设置,电影也没有因为设立红线而夸大中共在开罗会议中的历史作用,仅仅是把它当做串联起延安和重庆的一条线而已;暗线就是上文谈到的“参考消息笔法”,通过斯大林和罗斯福这样的国际领袖的评述来表现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一般都包含在“中国战场的世界意义”这个整体的论证中。

(3)历史信息和艺术创作规律的完美结合

海报杀人不科学 《开罗宣言》明明是一部鹤立鸡群的历史大片

唱诗班低沉吟唱中神圣祥和的教堂,突然日军轰炸机集群在云端,宁静的山城顿时在炮火连天中沦为一片狼藉……应该说《开罗宣言》的这个开篇特别得电影化,不管从叙事还是视觉表现上,一下子就把它从主旋律的窠臼中拉了出来。电影的结尾是何应钦和冈村宁次签完投降书,镜头打在见证了这一过程的一位热泪盈眶的抗战老兵身上,他激动地喊了一声“中国万岁”,这场战争打了八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个口号可以有。

除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战争场面,我对这部电影中三个人物的刻画印象深刻:一个是日本天皇,他的戏份不多,但从头到尾电影中没有露出演员的面部,仅仅呈现背影、手、足部等局部画面,但即便如此,精心的设计观众也完全可以感受到日本天皇“菊与刀”的双面民族性格;一个是刘嘉玲饰演的宋美龄,尽管她的国语说得令人出戏,一说英文还是立马带回到这位在国际舞台奔走的“第一夫人”高贵形象,尤其是在开罗会议期间几次为蒋介石解围,戏份不多,但是她的美式教育和优雅谈吐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最后是希特勒的扮演者,他对元首魔力演讲的呈现立马能把画风带到喜剧片的节奏,但是希特勒本身就是这样具有煽动力的妄人。三个人物共同特点都是用极少的篇幅最大可能地刻画了历史人物的神韵,令人叹服。

海报杀人不科学 《开罗宣言》明明是一部鹤立鸡群的历史大片

有外国人说中国人只关心自己的抗日战争,对二战没有多大兴趣,《开罗宣言》绝对会打破这个偏见,它是从国际视野中表现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电影中的外籍演员数量庞大,罗斯福、希特勒、丘吉尔、日本军部等的官邸都是一比一的比例呈现,制作精良。除了着重表现重庆大轰炸的惨烈,《开罗宣言》着重表现了日军太平洋战争的系列作战,效果直逼美国大片。山城风貌、开罗的外景以及海战和空战的特效场景都很震撼。对于军事迷和历史迷,电影提供了许多可供发烧友探寻的细节:如滇缅公路中的24道拐、日本军部海军和陆军的矛盾、山本五十六的赌博爱好、二战中日军各种型号的轰炸机和航母……在提供了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可以把电影拍得如此富有“戏剧性”,对于一部历史片,可谓难能可贵。

海报杀人不科学 《开罗宣言》明明是一部鹤立鸡群的历史大片

电影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如果说以往中国的抗战影视作品仅仅局限中国一隅,甚至局限于敌后战场,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抗战”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的意思。尤其是电影创造性地使用了“参考消息笔法”的表现手段,国际舞台的领袖对于中国战场的功劳可谓“逢人说项”,有点不切实际。再有就是电影呈现了另外一种“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表述范本。《开罗宣言》急切地想表现中国抗战胜利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它在表达中操之过急,连“负责任的大国”这样的中共领导人的新近表述都能穿越历史跑到蒋介石嘴里,透露着浓浓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基调,这种“心潮澎湃”更多是百年民族悲情的自我补偿。

海报杀人不科学 《开罗宣言》明明是一部鹤立鸡群的历史大片

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开罗宣言》是一部史观严谨、信息丰富、具有戏剧性、视听表达娴熟的历史大片,我深信在中国的抗战影像中,它会留下自己的历史地位。有意思的是,《开罗宣言》和电视剧《东方战场》的编剧都是刘星,看来他已成为抗战国际化视角的专业编剧。

对于这部影片,与其在多年后电影频道播放中邂逅到惊鸿一瞥,不如在众人遗忘的当下去电影院观赏,能够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舆论场中独立思考、发现遗珠也算一种乐趣吧。

【文/杨文山】

End

【影视独舌】

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