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

南坪镇位于濉溪县南部,是淮北市的南大门,有"浍南雄镇"之称。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全镇21个村,10.06万人,20万亩耕地,是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市中心建制镇。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2015年1月,南坪镇与濉溪镇和百善镇黄新庄村共同被授予第三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吃在南坪:

南坪响肚

南坪"响肚"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响肚"也就因此而得名。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响肚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选用新鲜的猪肚,但煮时的火候应根据作料细致掌握。需购买新鲜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南坪响肚老少皆宜,营养丰富、色味俱佳,深受城乡人民喜爱。这里女人坐月子,吃得最多的就是猪肚。产妇在生完小孩后,婆家人就会从集市上买来猪肚,炖成汤喂给她喝,猪肚汤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以"南坪响肚"为招牌菜的饭店。

南坪杠子馍

在淮北市、宿州市内每一个卖馍摊上,南坪杠子馍的样品都摆在显眼之处,往往也最先卖光。南坪杠子馍模样可爱、名字可亲。其形状是长溜的圆柱状,外形酷似淮北人干农活用的杠子,是故有其名,一股浓郁的劳动者气息。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南坪杠子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朝年间,一个叫胡百茂的人逃荒到山西,在一家馍店当染工,他勤学苦练,吃苦耐劳,很快学会了一套制作杠子馍的技术。回到家乡后,他在集市上开了一家馍店,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潜心研究。他选用了浍河水和面,使杠子馍更劲道好吃,从此南坪杠子馍也就就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胡长友继承祖业,他苦心钻研,发扬光大祖辈的制作技艺,使南坪杠子馍更受人们的喜爱。南坪杠子馍远销宿州、涡阳、蒙城、蚌埠等城市,成为人民群众现代生活中科学饮食的重要食品。

南坪狗肉

狗肉,南坪一带的狗肉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刚煮出锅的热狗肉,味道绝对鲜美。在南坪,狗肉是宴席必备的。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南坪狗肉凉菜,最地道的吃法就是在狗肉上面撒些花椒,不但吃不到麻,而且更能突出狗肉被誉为"香肉"的特点。

▷ 南坪烙馍

烙馍是皖北的一种食品,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薄饼。在一块圆形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

烙馍吃起来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也有健齿作用。小孩子有时候会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也有卷馓子吃的习惯,里面脆,外面软,相当美味。后来又发展出了水烙馍和菜合子。水烙馍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锅蒸熟的而已。菜合子是用两片未烙熟的薄面饼,中间加上韭菜、菠菜、荠菜、大白菜或者南瓜丝,再加上鸡蛋及盐油调味品后,放在鏊上烙熟即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营养全面,深受濉溪南坪人民喜爱。

▷ 死面锅饼

死面锅饼,是淮北地区一种常见的面食,尤其在农村较为常见。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

死面锅饼,做法和地锅鸡中锅饼一样,只是稍厚点,除了白面的,还有玉米面的,豆面的,杂面的,一般在炖鸡、炖猪肉的锅里贴。

☞南坪人文: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

蚂蚱庙

1825年(清道光四年),夏季宿州地区蝗虫危害严重。宿州知府颁文令民,捕捉蝗虫,并派一名叫刘通的官员指挥捕蝗虫。刘通到南坪后,身先士卒,夜以继日带领人民群众捕蝗虫,蝗虫捕灭后,刘通因劳累而死。南坪人民为纪念他的捕蝗功绩,自愿捐款于次年在南坪集西郊盖此庙,名曰:“蚂蚱庙”。

二龙嬉珠

南坪区西北5华里的闵村南边的浍河水中央,天然形成的园滩。站在滩上瞭望东南浍水竟若两条长长的巨龙。另外浍沟和闵沟分别结向园滩,犹如龙须。因其形象二龙,栩栩如生,当地称之“二龙嬉珠。”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

老柘树

朱口葛圩东地,有一古柘树,枝叶虽不茂盛,其形态古怪,可入诗画。该树有一枝条,向西南沿伸,枝条中部有一光滑的深痕。据说:是唐朝朋将尉迟敬德帅兵铲除乌鸦寺的和尚,在此停留,拴马于此树,挂鞭于树枝。

浍河的由来

很早很早以前,牛王所生一子,与其他牛比,多一对尖角,取名浍仙牛。它整日在天庭惹事生非,玉帝得知后气怒万分,下令把它赶下天庭,想治之于死地。

浍仙牛一到野草丛生的淮北地区,突然大雨从天而降,水花飞溅,一泻千里,百姓即要受难遭殃,浍仙牛身临其地,觉得大难当头,挥角在地,石头盼命,顿时泥土四溅,开凿一条小沟,水顺沟东流,救活了千家万户百姓,结果活活累死。百姓为感恩纪牛,给沟取名“浍沟”。天长日久,水冲泥土流动,此沟越冲越深,供人们灌田排涝。后人得知浍仙牛为治水救百姓而亡,又改“浍沟”为“浍河”。

牛王得知噩耗后,十分悲伤,为祭子,启奏玉帝下旨给所有的牛都安上角。从此牛都长角也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吃喝玩乐在南坪:“浍南雄镇”濉溪县南坪镇图为浍河老渔民

更多淮北身边事儿,添加微信公众号:淮北本地人(bendiren2013)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