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冷新闻的重现之路

作为新闻作品最重要的特性,时效性一直是衡量新闻的决定性“标尺”。新闻的时效性一度是媒体的生命:第一时间抵达新闻现场、抢夺“第一新闻落点”、为读者提供鲜活、客观、全面的报道,是媒体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得以安身立命的法宝,而媒体行业的变革也一直是围绕着新闻时效性展开的。传统的新闻观念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明日黄花”永远不能编发。但现在只要有最新的新闻由头同样可以成为今天的新闻。

在2014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夜,《纽约时报》在Twitter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原著作者Solomon Northup的回忆录。报道上线后,社交媒体Gawker对文章进行了二次包装报道,最终这篇报道成为了 Gawker 年度最受欢迎文章。

这个案例背后昭示的,是“无时效性”的新闻时代正在步步临近。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在悄然变革。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栏目正是看到“无时效性”的新闻时代的趋势,聚焦关注度并非很高的“冷”新闻进行再挖掘,以及对当前的争议性或话题性的人物的深入追踪上,力求像镜子一样,折射出陷在舆论漩涡中的新闻当事人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人文关怀

2015年3月,一则“半岁女婴被堂叔性侵”的新闻在网上被疯转,在社交平台微博上几乎所有人气博主的微博下都有许多网友留言刷屏,大量愤怒的网友留言号召发起对女婴堂叔的“人肉”,更有人喊出“要判他死刑”,一时间舆论关注度达到顶峰。然而,当新闻事件的热度褪去,除四川某地方电视台在2个月后制作了一期专题片外,已经没有任何主流媒体和新闻门户再对事件跟进报道。

8月底,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栏目跟进了此事件,获悉9月中旬案件将进行二审宣判,于是便派出记者到福建政和当地采访一周,又经过一周的制作,9月21日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独家发布了包括6分钟视频和4000字图文的多媒体报道——《乡村噩梦:半岁女婴被性侵》,真实还原了事发后从媒体关注到一审判决到媒体抽身而去再到二审宣判这一过程中,女婴一家的心路变化,上线当晚评论数量即超过2万。

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冷新闻的重现之路

独立思考

深度探访性报道,要求记者跟受访者近距离的接触,有时甚至要贴身跟访受访者,长时间与受访者接触,要保持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就要记者给予人文关怀的同时,时刻保持独立思考。9月初,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栏目发布的独家报道《临终关怀:给死亡以温度》很好的保持了二者的平衡。

临终关怀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词和陌生的领域,中国人向来注重优生了,却冷落了生命的末端,也许是对死亡的抵触,亦或是社会普遍认知的偏差,人们对临终关怀医院有着本能的抵触,这也让临终关怀医院对死亡避而不提,只注重讲述医院是如何养老,医护人员对待院里的老人如何周到,毫无对老人临终前状态的描述,那么临终关怀医院和普通的养老院又有什么区别?

记者的采访遇到瓶颈,但是并没有如此放弃,在多次探访临终关怀医院之后,记者转换思路,渐渐明白,自己所采访护士、心理医生还是院长,都不是与临终的老人打交道最多的人,陪床护工才是整天陪在老人身边的人。在五次走访医院后,记者终于采访到一对护工夫妇,还原了老人弥留之前的真实状态。报道一经发出,引发了人们对“死亡的尊严”的讨论,不少网友在跟贴中留言表达自己对死亡以及对中国医疗体制的看法。

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冷新闻的重现之路

多媒体报道

利用移动端收看新闻已经成为时代的一大趋势,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正式立足于移动端的视频、图文相结合的多媒体报道栏目。《镜像》栏目的报道方式一般用节奏较快,风格纪实的短片做引导,然后再用从文字的形式对短片报道中的细节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视频短片时长都在5—8分钟左右,以《乡村噩梦》报道为例,用短视频呈现一家人的整体状态,再用长报道的方式相对完整地还原事件本身,从而达到对视频中无法呈现的细节进行补充。

这种报道方式,是特意为了配合移动端阅读习惯而设计的,从移动端观看视频,太长的时长给观众造成一种心理压力,相比于电视上动辄半个小时的报道比较,《镜像》的视频虽然简短,但是故事结构更紧凑,脉络更清晰,所展现的内容可以说都是经过百般提炼的精华。

《镜像》栏目,以短片替观众提炼了精华,吸引现在在移动端没有耐性看完长报道的年轻人观看,而同时,栏目为短片配置的长文字报道弥补了短片的细节不足,也满足了渴望深度阅读的用户的需求,多媒体的报道形式适应了时下移动端新闻发展的大趋势。

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冷新闻的重现之路

未来,网易新闻客户端《镜像》栏目还将探访更多离开公众视线的“冷新闻”,激发人们对人文、社会的思考,同时在报道形式上也不断创新,考虑在图文视频的基础上,融入HTML5的开发与应用,让深度新闻报道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能更有趣,更适于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