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乌海:连锁超市改变了农区居民生活

乌海:连锁超市改变了农区居民生活

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便民连锁超市。 (乌海日报 颜慧)

许多年前,文学家高晓声曾有一篇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农民陈奂生利用农闲时节,用自家产的面和油炸了些“油绳”(即麻花),走了30里路进城里去卖,为的是换了钱买顶两块五的帽子。

时至如今,农区居民的生活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城有公交车、私家车,再也不用为了顶帽子步行30里。然而艺术创作总是源于生活,小说中的部分情节仍然是今日老乡们的生活写照,例如农副产品进城还是需要起个大早儿,买许多东西仍然要到城里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城乡之间消费差距如何缩小?农区居民日常消费如何才能更便捷、更安全?在乌海市落实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中,从新建和改造的19所便民连锁超市找到了答案。

喜上眉梢:家门口的超市真方便

10月7日,在乌海市王元地村,新投建的便民连锁超市人来人往。排列整整齐齐的货架,琳琅满目的商品,再加上笑容可掬的售货员,都给了居民们不一样的感受。

村民老段买了一根雪糕,一边等着结账,一边剥了皮喂给小孙女儿。“孩子觉得新鲜,没事儿也要进来转一遭。”他笑着对记者说。

觉得超市“新鲜”的显然不只是小女孩一个人,围坐在门口台阶上、聚集在货架前挑挑拣拣的村民们同样觉得很新鲜。相比起村子里原有的小卖部,新超市不但货品更齐全,而且更符合农区居民的需求。粮油、副食、五金、生活用品、甚至学生们用的文具……不出村就啥都能买到,这让村民感到很满意。

坐落在乌达区泽园社区的嘉华便民连锁超市开张还不到两个月,已经成为许多居民不能少的“好邻居”,因为不但货品多,而且还便宜。村子里的老年人们大都喜欢喝白糖水,居民马师傅掂量了一圈后发现,超市里的白糖比外面便宜了将近7毛钱,这让他觉得特别实惠。“我家一天就得二两白糖,一斤便宜六七毛钱,日积月累下来也便宜不少呢。”马师傅乐呵呵地说。

马师傅的儿媳妇小金却更看好超市里种类多样的儿童副食,“我家孩子8个多月,刚刚开始吃辅食,想买点蔬菜面,肉松什么的搭配着吃,咱这儿的小卖部里都没有,我得去新区给他买,几块钱儿的东西得跑老远路,特别不方便。”小金说。

如今,小金不用再为了孩子的一口零食儿跑路了。“超市里基本啥都有,售货员说就算我要的东西暂时没有,她也会能让每天早上来的配货车给带过来。”小金说。

记者在嘉华便民连锁超市待了不到20分钟,营业员已经接待了十来拨顾客。“平均每天的营业额能到1000元左右。”超市负责人胡忠说,“咱们超市有800多种货物,平均价格低于市场价。货品全才能吸引来消费者,就算是购买力相对保守的乡村超市,有了这个业绩也不愁长远发展。”

消费安全:不用担心货源问题

在乌海市海南区迎河村的乔俊清赶上了好时候,因为他开的小卖部被确定为“十个全覆盖”便民连锁超市,他第一次大规模地更换了货架,粉刷了室内。

选择改造乔俊清的小卖部成为便民连锁超市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条件好。开了十多年,当地的村民都已经非常习惯到他那里去采购,再加上乔俊清、王丽夫妻二人做生意认真,超市里的货品种类也较丰富,除了货架由木板或者旧纸箱搭造显得室内有些拥挤、不够亮堂外,乔家的超市基本可以满足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但尽管如此,乔俊清还是有许多难题。各路上门来的推销员一日能来五六拨,有石嘴山市来的,也有本地的,货物种类虽然适宜乡村超市,但货品来源却不那么让人放心。“比如说酒,有的比市场价便宜很多,看起来外包装没啥区别,但推销员拿不出正规的批发手续,我就说你这个酒咱不能要。”乔俊清说。

然而,这家超市不收,推销员还是会一家一家去,乔俊清觉得,最后肯定会有贪图小便宜的业主收下这些来历不明的酒水。“你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万一是假酒喝出问题来咋办呢?这个进货渠道实在是有问题。”乔俊清说。

为了保障自己的进货渠道,乔俊清只能跑远路找靠谱的供货商。“石嘴山也去过,海南也去过,市区也去过。主要是找价格合理,货品质量有保证的供货商,有时候找见了,人家觉得我们这儿太远,路也不好走,来上一次卸个六七百块钱儿的货不值当。”乔俊清发愁地说。

就在此时,便民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替他解决了大难题。乔俊清兴奋地告诉记者:“区里来人告诉我,以后有统一的配送车给配货,货源能保证,价格也合理,能节省我不少时间。”

曾几何时,乡村超市、小卖部以及乡村地边摊都是工商部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战场。“由于价格便宜,购买者就多,有些在城里卖不动的伪劣产品都拿到村里去卖,即使每年都要多次进村做宣传,但还是有人上当受骗。”工商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由此,消费安全是乡村消费最重要的问题,而便民连锁超市的统一配送服务一次性解决了这些问题。从业者能进到价格合理、安全的货源,农区居民自然能享受到安全实惠的日常消费。

与时俱进:电商服务让农区“潮”起来

乌海市新投建改造24家超市基本覆盖了广大农区, 便民连锁超市的建设让农区消费市场迎来了春天。

困扰农区居民多年的消费环境脏乱差得到了改善,目前的农区便民超市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墙壁雪白,货架整齐,销售人员身着统一服装。而最让农区居民觉得惊喜的是,以前只从电视报纸里知道的电子商务技术正摩拳擦掌,准备在农区市场开拓一片天地。

10月14日,在海南区赛罕乌苏村的便民连锁超市内,即购网络公司的技术人员谭龙刚和支付宝乌海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再一次为营业员进行技术培训。“这个赛付宝就是刷支付宝的工具。”工作人员说,“在赛付宝系统里输入需要付款的金额,顾客打开自己手机上的支付宝软件点付款,就会出现一个条形码,扫描后付款金额就会同步到顾客手机,顾客查看没有问题后予以确认,付款就成功了。”

“这不是带着手机就能逛超市?”营业员马军霞笑着问。“对,是这个意思,可以节省现金。”工作人员接茬说。

在王元地村,21岁的营业员焦瑞芳已对即购网的农资网络购物系统非常熟悉。这几天她已经多次给村民们讲解了如何使用平板电脑购买农资产品,“种子、化肥、农药,甚至农具,你要啥来看啥,价格厂址都在上面,选好了付钱,过几天来拿就行了。”焦瑞芳给每一个兴致勃勃的村民解释说。

而在不久以前,这样利用网络或者是云端数据开展的电商业务在农区居民们看来还是非常“潮”的一件事儿,这会儿居然能在家门口实现,那可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又一桩切切实实的好处。

“以前读小说《陈奂生上城》,卖农副产品需要走30里路上城去,这是农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市商务工作人员申超告诉记者,“比如说海南区赛罕乌苏村黄河小组是葡萄特色村,全村种植葡萄1100多亩,三十多年的品种改良后,葡萄品质特别高。但是当市区的葡萄采摘园红红火火供不应求的时候,这里农家自种的葡萄却会偶尔滞销。再比如说曙光村有自产的大枣,枣子产量并不算多,但农家也吃不了,想要卖钱得专门腾出时间去海南区或者到市区,成本太高,居民们也没那个闲时间。还有其余的诸如农家猪肉、土鸡、鸡蛋等等,这些在村里常见的东西,在城里其实很多人稀罕,想买不知道去哪里买,村民却没有途径销售,供需渠道长期无法打通。不过未来,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农资电商的努力下得到解决,代销、代收、代购一条龙服务,城乡消费的最后一公里就打通了。”申超说。

促进就业:家门口上班挺乐呵

大实惠要看长远,小实惠就看现在。超市虽小,解决的问题却不少。乌海市乌达泽园社区便民超市负责人胡忠告诉记者,尽管超市不大,解决两三个人的就业问题却绰绰有余。“超市需要理货员、收营员,未来还需要跑专线的配送员,这些岗位我们都打算从附近村子里招聘,困难家庭和40、50人员可以优先,解决一个就业岗位就是帮扶一个困难家庭。”胡忠说。

新丰村的营业员王女士和她的搭档也是附近村子里的居民,家门口的工作每月工资1500元,干得好还有绩效和奖金,尽管薪水并不算高,但胜在清闲简单离家近,对于村民们来说也颇具吸引力。“出去打工也许能多挣点,但离家远,交通不方便,不如找份离家近的工作,还能照顾家里。”王女士说。

“超市平米有限,当然不可能大规模解决就业问题。但我们认为,只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解决一个算一个。”金裕便民连锁超市的负责人方先生说,“超市这份工作对技术要求、学历要求甚至是年龄要求都不高,就特别适合他们来做。”

如今,在乌海市,在“十个全覆盖”思路的正确引领下,24家农区便民连锁超市正红红火火地运营着,除了满足农区居民的日常消费外,也承担起安全消费、实惠消费的重要使命。在各级商务部门的协调下,未来的便民连锁超市将继续在功能提升上大做文章,继续增加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范围,逐渐成为乌海市乡村建设中,农区居民们不可或缺的“好伴侣”“好邻居”。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