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乐在其中」还是「见之心烦」,在微信群里,你是哪一派?

“滴咚”,微信消息提醒声从手机里传来,几乎对每个人都并不陌生。然而,当这声响源源不绝,扰人清净时,它便构成了当代人的新型烦恼。

为讨论一件小事,建一个议事群聊;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建一个家族群聊;为一个社区活动,建一个邻里群聊……大大小小的聊天群固然拉近了彼此的空间距离,然而,“吐槽”和社交烦恼也随之而来。

「乐在其中」还是「见之心烦」,在微信群里,你是哪一派?

吐槽微信群里“奇葩”多

说起被拉进微信群的经历,几乎每人都有过各种“奇葩”经验。

“被一个不太认识的‘好友’拉进大型抢红包群,几分钟就收到上百条信息。怒退之,删好友。”市民小杨的上述经历其实并不鲜见,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人表示出了对抢红包群的无奈:群内成员彼此都不熟悉,大家没有实质内容的交谈,聚在一起只为抢红包,而这些红包的金额往往只有几角钱甚至几分钱。伴随着这种群聊的常常是大量信息对手机的“刷屏”轰炸。市民小许抱怨:“这样的群简直就是手机负担,有很多群聊我甚至一条都不会看。”

采访中,许多年轻人都表示出了对陌生交际圈群聊的困扰。市民徐小姐因一次买茶叶的经历认识了一个朋友,随即被拉进了一个全然陌生的群聊,“就是一群闲得慌的人在群里聊自己的私生活,烦得很,最后只能让群主赶紧把我踢出群。”

张小姐则有更为“奇葩”的经历:“被一名平时不太熟的牌友拉进了一个牌友群,谁知竟有男女以此为平台,在众目睽睽下搞婚外群,真是大跌眼镜。”张小姐还透露,有的群里甚至还有人向陌生人们实时“更新”自己和伴侣“秀恩爱”照片,看着着实让人心烦。

除了成员间相互不熟悉的群聊外,同学群也屡屡让人滋生烦恼。今年夏天的短短一个暑假,市民许女士的微信里陡增了6个聊天群,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求学阶段的同学们都组成了一个聊天群。十多年前的同窗们聚在一起聊点,如今看来却也有些变味。许女士表示,毕竟十几二十年没有见过了,实在是聊不到一起去。“而且几十名成员的群里,活跃的永远只有五六个人,其他人基本都是不说话的‘潜水’状态,真不知道这样的群能有多大的人际关系聚合作用。”许女士说。

市民施小姐说,尽管对自己不太喜欢的群聊可以作消息屏蔽处置,但仍旧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成本来管理它们。“我是‘强迫症患者’,如果不看群里的消息记录,总害怕遗漏一些重要信息,所以哪怕是屏蔽了消息提醒,却仍旧要定期点进去看一下。”

也有被采访者表示,群聊衍生出的另一层烦恼便是会带来一些陌生人私下申请加为好友,“我希望我的朋友圈是较为私人化的,如今却添加了很多领导、同事甚至陌生人,每发一条朋友圈都要顾虑这个、顾虑那个。”有市民这样抱怨。

「乐在其中」还是「见之心烦」,在微信群里,你是哪一派?

分歧家族群的两种“极端”

既然许多群聊带来的烦恼是由交际圈的差异引起的,那么,成员间相互熟知的群聊,甚至有着血脉联系的家族群,就能够一片欢声笑语吗?

市民张老太太已经年逾八旬,子孙辈都在外地甚至国外学习、工作。自从老伴去年过世后,张老太太对家人的情感依赖逐渐加剧,加之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她并不爱广场舞等社交活动,在家人群中聊天便成了她平日里最大的消遣活动。

尽管子女辈愿意顺着老太太的心与她聊天,老太太的孙子却并不乐意,不仅屏蔽了聊天消息,甚至还将老太太加入了“黑名单”,不让她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分享。

“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固然需要,但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每天都被长辈‘监控’,甚至常被他们干涉。”采访中,一些年轻人表达出了这样的观点。有人表示,长辈们常常爱在家人群中分享健康知识、心灵鸡汤等文章,而其中许多观点事实上都是错误的,长辈们却对此坚信不疑也不听劝,也有长辈经常以命令、指责、干涉的口气在微信中对晚辈的生活进行评价,“哪怕刻意忽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也觉得有些心烦。”

今年大学刚毕业的小费分享了自己的“对策”:注册两个微信账号,一个不常用的专门用来“应付”家族群、不熟悉的朋友等,一个则更为私密,专门用来与亲近的好友聊天。

不过,也有与以上例子截然相反的情况。市民刘女士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拥有30多名成员的亲人群“刘家大院”。与有的家人群只有长辈说话的情况不同,“刘家大院”里的年轻人更为活跃。

刘女士的表妹今年刚刚考入医科大学,除了学校的学业外,每天还有一门“功课”就是向群里的亲戚们拍图片展示自己每天看到、听到的新鲜见闻。而家人们互相的聊天也都不是应付式的,而是真诚的情感交流。“一次,表妹在群里说自己在练习人工呼吸时有些困难,我老公有学医的背景,便立刻跳出来仔细给她分析要点。”黄小姐说。

在刘女士看来,家族群的整体氛围是基于整个家族本身的情感联系之上的。她告诉记者,“刘家大院”里年纪最大的大舅已经65岁,和晚辈们聊天时却丝毫鲜少有代沟隔阂。

其实,在还未建成家族群的时候,她的一大家子互相关系本身就很好,老老小小几乎每天都要私下打电话或发短消息聊天,建成了群聊之后更是加强了相互的情感联系。

她认为,倘若有的家庭之间本身日常联系就不算紧密,一旦建成群聊后,出发点虽好,结果可能倒会增加一些烦恼。

「乐在其中」还是「见之心烦」,在微信群里,你是哪一派?

困扰微信群不是想退就能退

小小微信群里诞生了如此多的烦恼,要远离他们,退群可好?然而,退还是不退,可不是简简单单按一下退出键这么简单。

从市民小陈的经历中便可对退群背后的社交焦虑窥得一二。小陈原先在松江的一家企业工作,与几名谈得来的同事结成了一个四五人的小团体。一众朋友每周私下聚餐一两次,轮流请客,欢快融洽。后来,小陈更换了工作,每天来往于市区上下班,生活轨迹与以往的朋友们渐行渐远。而且朋友们也逐渐一个个结婚生子,小陈与他们的关系也渐渐疏淡了起来。

烦恼随之而来。每次这个群内再有聚餐的邀约,小陈总要想各种理由婉拒推脱,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得尴尬微妙起来。

尽管如此,小陈却也不能退群:“要是退群,是不是就会传递出和他们‘绝交’的讯息。”他透露,其实自己也知道朋友们撇开自己私下又建了一个小群,虽然心里有点不舒服,但也不得不接受。

小陈的焦虑并不是个案,哪怕是在关系较私密的朋友小群中,类似的社交负担也无处不在。退出,显得自己气量狭小甚至传递出“不相往来”的信号;不退出,又觉得是个日常的累赘。

同样让人进退两难的还有因孩子而建成的“家长群”。老师们因工作需求将全班孩子的家长组成一个群聊,成为布置作业、交流孩子表现的平台。而在一些家长群中,它却成了家长们暗自较劲、攀比的小“舞台”:寒暑假,有的家长在群里晒自己孩子在海外旅游的照片;周末,有的家长则晒孩子们参加兴趣班的照片。

“有时,杂七杂八的内容一多,老师在群里通知的‘正事儿’一会儿就被‘掩埋’了。”市民杨女士就因此拒绝加入家长群,不过也导致她遗漏了一些相关作业通知。直到一次家长会时,她才发现原来班主任布置的一项家庭作业自家孩子一直遗漏未做。

「乐在其中」还是「见之心烦」,在微信群里,你是哪一派?

专家群聊折射社交心态

谈得来的群聊是乐趣,谈不来的群聊是负担。在专家的眼里,虚拟世界的群聊就像在真实世界结交朋友一样,同样要根据远近亲疏实行“分类管理”。

“就像我们对待挚友,通过间接关系认识的朋友,以及刚刚认识的朋友有着不同的社交礼仪一样,大家可以把每个微信群聊当成与自己远近不同的交际圈,花不同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去对待他们。”区精神卫生中心相关专家表示。

事实上,在他看来,建立了比较良好的社交心态后,微信群聊的好处是远远大于弊端的。因为群聊的平台让信息扩散十分快速,甚至比打电话更快。而随着越来越多中老人年加入智能手机大军,以往只局限于年轻人之间的信息传播突破了瓶颈,进一步向更广泛的年龄层延伸,是体现当代精神的一种社交方式。

“之所以有的朋友群热火朝天,有的家庭群却气氛冷淡,这与年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不同年龄段感兴趣的话题不尽相同。例如青少年关注的是当下前沿话题;中年人更希望探讨家庭、社会、事业、经济的话题;老年人则更关注身体健康等。在以往的传统社交中,长辈与晚辈之间没有太多的机会进行深入沟通,微信群的诞生为大家设置了一个沟通平台,这反而让大家不知道怎么寻找共同话题了。”这名专家表示,在家族群中,年轻人以鼓励的态度支持长辈常常聊天、分享,因为这对老人维持良好心态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而长辈也应该多去了解晚辈们喜欢的话题,并且避免用命令式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还谈到了一个有趣的社交现象:在一个群聊中,有不少人喜欢将较为私人的话题放在群聊中互相分享讨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开“小窗”私聊。这是否是现代人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一种体现?在这名专家看来,这也许反倒是一种好事。因为敢于将较为隐私的话题放在群聊中,表达的是一种对群内成员信任态度和积极的心态,这对成员间交际关系的增进都是有好处的。

新鲜、权威的松江新闻每日送达

☞长按右边二维码可关注(微信号:sjb67812060)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