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乡愁月更美

乡愁月更美

知情的中秋月儿,一定是枚通灵的宝玉,亘古不变的智子。月儿把征人、游子、农民工激荡在心里的缕缕相思,彻照在远方那一片片热土上,她穿越千里,掀起故乡、亲人的阵阵情感涟漪。头顶中秋这轮圆月,可否寄托相思,守边征人首肯;能否承载离愁,天涯海角的游子深信;是否捎去远方亲人的祝福,繁华都市的农民工确认。

从古至今,诗人笔下的中秋月,活脱脱华夏大众情人,举家团聚邀她、敬她,在外的游子向往她、仰望她,籍以寄情。透过唐诗宋词,我们足见诗人笔下那些缠缠绵绵的离愁别恨,同时感受到了诗词的民族性格的不老情怀。从唐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称千古绝唱。只是唱不尽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望月月已圆,月圆而人难圆,秋水之上,月亮之下,永远走不出朦胧牵挂的怪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简约明快地把所有人的愁云残绪鼓动了起来,把所有人的情天情海撩拨了若干万年,记载、诱惑、煽情了几千年。

旷世的征战,曾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屡屡绽开,在历史的天空下,本来的丝路通道,挤满了战马、战车和刀枪、剑弩,大漠翰海里,留下了驼铃声碎,边塞关隘上,冷兵器铮铮作响。一会儿是蒙古的铁骑,一会儿是吐蕃的士卒,一会儿是大汉的疆域,一会儿是西夏的地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丝绸之路”必经的要塞,千千万万将士,留下了戍边征战的足迹,那种凄凉哀婉的情结,感动过许许多多的离别友人,“阳关”也因此成为后人别离的像征地、代名词。

在去往玉门关的路上,驼铃悠悠,人声马鸣,商队络绎不绝,使者跑马而来,一派繁荣气象。然而,也遭遇过孤荒人稀的战乱境况,“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漠孤城,屯守将士,抛下年迈的父母双亲,离开娇妻儿女,常年驻扎边塞,经受尘土飞扬和血染疆场的征战,看到得是高天的白云,远处的山峦,唯有对故乡刻骨的眷念,天挡不住,神灭不得,鬼吓不退。哀怨的笛声,萦绕在空旷的大漠,当月到中秋时,秋虫悲鸣,愁情袭人,男儿的泪水在心中汹涌。秋去秋来,远在边关的他们深信不疑,月儿会看到妻儿的泪珠,会看到慈母的愁容;月儿看到了,他们就看到了,让月儿捎去相思,将一首悲壮豪迈的《杨柳曲》,托付天上的圆月寄给家乡的亲人。而家乡的父母,痴情的妻子也首选以泪洗面,举头对月,遥寄寒衣,好让征夫度过年年岁岁的中秋寒夜。

有战争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离愁。昔日,边关征人的不幸与痛苦,怀乡思亲孕育了边塞诗一个永恒的主题,昂扬雄浑,悲壮崇高地发出震撼巨响,回荡在中华古老诗国的天空,寄寓于中秋月圆之时,喷发着凛然风骨的光芒,道出了征人的心之灵魂。李益《从军北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那种牵念与期盼,“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李攀龙的“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地悲伤,写尽了士卒的复杂、难耐、绵延不绝的离恨情绪。

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赤裸裸地撩拨过多少古人的情丝万缕,大手笔一挥,今人循着时间的奔流,不知不觉上了套,醉了心,乖乖地自愿地加入“古人”的行列了。

今时的记忆里,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我常常盼秋叶落下几片的光景,秋叶开始落了,中秋节就会悄然而至,就能吃上几顿饱餐,等到月出东方后,我就急不可耐,望眼欲穿,期盼的口水不停地下咽,可父亲有讲究,要在院子中间放一小桌,用一个托盘装好月饼、西瓜,点燃几柱香,然后等上几个时辰,时辰一到,父亲就掰点月饼、水果,敬天、敬地、敬月,敬各方神灵。拜月完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西瓜,话家人团圆。记得父亲认真的对我们说,月亮通人性,有回应,能看到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能听到我们的笑声,月亮也为我们乐呵着呢!末了,还给我们讲月里嫦娥的故事,那时只顾狼吞虎咽美食了,不记得其他,等长大了,才感到月里嫦娥的故事是那么优美动人。

童年的单纯稚嫩,简约无忧,淡忘了温饱难有的苦日子,雅存了一份佳节团聚的欢乐,乡情、亲情就是儿时美好的专利。然而,饥饿和贫穷,诞生出一种逃逸,一种解脱,一种向好的童梦,想变成家乡的蒲公英伞种,不日飞到山外,寻求一个温饱的世界,那属实不是矫情。

世事变迁,早已不是那种“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农耕的孝道了,为了学业,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自我价值,远离父母,别离妻儿,一代新型农民志在四方,以期实现心中的梦想。遍布天涯海角,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在中秋夜,月上中天时,像发酵的酒一样,香气熏得人魂牵梦绕,难舍难弃。故乡、亲人、恋人,那些一幕幕,一页页的影像,叽里咕噜活跃起来,兴奋起来,不安分起来,散发出醉人的芬芳,诱人的甜馨,此时此刻,乡愁不管不顾蜂拥而至,缠缠绵绵,投怀送抱。乡愁里有山野田园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铺天盖地总是情,真让人揪心撕肺,挥之不去,驱之不散,肝肠寸断。

在异乡,才有故乡那份牵挂,才有游子的乡愁,古时的差役、征夫,今日的农民工,守边战士都是游子的化身,思乡念亲的情种。一代农民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心悬中秋月,遥想千里人,一年又一年,欲问玫瑰与杯酒,妻儿为何不同来?走南闯北,务工创业,为城市繁荣添砖加瓦,为家庭幸福注财富、添活力,为生存、生活拼死拼活,那是牵挂中的取舍,无奈中的前行。可留守儿童的呼唤,妈妈的抱慰,期盼已久的父母,年迈的老人,再也无力承担太多的分离。更有千村万户的空巢老人,按常理,节日是他们的盼,是渴望来临的慰藉,一部分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走出去,竟也难以常回家看看,留守老人心知肚明,知晓打工的大城市也非天堂,惦记孩儿遭罪、受苦、罹难。农民工虽是城市繁华的见证者,参与者,但那不是他们的家,每逢“团圆”节,难免勾起心痛,走出土地,踏入车水马龙,霓虹流彩的花花世界,有时宛如丢了魂,失了根的没着没落,像秋天漂泊的叶子,总觉得缺乏原生态的人本温暖。而回不去的故乡,第一代农民工到了安度晚年的年龄,年青一代越来越回家少了,老人天天念,夜夜想,节日盼,且不知打工子女们同样是期待中的无奈,这城市什么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城市的演进,城镇化的推进,工业文明的步履迟早会告诉答案的,相信不会遥遥无期。

千里边关,千里月,千里月辉千里兵。“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思念,一朵寂寞的花,一泓清澈的泪,一场痛彻的呼唤,一种时空的穿越,一颗韵美的情怀。战士对妻子、父母的思念,“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万家团圆是我的心愿,也是你的心愿。”人本属性是没有抛下爱,割舍下父母、爱人,去往那孤独寂寞的边关的;而这个群体,就是离开亲爱的人,用自己的身体在边关站成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有国才有家地可爱地镇国丰碑!

肩负神圣职责的战士,保家卫国,为了万家灯火不灭,常常把牵念之情安放在心底,收藏在脑海,面对那轮通人意,懂人情的圆月,浪漫地扮一回诗仙李白,举杯默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释思念,解忧愁,拋情长,敬礼边关月!

心在边关,担当天下,他们没有埋怨,没有奢望,只能乘着这中秋的银色月光,把浓浓的乡思,淡淡的温馨,遥寄一份给父母和爱人,默默地为亲人祈祷、祝福。

中秋是个凄美的神话,脉脉相传,万年不落伍,千年不褪色,一段袅袅不解的情,一回缕缕不绝的念,现代信息的良性种子,试图替代中秋月的天地互动情缘,人月相约,诸如互视频,互音频,互电邮,互电文,怎抵得上月儿宇宙时空的自然原生。最是一年秋月,人月相望两断肠,满满地寄托了古今善感的思绪,沉淀了多少中华儿女厚厚的无以昭示的心迹,一抹柔柔的清辉里,诗一样的浪漫,歌一样的动情,云一样的飘逸,梦一样的幽妙。蔓延至今,月儿把几万年离别的愁苦,相思的泪水,悔恨的呼号,牵心的孤寂,团聚的欢乐,悉数尽收怀抱中。月无古今,都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诗魂,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红娘,游子的信鸽。

千古中秋月,那是一代又一代离人用泪水泼染得晶体,诱惑一代又一代诗人吟风弄月的宝书,将亘古不变的相思戏份儿作足、作活、作美,愣是把凡人捆绑在了思念疯长的牢笼里。民间以那月饼相遗久矣,取其团圆之意像,故吃得也就不是月饼了,而是一本离愁的人文典籍,一种民俗传统古韵。这轮明月从远古走来,伴随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向未来走去。亲情的碰触,底层社会生存的为难,城市边缘人的游荡,时空的变幻莫测,不知命运之神是何种模样,何种作态,何种礼遇,何种结果。

一条条长河走过来,一处处人生看过去,一回回中秋圆月梦,我们读懂了,你会发现,离别也是一种恒美!

.....................................................................................................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

作者 百姓奇言

责编 林晓

——————————————

乡愁月更美

用心推荐的优秀作品,关注我,每天就来读一读,中国文学网欢迊您投稿。

http://www.zgwxbbs.org/

◎◎(中国文学论坛推荐)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