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最美志愿者·苏杰聪:做志愿者,享受这样一种感觉

“那时我在急诊科做护士,负责院前急救。某雨夜出诊时,白天刚探访过的一位老人电话叮嘱:‘出门别淋着雨,小心感冒,受凉了记得要多喝热水。’那一刻感觉自己被家人一样挂心着。”

多年之后,苏杰聪还能清楚地记起那一刻的感动。2006年开始做志愿者,2007年开始利用寒暑假加入清远的志愿者活动,2012年成为阳光爱心家园的副会长,提起做志愿者的心路历程,他说,除了能够帮到人的喜悦,还享受着一种感觉:一群没有利益冲突的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的时候没有职务、贫富的差距,领导和老板也跟大家一起扛大米,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

最美志愿者·苏杰聪:做志愿者,享受这样一种感觉

起步

“他们如此孤独可能一个礼拜也找不到几个人说话”

2006年的时候,护理专业的大二学生苏杰聪参加社会实践,去了敬老院,给老人按摩、陪他们聊天,参加活动后,他感慨:“如此繁华的地方,竟然还有如此多、如此贫穷的孤寡老人,他们是如此的孤独,甚至一个礼拜也找不到几个人说话。”

似乎只有连续的“如此”才能表达他当时心里的拥堵和惊叹。近距离的接触,让他对身边发生的苦难感受来得特别深刻。“我知道我能帮到他们。我知道他们需要我。回去之后,他加入了学校志愿者协会。

近五年来,苏杰聪参加了近400场志愿活动,涵盖了山区助学、关爱老人、救助患病儿童、环保行动等方面。

2006年开始做志愿者,2007年开始利用寒暑假加入志愿者活动,并参与阳光爱心家园协会筹建,2012年成该协会的副会长。

选择

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很多根据协会能力选择活动最难

经常去到山村,对于一些贫困偏远山区的孩子的生存境况有过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坐摩托车也要40分钟的路程,孩子们早晨六点出发,八点赶到学校,中午饭是自带的,冬天是冷硬的,夏天有时候都馊了。这样的辛酸让苏杰聪心里很不是滋味。

“协会最初成立的时候,只能靠引进外界的力量,发展到现在,我们有能力自己筹建一些项目。”于是,他和阳光爱心家园的两个负责人一起,启动了山区爱心饭堂计划。向本地书画家募集了一批书画作品进行慈善拍卖,筹得近20万善款,在阳山的大清小学和东山小学试点,利用原有房屋改建成饭堂,协会为其购买米、油,并提供伙食费,离校远的学生可以到食堂免费吃午餐。

成为协会的负责人,苏杰聪感觉与普通成员的感触很不一样,以前是有活动,参与就好,而现在则要负责活动的策划和管理。社会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很多,经常会面临有心无力的局面,他感觉,“根据协会的能力来对活动进行选择,是最难的”。

最美志愿者·苏杰聪:做志愿者,享受这样一种感觉

最美志愿者之苏杰聪。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摄

宣传

运用网络力量,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

现在,苏杰聪主要负责活动的策划和媒体宣传。“以前的志愿者只管干活,不去宣传,也觉得自己只是做了点小事,不值得宣传,而现在,则需要转变观念。”

他回忆,以前的活动都是通过人介绍人来扩大参与,网络流行后,通过发布活动预告等,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与。而对活动成果的展现,其实也是对社会爱心力量的反馈。“让大家知道我们做了什么,让更多的人来加入,而且,有时候有的人因为没时间而错过了某场活动,还能了解到动态,譬如,自己关心的那个老人怎么样了。”而山区爱心饭堂项目,也是在经过宣传推广之后,获得了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坚持到了现在。其中石角的温馨西饼屋,每年都会免费提供月饼让志愿者送给山区的人们。

“运用网络的力量,发布信息,大家转发,扩大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关注和参与,也有利于协会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苏杰聪说。

促进

做志愿者与工作相辅相成志愿者所需的热情真诚,反馈于工作

而志愿者活动,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成员间共度的美好时光、受助对象家人一样的关心、还有自身技能的进步。

“做志愿者和工作是相辅相成。”这些年来,对这点,苏杰聪感触深刻。起初加入志愿者队伍,跟所学的专业有关:接触较多的受疾病折磨的人群,或贫困无法治疗,或康复没做好留下残疾。而从事的职业也有利于更好地提供志愿者服务:进行过临床医学、心理学、人文学科的培训,知道怎样更好地走近病人的心,也能更了解他们病情的发展、治疗方案等,知道提供帮助时侧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而做志愿者服务需要的热情、真诚、主动,又反馈于他的工作,让他能够更好地和病人沟通,更融洽地和同事相处。“长期下来,大家都看得到。”他先后获授予优秀员工、优秀党员等称号,2013年他还被评为市直优秀团员干部,而所属的阳光爱心家园,他也获得过热心公益奖、优秀领队奖等。其后,他就职的清远市人民医院更因其在志愿者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现,安排他担任单位志愿服务队队长。

当回忆起几年前录的一段视频,自己所说的那段话,苏杰聪觉得似乎是某种预言:“我会做多久的志愿者呢?说一辈子也许太早,但大概未来的五年、十年,我还是会一直做下去。”彼时,20多岁的他认真地宣告。

“所幸,今年就是第十年了,而未来的五年、十年、二十年,我觉得我还是可以坚持下去。”他说。

统筹:清远日报记者 王可莹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 岳超群

清远日报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欢迎关注清远日报官方微信qyreport 获取更多本地活动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