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一个新闻干事的碎碎念

一个新闻干事的碎碎念

文 | 冀望

前段时间,我有幸采访了从反恐处突一线归来的几位特战队员,了解了反恐战场的凶险和艰苦,同时也了解了与他们共同执行任务的一名兄弟单位的战友在战斗中负伤的全过程。

几周之后,这位战友的先进事迹在各媒体全面开花。然而,这些报道并不是人物特写,而更像报告文学,虽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报道中,内心的挣扎彷徨不见了,因疏忽导致的小失误不见了,正常人的情绪变化不见了,总之,那个活生生的年轻战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亮瞎大家眼的高大全楷模。

最近,又猛然看到了另一媒体对他的报道,主基调仍旧春意盎然,其中描述的战斗过程却又有了新的变化。我不禁感慨,诸多记者笔下的诸多版本,这个小战士会不会连自己都蒙圈了?

当然,每一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友都是最伟大的、最令人尊敬的,我一直都对这位小战士心存敬意。我只是单纯而遗憾地觉得,这个孩子的三观可能已经被毁了,他连同他身边这群90后年轻战士的三观都被毁了。

他们会感慨,战场上没受伤的人不更值得称赞和宣扬吗?

他们会质疑,我们熟知的那些英雄人物,会不会也是媒体记者去芜存菁的结果?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官兵的思想认识,血性士气的培养,都需要榜样发挥无穷能量。像董存瑞,像雷锋,像丁晓兵,像何祥美,还像许许多多革命先烈和先进楷模一样,有血有肉,经久不衰。

好榜样的树立和维护如水滴石穿,润物无声般沁人心脾,非一日之功。而如今很多媒体忽略了,他们的急功近利导致典型宣传有了程式化的套路:集中一段时间,N家媒体狂轰滥炸,让典型一下子飞上天;再举行N次每一场都声泪俱下的报告会,鲜花掌声风起云涌;再然后,眼球博够了,点击率上来了,典型身上的脂膏也榨取得差不多了,聚光灯便转而向下一个焦点簇拥。这一个?让它自生自灭,销声匿迹吧。

对于这样的“速食英雄”,大众当然只能快餐式的去消费它。

然而,让人欣慰的是,还有许许多多的新闻人能够在这种浮躁和戾气中保持清醒,他们不仅仅揭露弊病、发泄情绪,还在努力地寻找抵达彼岸的路径。

在部队媒体诸多沉疴诟病的环境里,一些媒体或者说一些栏目的编辑记者,正在为这个环境的改善做着一点一滴的努力。我曾有幸在《解放军报》学习,在那里我越来越意识到,那些不遗余力夸自己的表扬稿是肯定会被淘汰的,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标题都是好多人花好多天推敲出来的,那些新闻里的故事看了开头不一定就能猜得中结局……总之,在那里,官兵越来越鲜活,部队越来越真实。

能办出这样栏目的编辑记者,都怀揣着厚重的责任感,一种作为新闻人的责任感。他们会在投稿人塑造的“完美主角”身上寻找瑕疵;会经常考虑为一些题材做好后续报道,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跟上级拍桌“叫板”,会为一篇行文精彩但“主基调”不那么正确的稿件努力争取生存空间……

先后7次将国家税务总局、北京铁路局告上法庭的郝劲松曾说,公民和普通百姓的区别就是,公民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我想,同样的,这也是心怀使命感与否的区别吧,他们学富五车、写稿子入木三分,却从不高高在上;他们服从组织、干工作兢兢业业,却没有迷失自我。这不仅仅是性格使然,更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故老院长范敬宜先生有句名言:“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我想说,我们每一位部队新闻人都应当庆幸,没有辜负时间的厚爱,生于这个时代,忠实地做了一名部队的记录者,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传达给更多的千千万万的读者,让大家受到触动、引发思考、有所感悟,这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也许这就是新闻人的使命感所在吧。一个人,一支笔,一次次采访,一次次挑灯夜撰,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特殊记忆,让我们成其为“我们”,让我们了解那种只有我们才能了解的感动。

我们时常踌躇,我们偶尔失望,但我们仍对未来满怀冀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