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余正酉《明湖曲》

东风吹皱波粼粼

芦牙界破明湖春

风定湖光作明镜

群峰倒插青嶙峋

五月,是游览大明湖的佳期,一镜波澜不惊的湖面,偶有春风袭来,吹皱了碧澄如练的容颜,并倒影着不远处的千佛山,恍惚间似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错觉,配上空中纸鸢的嬉戏,在碧绿荷间穿行的画舫,以及那岸边圈行于雕栏外的垂柳,正映衬了清代书法家铁保的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旧城区北部,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湖面58公顷,公园面积103.4公顷,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处4.5米,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也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开放窗口和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誉。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早在唐宋时期,大明湖就以其撼人心弦的美景而闻名四海。“蛇不见,蛙不鸣,久雨不涨,久旱不涸”为大明湖的四大怪。2009年,大明湖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泉水湖”称号。

作为一处天然湖泊,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珍珠泉,濯缨泉,芙蓉泉、王府池子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之说,水质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长处,经年水位恒定。水深平均两米左右,最深处约四米,沿湖岸边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风景的最好写照。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画舫穿行,岸边杨柳荫浓,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其间又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大明湖一年四季美景纷呈,尤以天高气爽的秋天最为宜人。春日,湖上暖风吹拂,柳丝轻摇,微波荡漾;夏日,湖中荷浪迷人,葱绿片片,嫣红点点;秋日,湖中芦花飞舞,水鸟翱翔;冬日,湖面虽暂失碧波,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大明湖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亭榭点缀其间,南面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画卷,沿湖的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的南面有清宣统年间仿江南园林建造的遐园。遐园内曲桥流水,幽径回廊,假山亭台,十分雅致,被称为“济南第一庭园”湖边假山上建有浩然亭,登临其上,大明湖的景色一览无余。湖对面北岸高台上有元代建的北极阁,依阁南望,远山近水,楼台烟树,皆成图画。清代书法家铁保留下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绘声绘色地道出了大明湖的佳绝之处。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苏辙在齐州三年,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文,其中写大明湖的《环波亭》尤是上乘佳作:“凫鸥聚散湖光净,鱼鲨浮沉瓦影凉,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一首诗,把大明湖的旖旎风光和沁人心脾的闲适清凉描写得淋漓尽致。

大明湖历史悠久,湖名见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济水注》中便有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则湖。”文中所指大明湖位置在今五龙潭一带,而现今大明湖一带水域则名“历水陂”。另有史料记载,那时的大明湖称历下波或历水波,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和华不注山,也就是说大明湖、五龙潭和北园是相连的一个大湖,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隋唐时它既名“莲子湖”,又名“历水陂”。宋代时又有“西湖”之称。

大明湖胜景自唐代起就名扬四海。宋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可知当时此处已是消暑游憩之地。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经年水位恒定,并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桥,使之渐成游览景观。古时湖面甚阔,今五龙潭一带也包括在内。后历经变迁,至金代起,大明湖专指城内湖区。

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经过历代清淤整治,植荷栽柳,至清代已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丽景色。1958年济南市政府将大明湖一带正式辟建为大明湖公园,并疏浚湖底,修砌湖岸,维修古建,广植花木。经过疏浚清淤、修缮扩建,砌筑了湖岸,美化了园容,恢复重建了名胜古迹,增添了茶社饭店、游船和游乐设施,使之旧貌变新颜,姿容胜往昔,成为济南乃至全国著名风景游览区。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了解完大明湖的历史,下面带大家走进旧时老济南的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久居济南的人,几乎都知道大明湖里有“四怪”——青蛙不鸣,蛇踪难寻,久旱不落,久雨不涨。但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大明湖的四怪之谜也逐一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唯独“青蛙不鸣”这一怪,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大明湖的四大谜,由来已久。明末的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就曾经在自己所写的《齐音·大明湖》中有过详细的记载——“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至于蛇不现,蛙不鸣,则又诞异矣。”后该文又被清朝人收录在《历城县志》中,应该是较早对明湖四怪提出的文字记载。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困扰着古人们的四大谜已经有三个被我们解开了谜底。所谓的“蛇不现”是因为大明湖内的水鸟众多,使得蛇类很难在其中生存下去;而“恒雨不涨”,则是因为大明湖的出水口众多,当水涨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流了出去;至于“久旱不涸”,则是因为大明湖的湖底为质地细密的火成岩,致使源源不断流注湖中的泉水不能下泄。但是对于所谓的大明湖里“蛙不鸣”之谜,时至今日仍无人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面对这个奇怪的蛙不鸣之谜,济南民间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

在济南民间,对于大明湖的蛙不鸣蛇不现的奇怪现象,有着一个传说,但已被证明系后人杜撰。大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游览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胜后,于中午来到了大明湖畔的历下亭休息。真龙天子降临大明湖,自然也就惊动了大明湖里的各路神仙,于是百蛙齐鸣,众蛇会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鸟飞虫跑,一众生灵都希望能够一睹天子龙颜。但已经非常疲惫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鸟啊的不知趣的在这里凑热闹,于是龙颜大怒,一拍桌子,颁下一道圣旨,命令:“蛇归洞,蛙不鸣。”众生灵见龙颜大怒,于是立刻慌慌张张的溜掉了。从那以后,大明湖里就再也见不到蛇了,也听不到蛙鸣了。当然,这个所谓的民间说法自然是人为杜撰而成,要知道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王象春就曾经对大明湖四怪进行了记载,因此这个说法,也仅仅是清朝人为了讨好乾隆后者后人牵强附会所做的杜撰罢了。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印象山东之旅游篇   大明湖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