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何一兵的钝感力|人生20年怎会不值一个巅峰?

何一兵的钝感力|人生20年怎会不值一个巅峰?

文/小肥人

本文由善缘街0号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善缘街0号

2015年双11当天,北京到杭州两小时中飞机始终滑行在厚厚的云层上方,由此带来的天气反应是北方持续雾霾,南方阴雨不断。在阿里把战火烧到水立方之后,杭州在光棍节的雨中有些落寞。

何一兵几天来处于一个中年男人少见的亢奋状态,记者来到脸脸公司时,他正泡在团队工位人堆里与员工确认发布会细节,坐在远处挥手招呼一下,几分钟后起身回办公室接访。

在靠近挂有写字板那面墙的茶几坐定后,他首先打开桌上的电脑,演示那份被设计得十分漂亮的PPT,这是一份会被用来展示在发布会上的幻灯片,何一兵被下属分配了任务,「晚上再把发言背诵十遍。」革命分工不同,他此次任务就是站在台前将「脸脸」昭告所有人。

在记者发问之前他便开始讲解,上台之前,一切交流都可以被当成热身。

错开双11之后,何一兵和团队15日在杭州策划了规模盛大的发布会,阵容堪称全明星,除了在「脸脸」中作为主要投资人的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与合伙人原银泰总裁周明海,还有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中国博客教父方兴东、易观国际创始人于扬以及知名制片人张纪中等。

这个位于拱墅区祥园路的千人的场地,面对逾9000人次的报名几乎招架不住。

以何一兵为关键词上网检索,所有线索都会指向「前马云合伙人」与「骨灰级互联网人」这两个标签,从他的角度考虑,这两组明显带有过去时语态的定语并不会让人十分愉悦。

可硬是将它们贴在一个早已完成过中国黄页和企博网等项目的互联网1.0创业家身上,似乎也无不可,况且以何一兵的话说,自己算是一个比较随缘的人,本就少有争强好胜之心。

所以当他带着脸脸这样一个商业逻辑令多数人难以理解,架构庞大的创业项目出现时,不免令人联想,难道他还抱着一个「证明自己」的念头?从投入程度、发布会规模以及嘉宾阵容看,何一兵这一次是All-in。

何一兵的钝感力|人生20年怎会不值一个巅峰?

脸脸创始人何一兵

以钝感力All-in

与马云的分手原因,何一兵此前鲜有提及,接受善缘街专访时,他仍然没有戏剧性的故事要对媒体讲,在与电信完成现有项目并购之后,二人准备做一些预案项目,从而在北京杭州两地拆分出两支团队,随后,因为分开而分开。

1995年,何一兵与那位同事先后离开杭州电子工学院,创办中国黄页,并在几年后分道扬镳。这原本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中国合伙人故事,但十几年后,当年的同事成为现在的马云,阿里成为阿里,早年自己招入公司的孙彤宇、蒋芳们也成为「十八罗汉」。

对何一兵来说,年轻时的那段经历则成了半生抹不去的注解,在几乎所有的社交场合,他被介绍时的辞令都是「马云第一个合伙人。」

谈及至此何一兵低头噗嗤笑了一下,显然有无奈于其中。

关乎心态,有个问题曾始终令记者不解,既然并不喜欢终日被马云标签缠绕,又为何在脸脸成长过程中引入俞敏洪这个同样极具话题性的投资合伙人,并发动众名人站台?

这其实是何一兵终获钝感力的体现,钝感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概念,人的思维只有摆脱过度敏感的束缚,在钝感系数更高时才能保持更加理性的状态,世界不过一场生存游戏,迟钝的意志可能正是智慧所在。

何一兵并未在「打标签」这类个人问题上与记者纠缠过久,因此其钝感就在于,几乎无暇顾及心里状态,只是迫不及待地想展示产品。被认为以马云营销,认了!背靠俞敏洪刷脸?无所谓!除旧布新,脸脸要借所有可借之势。

O2O陷入集体无意识

何一兵的钝感力|人生20年怎会不值一个巅峰?

左起:周明海 俞敏洪 何一兵

在巨无霸阿里巴巴崛起后,整个杭州的科技产业各个细微处无不渗透着电商与消费的气味。

按照此前脸脸官方透露出的信息,这将是一个「人@场所」概念下的全新商业模式,在这种重构场景的颠覆式操作背后,距离商业最近的切入口无疑也是消费。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互联网+」框架内的项目?「人@场所」延伸出的是怎样的想象空间,让何一兵愿意倾尽人脉、资源于其内?人到中年后兴奋阈值自然会升高,能促使其All-in的,显然不会是一个普通的互联网产品,尤其是考虑到,在宣传中,他竟敢于甩给媒体一个「BATL」的概念,乍看直有强行植入之感。

何一兵对此的解释是,百度、阿里和腾讯的产品逻辑分别可以「人@信息」、「人@商品」及「人@人」来定义,那么通过人与场所之间的关联,便可能颠覆现有的消费场景,并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完成了消费场景在线化布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才可以成立的逻辑。

对于何一兵来说,这背后是他对如今互联网+战略下对广受质疑的O2O模式的思考。传统消费产业接入线上的方式是否只有网站、App和公众号固有三件套?对于单一消费品牌来说,很难成为针对某一用户的高频服务,比如即便你把披萨做得街知巷闻,可一个食客每周能吃几次你的披萨?而一个偶发低频需求,显然不足以支撑商家在App和公众号上花费的日常运营成本。

由此造成的现象是,大量的商家信息会在日常被推送至用户面前,比如下午三点坐在写字楼里开会的白领可能会收到周末郊区景点的打折券,这显然会被当作骚扰信息。对于用户来说,与商家的互动需求仅限于即时发生,即你在进入消费场景之后,才会有C2B的沟通愿望,商家对用户的运营也仅在此时才有效。

就市场上的O2O消费项目来说,最被诟病的一点是其多数的流量获取成本太高,线下地推或用户补贴等手段十分烧钱。通过高成本获客之后,寄望下一步通过流量再分配,过程中寻求变现。

例如很多线下饭店餐台上会摆有点评、美团等平台的二维码,食客通过扫码买单往往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折扣。可在何一兵看来,这几乎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消费场景,「消费者都来自线下,商家为何要补贴利润进去?」

旨在帮助B端提供增量用户的平台,却简直成为O2O格局中商家的痛点。

重构2500万个场景

用户有切肤之感的痛点,往往也可能成为重构市场结构的突破口。何一兵以脸脸尝试解决的,就是B端商户在特定场景中的用户运营,并希望建造一个O2O2O的平台,逻辑在于将线下用户流量收集到线上,并在有效运营互动后重新分配至线下。

这其中的妙处在于,第一步将线下流量导入线上的动力,并不来自于脸脸作为平台方的补贴或地推,而是由B端商家自发通过面对面地经营人流,将其提到线上,这首先避免了大量烧钱。

脸脸对外宣称的是重构2500万个生活场景,这其中自然会涉及到一个运营成本的问题,也意味着在初期,何一兵必须选择一个最容易撬动的切入点,而调动大量小B的最佳场景,无疑就在各大城市的Shopping Mall中,所以脸脸首先制订了一系列的营销策划方案,通过每一个Shopping Mall这个大B传达给数百个小B商家。

在经过初步启蒙工作的脸脸1.0时代后,小B商家将可以籍此平台自主完成用户运营,并甚至完成相互导流,设想一下,你在5楼的川菜馆吃完午饭结账时,余辣未消时便收到楼下冰淇淋店的折扣券是什么感受?而对于Mall本身来说,通过脸脸介入可能完成的效果是,客流量提升一些,顾客平均停留时间拉长半小时,单人次消费额度提升几十元钱,这些增量价值,也正是脸脸在商业上的立足之本。

从结果来看,脸脸上线一年多之后,通过杭州印象城等几个固定Shopping Mall场所的初步运营,已经获得了超过200万个注册用户,关键是,这些用户并非烧钱所得,反而为脸脸在两个月内带来了超过200万元营收。

在双11刚过的杭州,何一兵开始呼吁人们重返线下的消费场景,站在发布会台前笑言,「互联网应该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便宜嘛!」

后记:

一个细节是,在讲解过程中,何一兵手持油性笔一边在玻璃板上涂写,一边围着茶几不停绕圈,似乎有太多能量需要宣泄。

之前为宣传脸脸而接受一家当地媒体访问时,他曾把「此生巅峰之作」这种论调抛出,其实对何一兵来说,又何苦将自己囫囵个扔进一个有待检验的早期项目做背书?

可从1995年算起,这是何一兵讲的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长达20年,怎会不值一个巅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善缘街0号立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