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从戚务生时代的亚洲区十强赛开始评论中国足球

木偶人

喜欢上写足球评论属于误打误撞,虽然写的有点差劲,但自己也有值得自豪的一面。现在不少比较有名的足球写手,最初是从网络体育论坛开始,有些影响力和名气后,才渐渐的被一些报纸体育编辑看中,得以在报纸上展现才华,一些写手从此干起了体育记者、编辑这一行。

而我恰恰相反,足球评论的阵地是从报纸开始,然后才在互联网络论坛和博客上亮相。

之所以能够喜欢上足球评论并有一定影响,还是要感谢两位老师:解放日报体育编辑杨仁杰和西安晚报体育部主任吴斌海。

记得还是在1997年4月底,国足正备战亚洲区十强赛,当时中国足球队的主帅是戚务生,并非体育记者的我,看完国足的热身赛后,有点感受,便在电脑上完成了2200字左右的一篇“观后感”——《中国队还缺什么》,要知道,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的看球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当时单位订阅有上海的《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每周三有一期体育专刊——《每周球讯》,是4开4版,记忆中有3个版是体育类,相当于新民晚报社的《新民体育报》。

从戚务生时代的亚洲区十强赛开始评论中国足球

对传媒比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解放日报》在中国属于很有名气的大报。《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机关报。于1949年5月28日创刊。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前夕,经中共中央批准,沿用原在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延安)的报名。尽管是上海市委机关报,地方类党报,但影响力不小,能够在解放日报发200、300字的豆腐块文章都不容易。当年自己仅20来岁,高中毕业,自学汉语言文学,没上过大学,也不是搞新闻的,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深浅的将“观后感”装入信封,信封上写着《每周球讯》编辑收,通过邮局寄出去,也没当回事。过完“五一”收假上班后,头天浏览报纸时,竟然意外地发现我的“观后感”刊登在了《解放日报“每周球讯”》头版头条位置,题目成了《中国足球队缺点什么》,高兴之余,数了一下竟然用了2000字。时间不长,收到了稿费200元,心情那个激动,1997年的工资不高,我用这笔钱开了股票帐户。从此,我对自己有了信心,因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投稿,就成功了。

此后,时间不长又撰写一篇关于国青队的足球评论《八强目标与出征阵容》,是世青赛的前瞻类稿件,出人意料的是又被编辑用在了报眼位置。当期的头条稿件印象中是解放日报社记者钮也仿在国外采访大型赛事发回的报道。一周之后,我收到解放日报社体育部寄来的样报,里面加着一个名片,这时,才知道编辑名叫杨仁杰,当时是体育部副主任。

看完中国队小组赛后,我接着写了一篇《对中国足球队的再认识》字数长达4000多字。大家知道,报社用稿尤其是非专业类如体坛周报、足球报等,地方类综合性日报超过2000字都算是长稿了。由于这篇稿子字数多,自己心里也没个底,本身解放日报体育部也有跑足球项目专职记者郭先春(后到足球报供职),郭记者写的足球评论太耐看了。记得是一个星期天晚上,我通过解放日报社的公用传真号把稿子发过去,顺便给杨仁杰编辑留言,能不能用,第二天回个口信,其实打心眼里也不报什么希望,人家是大报的主任编辑,有必要给我回电话吗?

现在看来,解放日报社不愧是中国地方党报之首,编辑的人品、敬业精神、良好的风气和职业道德值得很多传媒人去学习。也就是在第二天下午六点左右,我在外边办事,单位同事打电话说有上海解放日报一位姓杨的同志让我给他回电话,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从这时起,我便和杨仁杰老师认识了,后来也成为了朋友。经过交谈得知,我的投稿全是他采用的,并说《对中国足球队再认识》一稿,体育部准备继续用。当看到这篇文章见报后,心情难以形容,4000字的文章发在了每周球讯的头版头条,文章标题套红作为特稿推出(这是以后才知道)。后面的事不在赘述了,从1997年至2001年前后,在解放日报上头条、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足球评论有几十篇,有些文章和当时解放日报特约撰稿人颜世雄的文章作为两种不同观点在重要位置刊出。

已经有5年多时间没有和杨仁杰编辑联系了,有时在网络上能看到他作为特派记者在国外报道比赛的消息。这里,真诚的祝福杨仁杰老师和家人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西安晚报社吴斌海主任编辑是必须感谢的另一位长者。自己给西安晚报一直投稿,但被采用后很长时间没有联系过报社。事实上,当时自己在准备考试,请两周假在家看书,吴老师曾打电话到我的工作单位,这是后来才知道的。

大概是1998年上半年四、五月份,下半年世界杯比赛快开始。体育部用了一篇文章《国力能攀上红岩吗》,是周四的报纸。吴斌海老师两天前和我联系说让有时间见一面。我把时间定在星期四。在报社遇到了我非常崇拜的体育记者贺晓龙、孟晓琦(现在篮球先锋报工作)。通过交谈,得知报社有让我参加世界杯报道的想法。当即,自己就爽快答应下来了,还不知道面对的困难有多大。

转眼间,世界杯快开赛了,先是有《三秦都市报》体育部曲折的联系上我(中间不多说了),当时体育部主任是毛毛(毛玥)。第一天比赛刚开始,自己就进入了世界杯报道组,还不清楚西安晚报吴斌海老师找过自己(当时穷得没手机和呼机)。刚工作一天,由于没有安排住宿的地方,加之晚上熬夜,休息不好,流鼻血,自己呆了不到两天就要求回去了。回到单位才知吴联系过我,马上打电话,让也去参加世界杯报道。当时报社在隔壁宾馆包了间房子,我和大腕记者贺晓龙住在一起。当时主要是贺和孟分开写,我是个替补。

从戚务生时代的亚洲区十强赛开始评论中国足球

从戚务生时代的亚洲区十强赛开始评论中国足球

从戚务生时代的亚洲区十强赛开始评论中国足球



这是第一次实战,以前的稿件是在电脑上写,错的地方或不顺的地方比较容易改。但在宾馆里用稿纸手写一次完成,这方面基本功就差多了。贺晓龙很照顾我,他坐卫生间里不到半个小时就交差了,而我经常得用快一个小时才勉强完成。而晓龙有时还接到《新民体育报》等编辑约稿电话,也多是半小时就完成质量极高的文章,科班出身(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毕业)和业余差别太大,这一辈子也比不上。时间过得很快,世界杯结束了,自己也回单位上班了。吴斌海说晚报准备开个周三体育专版,以后我可以多投稿件。

从戚务生时代的亚洲区十强赛开始评论中国足球

此后,吴老师有时点题约稿,有时自己有感而发,断断续续写到了2001年前后。很惭愧的是,有一次吴约的评论甲A的稿子,自己写完也觉得有问题,当时没用,过了一周后,报纸上的稿子多出来一小段,三四句话,收了尾,才有点像足球评论了。

已经有5年时间没和吴斌海联系了,不知他现在是否还在工作,有段时间传出他退休了。当初,见我第一面,说我很像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国际足球写得很棒,估计已经参加工作了

在这里,我祝吴斌海老师和家人一切都好!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