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民间工艺是民众智慧的创造,是历史文化的传承.高要,历名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令人叫绝的民间工艺。他们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高要的地方品牌。

为了传承和保护高要的文化,高要新闻中心记者对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展开了专题调查。

金渡花席

金渡花席生产始于明代,以各家各户妇女手工编织为主,是金渡一带等地农民的一项重要手工业。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花席的主要材料是蒲草,又叫茳芏,主要来源于高要的金渡、白土一带,它细长、光洁、柔韧,有“赛龙须”之美誉。编织花席的蒲草,须经过挑选、舂平、漂洗、染色,然后方可编织,草席以细密均匀无接草者为上品。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清代中期从国外传入染料,金渡农民率先将处理过的蒲草染成红、绿、蓝、紫色,编席时色草与白草相间,形成名种色泽鲜艳的图案,编织出图案花席,故称金渡花席。其优点:草细柔韧、结实平滑、美观大方、冬暖夏凉、经久耐用、抗拉力强。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新桥洋篮

新桥镇的洋篮编织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新桥竹器工匠邓福首创,由于是远销海外,专供出洋,故称为“洋篮”。洋篮既可供摆设观赏,又可用盛糖果、水果等物,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要市出口外销的一种特色产品。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竹器编织主要是选择上等的竹料,然后刮青开边,晒 成腊黄色后,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根据需要,有的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还需要涂上硝酸,画成花纹,或染色加工,然后编织。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织身、插花、烧花、喷漆、绞口等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大湾红木

 大湾镇红木工艺远近闻名,工艺精湛,款式多种多样。鼎盛时期,红木工艺厂达200多间,从事人员达1万多人。被誉为“红木之乡”。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大湾红木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一些外出做木工的人把此手艺带回本镇,在家乡开设一些家庭作坊,以雕刻樟木的花木箱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做红木家具,由于选料上乘,做工精美,受到人们越来越称睐,生意自然就越做越旺,逐渐形成了红木家具一条街。改革开放后,大湾人重操旧业,顺着改革春风,立志做大做强,上世纪80年代,大湾的红木业远销海内外,是本镇的支柱产业。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红木家具大都是用紫檀、酸枝、花梨、鸡翅木、楠木等名贵木材制作而成,并以手工制作为主,需要的周期比较长,而且红木家具的制作工序非常繁琐,从原木材到成品之间需要很多道工序。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裁料:原木运回工厂后,木工将原木用带锯锯成厚薄不同的板材,可以长短搭配,综合利用,减少浪费,节约红木稀缺资源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木材烘干处理:厚薄不同的板材通过分类,分别进入干燥窑进行干燥。一般厚的板材需要干燥40天左右,薄的板材需15天左右,直到将木板干燥至水分含量在8%—12%,目前很多红木家具制作厂家都有比较好的干燥方法,但是这个过程最少也不低于10天。因为一定要控制好木材与本地湿度保持平衡,日后制成的家具才不易开裂和变形。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加工流程:开料人员需根据家具不同部件的需要将干燥好的木料锯成合适的尺寸,再经过压刨使尺寸更加精确,然后进行开榫。现在一般都采用机器进行开榫,因为红木家具结构的牢固基础是建立在机加过程的一丝不苟上,因此,机械的精确,刀具的锐利,娴熟的技艺都是缺一不可的。同时一般红木家具都有一些或简单或复杂的雕花来装饰,所以在组装以前,木工要把需要雕刻板材送到雕刻车间,而雕刻就是一个非常费时间的细活了,而且根据雕刻方法的不同,工人的熟练程度和花样的繁简,需要的时间也大不相同。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组装:一块块面板雕刻好后送回到木工车间,开始组装的环节,慢慢的,一件红木家具的雏行就出来了。在组装的过程中,一定要不差分毫地掌握好榫卯的紧密,接口的吻合,不然紧了硬拷会至木材裂缝,松了则使家具扭动散架。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刮磨:虽然到了组装环节时,整个家具雏行出来了,但是家具的表面看起来很粗糙,因此就到了刮磨的制作流程。刮磨是红木家具制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打磨得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红木家具的第一印象。一张罗汉床刮磨过程需要3个工人打磨至少20天的时间,不包括床围的部分。可见要做到家具表面的平整和圆润,是非常费时又费人力的一个环节。

                 

                  ■端砚技艺

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产于金渡镇烂柯山,金渡砚雕自唐代已闻名于世,端砚以优良的质地和精美的雕刻而成为历代皇室贡品。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高要著名坑点有老坑、坑仔、麻子坑、宋坑等,主要分布于金渡的砚坑、杨梅坑等地。1973年成立水口端砚厂,1986年成立羚州端砚研究社和高要端砚厂,1993年就有端砚厂30多家,产值500多万元。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现在的端砚多产于高要金渡和端州黄岗两地,以烂柯山出产的端砚最为名贵,作为一种艺术品而受到人们的收藏,在传播中国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金渡镇水口村是个名副其实的耕砚村,全村男女老少还不到1000人,从事端砚制作的就有300多人,家庭式端砚作坊星罗棋布。男的制璞、设计、雕刻,女的打磨、洗涤、上腊,分工合作,典型的“男耕女织”,只不过,耕的是端砚,织的是砚台。水口村还有100多人分散在端州黄岗、高要南岸、金渡镇从事端砚制作和端砚销售。“紫石家家琢,青花一一裁。”清·屈大均昔日描写端州人制砚的情景,清晰地复现在今天的水口村。

水口村因位于西江河羚羊峡口、宋隆河出水口而得名。现在的水口村是以前水口大队的所在地。以前的水口大队下辖水口、竹园、新村、上田、虎坑、文殊、砚坑、杨梅田等9个自然村。砚坑村(紫云谷)聚集了老坑、坑仔、麻子坑等三大端砚名坑,靠山吃山,从宋代开始,水口村民就开始采掘砚石,生产端砚。“……羚羊峡口琢磨家,自言蕉叶胜梅花。千缗莫惜买归去,晴窗泼墨浮烟斜。”这首由“牡丹状元”、明末才子黎遂球所作的《端溪采砚歌》,道出了当年开采砚石的万千气象。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紫云谷老坑洞

高要新闻中心记者走访水口村时发现,村中礼堂的墙壁上图文并茂地张贴着水口村端砚发展简史以及水口村制砚拔尖人才的“光荣榜”。其中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格外抢眼,细看文字介绍,原来,这是一张水口端砚厂首批员工的集体合影,拍摄时间为1972年。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水口端砚厂首批员工集体合影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如今水口村民在自家门前制砚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阿婆也是制砚高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水口端砚厂辐射带动下,1984年,金渡公社也开始创办端砚厂,全镇从事端砚生产人数1350多人,年生产端砚约3.5万件,产值81万元。1986年又兴办了高要端砚厂,下设17个分厂,这些分厂主要分散在各个村庄。鼎盛时期的1993年,高要有大小端砚生产厂家30多个,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高品质的端砚

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口大队以及周边村庄部分农民洗脚上田,端砚制作家庭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水口端砚厂、金渡端砚厂等集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陆续解体,原来的砚厂工人大多转为个体,并把端砚制作技艺传授给家族人员以及亲朋好友。90年代末,由于端砚出口萎缩,市场滞销,生产一度陷入低潮。水口村民制砚同样经历了严峻考验,那些年,砚工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许多人走南闯北地推销自家生产的端砚。

正是这段“走江湖”的不寻常的经历为水口村民开掘内需市场,建立畅顺的流通渠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走江湖”搭建的供货渠道依然发挥着作用,许多村民与全国各地的文房四宝经销商店和流通商贩建立了固定的业务联系,一份快递,数十方端砚几天就能送到对方的城市,方便快捷。

端砚技艺在年青一代得到传承。水口工艺社有35名社员拥有工艺美术师的职称或肇庆市端砚技术能手称号;有170多人次在全国性的端砚比赛中荣获奖项;社员的端砚作品被市以上博物馆收藏的有40多方。部分社员的端砚制作技艺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代表端砚制作的时尚水准!水口端砚工艺社副社长,端砚界素有“花卉雕琢魁首”之称的省工艺美术大师莫汉东是端砚技术标准专家库专家;工艺社理事钟子健摘取了肇庆市首届端砚技能大赛第一名;高级工艺美术师、端砚鉴定专家莫少锋集雕花书法刻字于一身,摘取了肇庆第二届端砚技能大赛桂冠。出类拔萃年轻人还有高级工艺美术师莫汉景,工艺美术师莫平礼……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水口村民制作的端砚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扎狮头

19年前,一部《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风靡一时,而影片中舞动的狮头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威武、华丽,更有喷火、暗箭等利器,掩藏在顾盼的眼辉中。

舞狮在高要城乡是一项广受群众欢迎的活动。对于醒狮来说,“狮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竹藤、砂纸为材料,手工制作狮头,这门手艺却一直鲜为人知,在肇庆会制作狮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然而,在高要就有给不少精通这门手艺的师傅。

爱好武术的关师傅最开始是一位修车师傅,初中毕业后,由于很喜欢舞狮,就与朋友一起凑钱组织狮队。“以前组织狮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费用不少,一个狮头就要几百块,锣鼓、钹、旗子、兵器等其他配置至少要上万块的费用。”刚出来工作的关师傅每个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要配置狮队的装备根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有一次他尝试铁丝扎成一个狮头的摸样,做出来看着还挺像模像样的。“开始做得并不好看,后来到别人店铺里面的舞狮去观察,如何把狮头描绘做得活灵活现,如何把嘴巴做得好看。后来慢慢改进,现在整个成品可以做出来。”

据关师傅介绍,现在的狮头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传统的狮头和新派的狮头在外形有所不同,传统的狮头比较简单,做出来的效果没有现在的颜色鲜艳,活泼,而且狮子的样子会比较凶,因为眉毛、狮毛是用鱼丝制作,相对来说会比较硬,例如80年代以前的的狮子,“牙刷苏”,角尖,嘴大,挑眉,看起来就很凶,不过这款狮头在2000年以后基本上都消失了,现在使用的都是新派的狮头。

一个醒狮头制作只需四天

在关师傅所在的武馆同义堂里,记者看到十几个完工或未完工的狮头堆放在里面。屋子横梁两边各摆着一个三尺见方、威武霸气的大狮头,衬托着整个武馆的气势。关师傅介绍,制作一个狮头如果每天工作6-8小时,大概需要四天左右。据他介绍,在制作狮头里面,每个工序都是非常重要。一个狮头的制作是先用竹藤扎起一个狮头的轮廓,贴上砂纸(裱纸),然后彩绘上色,最后配上各种装饰。

这其中,属扎框和花纹描绘最难。很考验制作人的眼力、手艺熟练和实践经验。一个狮子有没有神,是不是生动活泼,就要看狮头描绘的功力如何。所以关师傅介绍说,做狮头离不开书法的功底。“有学生曾尝试学花纹描绘,但是不懂书法,基础不好,没办法,现在狮头的花纹描绘都是我自己去做的。”

狮头手工制作面临失传 亟需传承人

最让关永亨师傅心疼的,是狮头手工制作的传承问题。 手工制作狮头,这是一项绝活,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但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手工艺的东西,现在关师傅也是凭着一份兴趣,尝试推广这门手工艺。关师傅不禁感慨,“在我印象中,肇庆专门手工制作狮头的只有三家,佛山、广州相对来说比较多。毕竟手工艺赚不了钱,在肇庆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很少。”

在高要白土镇朗鹤圩上,有一间扎狮头工艺场,年销200多头,是一间远近闻名的扎狮头店铺。听老板说,每年有很多佛山卖狮头的店铺都来他处订货。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老板叫容佳明,扎狮头已有二十多年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刚读完高中的他,利用农闲去佛山等地学扎狮头,由于他聪明、诚实、好学,深得师傅真传手艺,经过十多年苦苦探索,他不但学会了师傅的绝活,而且在传统的工艺上注入新的工艺。在力学上,多个部位应用了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在选料上,选老竹片秘制后再扎形状。在贴纸上,首先选好的粘合剂,再选靓的鸡皮纸,然后一块块精贴,贴好的狮头坚硬、轻、不容易磨损,可一个人站上去也不变形。在用色上,大胆设色,使狮头颜色鲜艳夺目,古色古香,给人以美的享受。

高要五大民间工艺,堪称广东一绝

编辑:昌 芬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