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张好好:地域写作不能沦为“人文地理观光团”

张好好:地域写作不能沦为“人文地理观光团”

《布尔津光谱》呈现上世纪70年代阿勒泰大地风貌。

解放日报解放网讯(记者 施晨露)生于新疆阿勒泰的70后作家张好好的长篇小说《布尔津光谱》15日在沪举行研讨会。《布尔津光谱》首发于《人民文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书名中的“布尔津”是阿勒泰山腹部的一块巨大开阔地,蒙语是“放牧骆驼的地方”,是汉族和哈萨克族混居的边疆小镇。小说以光谱般迷离的视角和灵动的叙述方式,以一个汉族移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为核心,呈现了中国西北边陲小镇的生存图景,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阿勒泰大地迷人的存在。

“家乡”、“融合”、“自然”、“诗性”是评论家对于《布尔津光谱》的关键词。布尔津是一个边陲小镇,也是一个移民小镇,小说背景是边疆开发和内地移民新疆的宏阔历史,在这里,外来汉人和当地哈萨克人如混生林一样杂处融合,生育、成长、亡故,互相感染着影响着契合着,直到深深地融合成这块土地的风俗人情。

“也许正因为我们生活在边陲小镇,对于人间真善美的追求更加迫不及待”,张好好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以诗化语言不断强化布尔津的纯真美好。研讨会上,有专家将《布尔津光谱》与萧红的《呼兰河传》做对比,在张好好看来,让“地方”更深刻地来到读者心中,确是地方作家的一种使命,“正如东北大地有这么多人抒写,只有萧红让读者切实地摸到这片土地。对于地域的叙说,不能单纯地变成人文地理观光团。如果一个作家不能将一个地域的灵性和博大呈现出来,读者就无法走进这片土地、他的家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