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深入揭批纳粹德国顶级名将古德里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宋毅战争史团队作者:吕胖子

刚而固执,猛而少谋——论第三帝国陆军大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深入揭批纳粹德国顶级名将古德里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三帝国陆军大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三帝国装甲兵掌门人,闪击战术发明者。正是在他的坚决倡议和领导下,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从纳粹德国陆军中分离了出来,从而不再像一战那样作为步兵的从属和辅助力量。此举对当时,对未来所产生的意义就像当年拿破仑将炮兵从工兵辎重兵种独立分离出来一样影响深远而巨大。正是凭借着分离出来的这柄将火力和机动性完美结合的利刃,纳粹德国陆军横扫了整个欧罗巴大陆,将高傲的法国人丢进战俘营洗马桶,剥光了破落贵族英国人的最后一层内衣,还一度打得钢铁猛男,未来新世界里的G2之一的凯撒,约瑟夫.斯大林叔叔面无人色,躲在克里姆林宫的地下堡垒里手足无措。

但与之同时,虽然在战术理论上和战场上都取得过巨大的成就和荣誉,但古德里安自身性格上的急躁冲动和掘强不会妥协,也限制了他的更大的发展和眼光——没有独自统领过一个兵团单独攻克敌方重兵把守的要塞,只不过是他明面上不得拜帅的原因。实际上,他急躁又不肯妥协的掘强性格早就得罪了所有人,刚而固执,猛而少谋。

古德里安大将,智商高,但情商低。对一个一战前骑兵军官,新时期的纳粹德国装甲兵掌门人而言,他虽然开启了新的战争模式,发明了新的战术,但其并没有完全领会新模式新战术下所带来的一系列深远变革和要求,思想还停留在拿破仑皇帝和美国南北内战时代,信奉的还是老骑兵军官所特有的独领一支骑兵部队快速突破敌阵地,然后深入敌后,迂回包抄,围歼敌人的有生力量那一套。只不过对他来说,战场上唯一的变化,就是把马匹换成了坦克装甲车而已。在他的脑袋瓜子的所有战略战术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前进,前进,前进,不断地前进。”凡是破坏他脑袋里面这个思路的,就是异端,就是浮云,就是大逆不道,就会翻脸无情。

古德里安的固执和无谋,在东线表现得登峰造极。原因也难怪,以前打英法那些伪君子,对方不是打不赢就跑,就是打不赢就降,作战时间短,缺点暴露不明显。而入侵苏联,才算是碰上了一个从上到下抵抗意志足够坚定而国土又足够幅员广大的对手。也就是在这里,古德里安为人为将在性格上的缺陷,都暴露无遗,使他在苏德战争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即被解职。

苏德战争初期,作为中央集团军军群装甲力量的指挥官,将本集团军群所定的战役目标-占领莫斯科作为首要任务,这个无可厚非。但不管不顾战场环境变化,脑子里面只有一个占领莫斯科,这个头脑与眼光,却也是足够僵硬和短浅的呢?当时,德军兵分三路,当中央集团军于7月攻克明斯克后,侧翼的南方集团军群则因碰上计划外的苏联当时最强大的西南方面军,而远远落后于作战进度。此时放在中央集团军群面前两条路,一个是不管自己的侧翼,不管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死活,孤军奋进,挥师攻克莫斯科。这是古德里安为首的装甲兵将领的意见。另一个,是中央集团军群步兵原地不动,装甲机动兵力南下,于南方集团军群联手合围消灭苏联西南方面军。这是以希特勒为首的最高统帅部的意见。

以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在前进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侧翼尚有苏军重兵集团的情况下,古德里安却坚持孤军突进,未果后认为正是这次南下的延误,使得他没有在冬季前占领莫斯科,从而输掉了整个战争,责任全在统帅部和希特勒的观点,未免太情绪化和经不起推敲。毕竟,1922年苏联西方面红军就是因为忽视侧翼才折戟华沙城下,被一帮子波兰残兵败将打得灰飞烟灭的,当时的战例还历历在目,古德里安大将凭什么就敢那么肯定,就凭自己中央集团军群的一己之力,不顾侧翼安全,单独攻克莫斯科呢?古德里安大将给出的证据是,当时中央集团军群当面之敌,苏联西方面军已经在国境交战的半个月因跟德军对攻而损失惨重,已无力阻止德军前进,而此时苏联后备军尚在集结整训中,所以前方没有苏军的重兵集团,理论上他就可以指挥他的部队一直前进到莫斯科,迫使苏联求和,从此就可能结束掉东线战争。但实际操作可行吗?我们还先不要讨论当时的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隐藏着巨大的威胁,就是顺着古德里安大将回忆录里面这个思路,我们现在也能发现两大缺陷。首先,凭什么认为在这种孤军深入过程中,苏联的残兵败将和后备军不会结合起来形成前进道路上新的防线?其次凭什么就认为苏联在丢失莫斯科后就会求和?拿破仑孤军占领了莫斯科,可是沙皇求和了吗?所以说,古德里安当初的战略完全是建立在不顾实际情况的幻想之上,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可以说,不是最后古德里安按统帅部要求挥师南下,与南方集团军群一同围歼苏联红军当时最大的西南方面军的话,古德里安的部队不仅打不到莫斯科的近郊,而且很可能反过来因为侧翼的灾难促使莫斯科战役下德军溃败的前景提前上演,到时老古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也就再没有人今天来吹嘘他的赫赫战功了。

在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城下,面对苏军的绝地大反攻,德军功亏一篑。在这个更需要,更考验统兵将领能力,意志,魄力的关键时刻,古德里安大将的勇猛和自信却不见了,居然在苏军大举反攻之下要求阵前撤退,注意,是阵前撤退,统帅部和希特勒要是不同意这个要求就干脆撂挑子不干,主动要求解除自己的职务,今后发生的一切与我无关。先不要说这个要求合理不合理,就凭这个做派,也足够让发掘古德里安的伯乐希特勒心寒。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古德里安当时所提出的阵前撤退这个曾经让很多后人争论的要求是否合理。在老古自己的回忆录里面,老古先是抱怨了天气气候如何如何寒冷!自己的装备,兵力如何如何短缺!补给又如何如何不通畅!然后为了爱护自己的士兵,不忍心他们遭受无谓的损失,所以要求撤退一段距离,缩短自己的后勤补给线,等来年春暖花开再重新进攻莫斯科。总之,回忆录里面的理由非常的令人信服,也非常的冠冕堂皇,不仅树立起一个用兵如神,爱兵如子的战神形象,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当时的最高统帅部和希特勒。

但仔细推敲一下,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些说法中的漏洞。首先,气候对交战双方的影响是一样的。极度寒冷的天气虽然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和装备能力的使用,但对苏军也造成了同样的影响。简单地举个例子,被积雪所覆盖的道路和土地,不适合德军机动,同样的,也不会适合苏军机动。苏军从远东调集西伯利亚部队适应寒冷的气候,但不是说这些西伯利亚的部队就是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金刚。面对寒冷的气候,被匆促投入战场,后方的新后勤基地尚没有建设起来,前面的工业基地粮仓又丢得太多,同样没有足够的取暖燃料,食物,药品和热水供应,同样也面临冻伤减员,苏德两军的实际情况其实也就半斤对八两,古德里安大将有啥好叫苦的?不错,德国的装备在向莫斯科突击过程中损失太多,但反过来见识下苏军的情况,那自开战以后装备的损失率,那难道不更是灾难?更绝的是,苏军因为前期丢的地盘太多太快,好多工业基地和产能,要么就丢给了德国人,要么就是自己拆了还没有运到后方去组装。铁路线就那么几条,要为保卫莫斯科运兵运粮运弹药,那还有多余运力来组装被拆的工业企业。可以说,苏军最后的大反击也就是最后奋力一搏,大家最后就是拼意志力拼人品。结果,德国人,准确来说是当时东线一线的德军将领全都崩溃了,包括古德里安大将在内的一大票人,都拼命的喊苦喊累喊支持不下去了,都想甩开这个困难的包袱跑到后方去躲避。也难怪后来希特勒评价德国的陆军将领们说:“当有荣誉的时候,你们个个都伸手来抢;当需要负责任,化解危机的时候,你们个个都跑得不见了踪影的。”

气候,这是个伪命题。同样,所谓的为了爱护士兵避免无谓牺牲的撤退,同样虚伪无比。苏德战争前期,德军的闪电战发挥得非常成功,双方动不动就是三四百,五六百公里范围内的大进攻大撤退。而当时为了发挥闪电战的威力,也正是古德里安这样的将领拿走了补给物资和人员中的绝大部分。占领区内基本空空如野,即缺少构筑防御工事的物资,也缺少所需要的工兵人员。现在进攻不利,面对敌人的进攻,要求阵前撤退。那么问题来了,在寒冬腊月里,百万德军得撤到什么地方为止?在这样空旷又无法提供连续后勤保障的俄罗斯大地上,如何组织百万德军的撤退?谁先谁后?沿途伤员如何处理?后卫部队弹药如何补充?在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白未知的前提下,敢提出大军阵前撤退的要求,不答应要求就敢撂下挑子洗手不干,这么无知又任性的要求简直就是胡闹。看看当年的拿破仑,他还不是阵前撤退,但在严冬的拷打下,最后跟随他一起从莫斯科撤到德列斯特河畔的70万大军最后还剩多少?古德里安大将这个冠冕堂皇的撤退要求,究竟是为了对士兵负责呢还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呢?

1944年7.20事件后,古德里安大将复出,接任第三帝国最后一任战时陆军参谋总长。希特勒虽然最后还是选择原谅了他,信任他,但古德里安固执不妥协的臭脾气让两人在帝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都十分痛苦。让二人最后一次爆发的,并导致古德里安最终被解职的,是二人对当时德国库尔兰集团军的意见。很不幸的是,在这次争论中,古德里安的观点,同样没有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1944年底,在苏联红军的不断打击下,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覆灭,原来的北方集团军群被改为中央集团军群,而由大部分东普鲁士后备人员组成,加上少量其他战线抽出来的部队,重新组成了北方集团军群。而后的战争进程里,该集团军群被苏联红军包围在波罗地海的库尔兰半岛上,由此更名为库尔兰集团军,到此时为止,集团军的实力由约20来个不满员的步兵师和少量装甲部队组成。

对该部队的用途,古德里安大将按照普鲁士军事教条的一贯原则,要求在苏军围攻前从半岛撤退,将撤出的兵力用于保卫柏林。而希特勒的观点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保证该集团的完整撤退。所以与其最后丢掉一批人,然后再收罗一批残兵败将,不如就把他们留在半岛上,牵制住苏联红军的力量,以减轻柏林等方向上的苏联红军的压力。

最后历史的结果是,库尔兰半岛上不到20万人的德军部队最终一直在此坚持到战争结束,凭借着德国海军,空军时断时续的补给,连续顶住了苏联红军六次总攻,先后被牵制于此地作战的苏联红军部队包括: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一部以及隶属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古德里安的最后一次出谋划策再一次暴露了他自己在军事战术,战略上的目光短浅和东普鲁士军事集团所固有的缺陷。

刚而固执,猛而少谋,由此而论,古德里安的指挥作战能力,相较其他两位纳粹元帅,确实略有不足。虽然他发掘出装甲兵于未来战场中的意义,虽然他发明了闪电战战术,虽然他对坦克技术和坦克理论做过很多修订和完善,但就实际指挥能力和对战场全局的掌控能力来说,无疑,他是三位纳粹名将中,作战战术,战局把控和技巧最差的一个。

宋毅战争史头条号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否则必究!

喜欢就请订阅本号哦!订阅微信公众号“宋毅战争史”可以阅读更多好文!

请多多支持本公号制作的《铁血文库》和《战争特典》系列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