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东城知青的那些人那些事

王广峰

东城知青的那些人那些事

知青,已是一个历史。

知青,更是共和国一个时代群体铭心刻骨的青春岁月。

我要讲的东城知青的人和事,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1974年到1977年,木垒县东城公社先后安置了来自乌鲁木齐的自治区客运公司、自治区公路局等单位和县城的数批近300名初高中毕业生来这里插队落户,他们年龄小的只有16岁,大的也就十八九岁。这些人就是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号召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

那时,根据国家政策,拨专项经费在安置的村子里建知青点大家过集体生活,统一参加生产队劳动。东城公社的沈家沟大队、四道沟大队、东城口大队、孙家沟大队和红星大队都建有知青点,有的还建了四五个。东城的知青中来自乌鲁木齐的居多,其中又以自治区客运公司的最多,近200人。

我是1976年10月底随自治区客运公司新一批知青从乌鲁木齐来到东城口六队插队。记得那天,大队为我们开了欢迎大会,生产队为我们宰了一口猪,大队干部为我们忙碌着,村部周围的村民们都来看看这些会说普通话、穿戴好看、显得有些另类的乌鲁木齐知青们长得什么模样,早我们一年下来的邻村的知青也来见见我们这些小年级战友。大队支书李万祥致欢迎辞,一路相送的父母代表讲了话,我代表新到的知青们表了态。热热闹闹,很是喜庆了一番。

当公司派来送我们的大轿车返回了,欢闹的人群逐渐离去后,我们新来乍到的10名知青沉寂下来,默默走到宿舍,瞪大眼睛看着周围:初冬的山野蜿蜒崎岖,河川中农田已覆盖上了一层薄雪,散落杂乱的土质农舍依山势而建,一切显得那么苍凉。我们的知青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

从我之前的1974年开始,到1982年知青返城,东城知青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与天地斗、向贫困开战,进行了人定胜天、改变山河的斗争,知青们的思想、情感、体魄都经历了从不曾有的考验。

——劳动是艰辛的。

从农田建设,到春耕夏收,从修公路、修水库,到下戈壁拉煤、挖梭梭,到处都有知青的身影。那时,东城知青参加人数最多的有几大工程:参加修建奇木公路,县城到东城的县乡公路,东城山口的接力渠,黑山头水库大会战等。知青们的劳动热情深受干部群众的赞誉。记得有一年的冬天,我参加村里平整土地,与大家苦干一冬,衣服没来及洗就带回了家里,当母亲从我的“马桶包”里拎出已经被汗水浸渍结成硬壳的绒衣时,没说一句话,背过了身。这就是我们许多知青从乡下回家呈献给父母的一份“作业”。那几年,也赶上风调雨顺,东城连续几年丰收,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为此,上级还奖给公社几台汽车,有时赶趟知青们还搭乘这些汽车回家探亲办事。

——生活是贫苦的。

知青点上的粮油是由生产队定量供应,吃饭也常常有上顿没下顿,一年下来所挣工分扣除向队上赊欠的也就能分红几十块钱。村民们比我们更困难。即使如此,村干部常破例多给我们一些面粉和清油。有的村民也来接济知青,我们也时常到村民家里去“蹭饭”。从1976年冬季开始,东城知青们大多都参加了黑山头水库大会战,吃的是白水煮面,住的是地窝子,但水库大坝上却是人欢马叫,你追我赶。入夜,工地上千人轰轰烈烈挑灯夜战的情景每天吸引着过往的人驻足观看。每到春节前,知青们都要拿出身上节省下来的钱买点面粉、清油、禽蛋、羊肉带回家接济家困。节后又从城里采购一些衣物、头巾、糖果等回村分送给村里乡亲们。在水库劳动住地窝子时,我们有位知青与一名社员嬉闹摔跤,知青扳倒了社员,只听一声脆响,那社员惊叫:“坏事了,我的拿司葫芦烂了”,我们才知当地农民买不起卷烟,就用树皮、吊灰、烟叶碾碎混拌成一种吸品,含于嘴中上颌,劲足很冲。有的知青也图新鲜试吃,不一会就呼劲大头晕,吐了作罢。

——成长是坚实的。

那些年,当地缺少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公社、大队都很重视发挥知青的作用。如东城口的貟霓、张曾娅,四道沟的何新玲、王新民,孙家沟的吴和民,红星大队的张学华等一批知青很快成为生产队和大队干部,一批知青入了党,李玲、范剑萍、许可平、陈刚、徐晖、徐立民、刘冬英、孟晓华、陈新华等20多名知青分别抽到大队学校、公社中学担任代课教师。县上或公社组织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演,骨干大多是知青,且常取得不俗成绩。四道沟的女知青周宁英挎着药箱行走于田间地头成了“赤脚医生”。四道沟由县上下乡插队的知青唐琦,喜爱物理,能给村民修理半导体收音机,被公社发现后抽调到公社广播站当起了“工程师”。还有的知青喜欢摆弄机械,当起了本村的拖拉机手。

实在说,那时东城知青在生产建设、生产队和大队两级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当时,有政策规定,知识青年在农村劳动生活两年以上的,即具备招工、招干、招生的资格条件。东城知青在农村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两年,长则5年。从1977年起,陆续有知青返城。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一批知青离开那里走进大中专院校的学堂,更多的都随自治区各行业企业招工回到了城市。到1980年,国家停止执行上山下乡政策,所有还在东城插队的知青被挂钩单位“一锅端”招回城里安置。在东城知青中,我是比较特殊的。1978年招干,在昌吉州党校受训毕业后,又由组织分配到东城公社工作了6年,之后调县上工作5年,1989年调昌吉州工作至今。

记述到这里,本文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关东城知青的往事和情思总像开了闸的渠水,难以抑止。是的,知青们离开了东城这片土地,不少人当时甚至是怀着逃离般的心境离开那里。现今,光阴已过四十年,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们已鬓生华发、不再年轻,但谈起东城,聊起上山下乡,总是那么一往情深。我似乎明白了,对于东城,那是知青们永远难说再见的地方。

2012年,州党委部署帮扶木垒县,我所在的昌吉州经贸委定点帮扶大石头乡的拜格卓勒村,我主动带队到贫困村工作了两年。2014年州党委又选派我到木垒县督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年,我自称又到木垒进行了3年“再教育”。期间,我一直想着插队的东城口六队,心藏着一件未曾说过的心事。多年前,我接到插队时被知青们尊称为刘姨的刘桂兰打到昌吉家中的电话,求我想办法为村里打口井。一次,在昌吉邂逅了老队长曹吉元也谈及此事,我未置可否,但心中装下了村里人的企盼。2014年,村民们再次到县上找我帮助解决资金打井,我欣然应诺,随即协调县有关部门解决了10万元资金和供电部门对机井的配套问题。数天后机井投入使用,村里邀我去剪彩,我未允。但完成了这件事,感到对已故去的刘姨是个告慰,一直以来因自己为村里做事太少的愧疚也得以稍许的释然。

由于我在木垒先后工作了十六年,故亲历的有关东城知青活动较多,听到的、接触的事也多。

有人向我讲述,东城口五队的知青貟霞大学毕业在新疆石化当工程师。某年,她专程来村里,坐上毛驴车,去为已逝多年、当年曾悉心照料过她的陈大妈上坟烧纸。

与我同村插队的欧阳肇文,八十年代就辞去石油系统的工作,成了乌鲁木齐最早一批下海经商的个体户。经数年打拼,完成了“第一桶金”的早期资本积累。当转入创办实体的时候,他来到东城,来到插队的村里,从村东串到村西,看望乡亲,走时带了十多名青壮年到乌鲁木齐去“闯世界”。而自此,有的人改变了命运,在城里安家立业。多年后,当我在乌鲁木齐见到这些村民朋友时,感到了他们对生活的坚毅和自信。城市,原本不属于他们,而今天,他们俨然已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数年前,欧阳不幸病逝,但村民们一直惦记着这位把他们带出山沟、带进城里的知青老板。

我听说,许多知青返城后都与插队的地方、与那里的人保持着联系,当他们回城后工作和事业有了一定成绩,具备一定条件和能力的时候,又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回馈村民们。比如说,现担任自治区检察院装备处处长的常晓明就不遗余力的帮助他插队的东城口四队农民朋友解决他们子女在城里的就业和工作。

我还听说,在自治区公路设计院工作的李钧今年带着母亲和全家人到他曾插队的村里去看望乡亲们,让其孩子也接受“再教育”。已从新疆石油地调处退休的徐庆林,也就是在当时东城颇有名气的江江,在他独自返乡寻访故地后,又组织全部知青点的人去了孙家沟。

还有,还有……

见了这些,听到这些,有时我会这样问自己:知青对东城的最大贡献究竟是什么?是增添了几百名农业劳动力,还是活跃了那里的文化生活?似乎是,又都不是。

我想这样回答:是知青把另一个世界带到了封闭落后的穷乡僻壤,又是知青成为这里联系城市的纽带。

2014年,我借便在县上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工作,有幸相陪几批知青战友去东城回乡寻访。已从县上领导岗位退休多年,倍受知青尊敬、当年任东城公社党委书记安学智的家成了“知青客栈”。已近耄耋之年的安老为知青对东城的情怀所感动,一次次接待他们。那一次,来的知青较多,老人携老伴一同陪知青去东城寻访一个又一个知青插队的地方。知青们来到村上,寻找当年知青点的旧址、任过教的学校、与村民一起劳动嬉戏的麦场,打听着老支书、老队长、好伙伴、好朋友的近况。在孙家沟,村民们又绘声绘色地说起当年江江独自一人不用绳索宰了一头牛惊呆村民、队长为此输了一头羊的神勇“壮举”。在东城口六队,女知青杨凤琴来到杨青家,向老支书深深鞠礼。她此时已身患癌症数年,是抱着来这里最后看一眼的诀别心境而来的。而东城口七队的知青许可平,还未及到村里走一走,就遇上了求他帮助打官司的村民杨恒喜。听到村里有3个年轻后生因车祸而丧生,其中有杨恒喜两个30多岁的儿子,许可平不走了。看到杨恒喜一家因这场车祸带来的惨象,他为这一家人的命运而心痛、不平。他自知能力有限,接手这件事的最终结果也未必是他想得到的,但他要做,他要马上开始做!自此,许可平为杨恒喜的案子开始奔波。距今一年多了,已花费上万元,仍未见事情有转机,可他不言弃,仍在无怨无悔的坚持。

走过多个知青插队的村子,我们又一同来到当年大会战的黑山头水库。四十年前,几百名知青曾在这里终日挥汗如雨,大干数年。站在延绵上千米、横亘于河川东西之间的库坝上,举目眺望,东城的山峦、村落、田野尽收眼底。

我们思绪万千,感叹岁月。哦,东城!你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四十年都未曾抹去的记忆。我要说,我们知青为你所做的贡献是有限的,甚至是渺小的,而在这片土地上所获得的终将使我们受益终身。如今,知青们再次来到这里,是要感谢你给予我们那段激情火热的生活!感谢你使知青们在这里完成了人生道路的奠基!无悔的青春,不朽的纪念。今天,我们祈福东城的乡亲们一切安好,生活能过得再好些,更好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