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圈养”丧失了孩子的天性

北京市朝阳区李女士的儿子上小学没多久就告诉她,课间十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不可以出教室。李女士心疼孩子,让他多喝水,增加活动量。但是孩子很听老师的话,课间不敢随便离开教室。学校还规定,午休时学生也不能到操场玩,只能在教室待着;放学后马上离校,不能留在学校玩。

踢毽子、跳绳、扔沙包……这些小时候司空见惯的活动,如今却成为许多孩子梦寐以求的游戏。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的课间十分钟已变味,没有自由活动,只有严加看管。课间十分钟没有了,“圈养”,替代了一切。课间不让玩儿!丢失的童年不知谁来弥补。

孩子生来是活泼的,学校不能为了所谓的孩子的安全,就要孩子接受呆板的安排。虽然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但不如说是为了自己。这种做法违反孩子身心成长规律,是对所有孩子健康成长权利的剥夺。孩子新陈代谢快,课间十分钟的安排就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进行适当的活动和休息,才能使大脑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转状态。孩子在不自由的氛围中很难有智力的增长,只会显得呆滞木讷。在学校不能跑和跳,不能到操场活动,“圈养”的孩子后果只能是“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在童年就失去了笑脸。

大课间活动可以让学生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锻炼,在阳光的沐浴下,尽情地享受快乐。课间活动把学习带来的压力与紧张的气氛及时的宣泄出去。“阳光课间”给学生们带来了运动的快乐,让他们能够在游戏中找到自信、得到满足。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来学习的,也是来生活的,大课间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体育生活,是他们整个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宅童”现象在中国各个城市越来越普遍,带来的后果是青少年体质下降,体能不足,影响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把学生“圈”起来,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甚至给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埋下很多隐患。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留给孩子一个丰盈的童年。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