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易地搬迁扶贫的罗平探索

“没想到我也要当房东了,家里的土坯房都拆了,正在建新楼房,等建好了开一家客栈。”云南省罗平县长底乡补笼村村民王家志说。他的身后,是一栋栋即将完工的青瓦白墙楼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补笼村只是罗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计划的一个缩影。该县从2015年开始,将通过3年时间,投入3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2万户以上、10万人左右和100个以上安置点新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并同步推进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解决搬迁农户“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问题。

在探索易地搬迁扶贫的道路上,罗平积极而主动。

易地搬迁扶贫的罗平探索

易地搬迁后的补笼村布依族传统特色民居。图/陈文波

补笼村的金饭碗

罗平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以“鸡鸣三省”闻名,素有滇东门户、滇黔锁钥之称。《民生周刊》记者在罗平采访期间,所到之处,山奇水秀,盆岭相间,深沟峡谷纵横。

在补笼村,“白墙坡屋顶、穿斗小青瓦、坡上经果园”的布依传统特色民居让人倍感清新。而此前,补笼村村民由于发展缺乏支撑,长期被贫困束缚。如今,村民们显得格外精神,忙着自己心中要办的“大事”:春节前把自家房屋建好,开客栈和农家乐迎接游客。

种地不赚钱、农民致富难是以前补笼村的状况,如何让村民改变样子,增加票子,为全村28户贫困户、112人提供稳定收入来源,一直是罗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和精准扶贫开发中思考的问题。

补笼村紧邻温泉养生自然资源,拥有丰厚的布依民族文化底蕴。罗平县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引导贫困群众转向乡村旅游服务业,将补笼村打造成集长源温泉休闲养生区、布依风情体验区、田园风光体验区、水果采摘体验区、农家生活片区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寨,探索出一条旅游扶贫新路。

为使贫困群众捧上脱贫致富的“金饭碗”,罗平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将易地搬迁扶贫与开发乡村旅游相结合,建立了财政资金投入管理机制,县级财政3年计划投入4.68亿元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对象脱贫摘帽工程,每年安排经费600万元,安排3000万元作为贫困农户贷款贴息。县里除整合项目资金外再筹集资金3.6亿元投入贫困对象的基础设施建设,3年将筹资4.68亿元。

9月2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后,罗平县研究制订了“33211”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计划,即通过3年努力,投入3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2万户以上、10万人左右和100个以上安置点新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

挪了穷窝,如何留得住

“穷山窝,出门尽是爬坡坡下沟沟,种一筐筐收一萝萝,卖个肥猪全村送”,这句顺口溜,在罗平县老厂乡细法勒村甚为流传。“这是我们生活情况的真实反映。”一位村民说。

不过,在细法勒村新址,现在却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全村74户家家都忙着盖新房。一位村民说:“挪掉了穷窝,过年就可以搬新家了。”

细法勒村原址坐落在老厂乡大水塘村委会一个深山峡谷中,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极度贫困,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出行难、看病难、吃水难、上学难、发展难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障碍。5月,该村启动整体搬迁工程,目前基础设施工程已完工,一排排砖混结构的二层楼主体施工基本完成。

为了让细法勒村村民告别土坯危险房,过上新生活,罗平县整合项目资金700余万元,采取非贫困户户均补助2万元,贫困户户均补助4万元,有条件和意愿购买城镇商品房的户均补助6万元的补助方式,对全村74户实施整体搬迁,把他们安置到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

易地扶贫搬迁让细法勒村村民挪了穷窝,但如何留得住、能致富,真正改变穷貌,当地瞄准了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我们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化等同步推进,实施安置点与小集镇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园区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同时,我们建立了‘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大帮扶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实施产业、智力扶贫。”

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该县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经济收入来源、创收技能等特点,制订具体扶贫增收计划,用大帮扶扶贫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农副产业。

村民郭家兴一家靠种植、务工为生,收入较低。为了能让他家走上致富路,罗平县根据情况制定了以发展种植烤烟、生姜、油菜、经济树木为主的扶贫增收计划,目前郭家兴家的年均收入达5万元。

“金融大撬动”易地搬迁

“我们实施的并不是简单的异地搬迁和重建。”罗平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优先选择实施就地就近进行安置,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农产品销售难等制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问题。

在罗平,易地搬迁优先解决既贫困又面临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优先解决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示范县、重大生态系统工程等必须搬迁的农村贫困人口。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依托城镇、工业园区进行异地搬迁。

据了解,罗平全县141个搬迁点中,老厂、阿岗等5个搬迁点充分与小集镇发展结合,细法勒、大细代等112个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补笼、腊者等10个点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羊角冲等2个点与园区建设相结合,金鸡等12个点则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

目前,全县已整合资金3.5亿元,为八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新村水、电、路、气、通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

谈起易地搬迁扶贫经验,当地政府特别强调了“金融大撬动”。从2016年起,罗平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贴息,对贫困群众实行一次性授信,10万元以内免担保、免抵押,3年内政府给予全额贴息,撬动银行贷款10亿元以上投入精准扶贫工作。截至10月底,全县金融机构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危房改造户贷出资金1700万元。

罗平组建了融资平台公司作为政策性金融贷款的项目承贷公司,获批向农发行申请贷款8亿元,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中长期专项贷款。10月22日,5亿元贷款划至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民生周刊》记者:陈文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