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致敬2015:我的这些国际同行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每一次刻骨铭心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一期一会,时序更迭。非政府组织“保护记者委员会”近日披露了这样一组数字:2015年全球至少有69名记者殉职,其中28名记者被“基地”组织、“伊斯兰国”(IS)等恐怖组织杀害。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圣诞节余温未消,香榭丽舍大街被满目的霓虹簇拥。从埃菲尔铁塔到蒙马特高地,脚步在巴黎的怀抱中踯躅。绝不会有人想到,几天之后,一场史无前例的喋血事件染红浪漫之都。

1月7日,新年在震惊中睁开双眼,目睹生命的凋谢。总部位于巴黎的《沙尔利周刊》惨遭恐怖分子血洗,周刊的八名记者编辑被IS武装人员杀害。周刊总部窗户上的弹孔破碎着,露出办公室里一片片纸张的殷红。

在和平国度的生死一刻,记者是恐袭的亲历者。新华社驻巴黎记者韩冰写道:“离我不到700米处,法国特种部队发起向恐怖分子的总攻,枪声大作,密集如炒豆,我可以感受到爆炸声中地面的颤抖,惊心动魄的20秒后,枪声停了,硝烟在田野上徐徐飘散……”

致敬2015:我的这些国际同行

2015年,在恐怖主义面前,诸神退位,岁月失语;在中东乱局之中,国破家亡,危如累卵。沙尔利周刊被血洗、突尼斯和索马里酒店遇袭、俄客机遭袭坠毁、IS斩首人质……当民众在无望地四处奔走,有一群人却追寻着硝烟的方向,直播着战火的真相。

在IS的大本营伊拉克和叙利亚,记者是逆行的记录者。新华社驻巴格达记者陈序说:“400多个日夜里,摩苏尔前线突然落下爆炸的迫击炮弹,基尔库克战壕里子弹击中沙袋沉闷的响声,四处都是断壁残垣的荒凉村庄,巴格达寒夜里此起彼伏的枪声,被窗外爆炸震撼摇动的住所房间……”

致敬2015:我的这些国际同行

当人们习惯了随着指尖在屏幕上游走来读懂世界,习惯了点开新闻APP的头条激辩天下风云,在一瞬间的凝滞中,人们可曾想过:每一个字、每一张图、每一段视频,或许就是万里之外的生死传书,或许就是历史现场的震颤笔迹。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融合与嬗变之中,在速生与速朽之间,我们不忘本心、迈向新征,急行却不麻木。走不出被IS斩首的后藤健二临死前那双眼睛,忘不了叙利亚难民小艾兰在海边沉睡的背影,道不尽联合国70周年峰会对未来的无限希冀。在时代巨轮滚滚前行的印痕中,以记者之名,我们为成为生命的追寻者、文明的目送者、历史的见证者而矢志不渝。

致敬2015:我的这些国际同行

我仍然记得叙利亚新闻电视台的美女记者雅拉。2013年5月,她在叙利亚中部前线采访时突遇政府军和极端组织的一场遭遇战,政府军士兵分身无暇,雅拉就这样倒在血泊中,她27岁的生命就这样被旷野的狂风吞噬。

她的同事莎茜黛每每想起这件事,总是紧咬住嘴,抑制着夺眶而出的泪。她说,有前线采访机会的时候,雅拉和他们都抢着去战场。“我们没有理由退缩,如果我们失去了在今天活下去的勇气,也许我们就没法迎接明天的黎明了。”莎茜黛对我说,与其说是坚强,不如说这是与绝望搏击的本能。“战争并非我们的选择,但是当它真正到来,我们除了面对它、挑战它,没有别的方法。”

致敬2015:我的这些国际同行

回首2015,从浪漫之都到中东战场,从揭露黑幕到探访禁区,从埃博拉疫区前线到尼泊尔地震现场,以记者为名的灯塔照亮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荒芜或喧嚣,动荡或欢腾。

寄望2016,在传媒业态深刻变革的浪潮中,记者的情怀能走多远?一支笔、一只话筒、一个镜头、一叶扁舟。在无数个夙兴夜寐的韶光中,在无数次砥砺前行的风雨中,星辰交替,旭日东升,我们共鸣着一个答案——

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记者陈聪,编辑吴黎明,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