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生活有目标的老人更健康长寿

生活有目标的老人更健康长寿

本报记者唐智峰 制图董超

老年人从心理上来说必须谨防两种危险:一种是一味留恋过去,在回忆里讨生活;另一种是在孩子们中找精神寄托,把已成年的孩子当成小孩子对待,最后使孩子感到讨厌。 ——英国哲学家罗素

人类寿命在延长,60岁正是人生第二个春天的开始。然而,有些人退休后反而觉得生活变得枯燥,没有了奋斗动力。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学专家余毅震教授说,日子有奔头才能健康长寿。他建议老人新年里给自己生活来个规划,积极寻找第二人生目标。

75岁老人每天枯坐楼梯间

在汉口常码头发展三村社区里,无论酷暑严寒,有一位爹爹每天都会枯坐在楼梯间发呆,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晚上吃过饭后又坐到八点多钟才回家。

记者与这位爹爹聊天得知,老人今年75岁,有个女儿在外地工作。老人说,自己不打牌,也不太喜欢看电视,又不会上网。自从去年老伴去世后,除了上午看看报纸,下楼买点菜外,不知道每天该做什么。因为住在五楼,上下楼梯也不方便,天气好时,才会下去走走。

“人老了,没用了,自己成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包袱。”老人叹息道,这样混一天算一天吧。

八成老人生活比较盲目

“退休后生活比较盲目,缺乏比较明确长远考虑的老人约占80%。”余毅震介绍,他带领学生调查了100位60岁至80岁的老人,其中75人表示,从没想过晚年生活如何规划;打算让自己生活更丰富些的,有12人;有明确兴趣爱好并能够长期坚持的,只有13人。

对晚年生活缺乏长远计划的原因,75位老人中,52人表示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规划”;有13人表示“懒得规划,老了混混日子就过去了”;另外10人则强调,“退休后主要精力都用在照顾儿孙上,没有时间过多考虑自己的生活。”

心有目标带来健康长寿

对未来充满期待,身体才会更健康。余毅震教授说,拥有强烈的生活目的,能提高生活积极性、才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行为学角度看,生活有奔头的人,生活方式也更科学健康。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不管生活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生活目标高尚与否,抑或目标是远大还是适度,生活中有目标比没有目标的老人健康长寿。

美国纽约圣卢克罗斯福医院调查发现,生活目的感强、觉得生活更有奔头的人,死亡风险降低20%,这些人心血管疾病发病几率也更低。

《普通精神病学档案》刊载的一篇论文称,那些生活目标明确的老人,大脑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比那些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慢大约30%。

美国密歇根大学一项调查发现,生活目标强的老人,保健意识也更强,“生活目标”得分每增加一个点,体检比率就会增加18%,住院时间减少17%。

任何年龄都有未来

康德曾说过: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人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人好比夜莺,有自己的夜曲。

“步入老年,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余毅震建议老人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长度的生活目标规划,如,60岁以上老人,可以制定10至15年规划;70岁以上老人,可以制定10年左右规划;80岁以上老人,可以制定5年左右规划。

老人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目标?

余毅震教授给出了以下五个建议——

健康型:包括健康饮食计划、健身运动计划、老年病治疗计划等。

学习型:学习外语、艺术、理财等各种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奉献型: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制定计划,参加公益社会组织或社区志愿者活动,发挥余热、回报社会。

休闲型:根据自己的健康条件,制定旅行计划,开阔眼界,陶冶性情。

梦想型:实现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自己动手从事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