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烟台大学校友中为何没有高官?

北京有北大,南京有南大,山东有山大,烟台有烟大。

虽然自视为烟台第一高校,但尴尬的是,驻烟各高校中,历史上都出了不少名人或高官,比如莱阳农学院就出了副国级高官,鲁东大学厅官也不少,而烟台大学校友中却罕有此类。

笔者也是烟大毕业生,打听了一下学校的耆老故旧,才知道烟台大学毕业生从政的人当中,一般科级干部居多,处级干部也不算少,但厅级以上就已经数的过来,省部级以上的几乎闻所未闻。

有人把原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算作烟大校友,作为省部级以上高官的代表。但实际上,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杜世成只是在1985年09月至1987年08月,作为山东经济学院、烟台大学的干部专修科学员。笔者认为,这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烟大毕业生。

为什么烟台大学的毕业生中,没有走出高官呢?可能不少人都各有高见,笔者也敢于班门弄斧,分析了以下原因。

建校历史短,生不逢时

1984年7月,在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原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张承先的亲切关怀下,由北大、清华两所院校开始援建烟台大学。

1984年至今也不过31年,第一届毕业生也仅毕业27年。如果按照23周岁毕业,那么如今烟大年纪最长得毕业生也不过50周岁。从国内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来看,如果没有破格提拔,50岁的官员发展较好的最高也不过是厅级,一般副部级需55岁,而正部级需60岁左右。

烟台大学校友中为何没有高官?

更关键的是,国内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掀起一阵年轻干部提拔热潮,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尚属于计划分配体制,即使出身平民,大都也仕途顺利,身居高位者不在少数。但烟台大学第一批学生毕业时已经到了1988年,80年代90年代初,形势变化,生不逢时。

再深造率低,影响政治起点

北大清华援建烟大,是烟大最光辉的事迹,经常放在嘴上念叨。然而,烟大在沾沾自喜于名校光环时,学生也往往有些飘忽,据说最初的几届毕业生因为制度建设不规范(或许与许多北大清华教师在烟大任教),很容易进北大清华读研,而后来更形成了非“北大清华”研究生不读的怪现象。

很快,北大清华的研究生不再给烟大开小灶了,而烟大的毛病却惯出来了,考研率和其他再深造率很低,而鲁东大学(原烟台师专)却考研率凯歌高奏,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大学。

烟台大学校友中为何没有高官?

研究生学历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出高官,但是通过考研进入名校,一般会留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大城市发展,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起点。

而再造率低的结果就是,烟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大都集中在烟台本地,外出竞争毫无优势。单就从政而言,在烟台起步和在首都起步,岂不是天壤之别。这也是烟台大学毕业生中科级干部居多的重要原因。

比校友级别,烟大法学院最牛

虽然烟台大学校友从政的整体级别并不高,但仅在学校内部比较的话,烟大法学院还是一枝独秀。

根据烟台大学校友网近年公布的校友风采资料,有一位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官至副厅级的男校友,跟一位在山东某县级市担任副市长的女校友,两人的风采最为夺目。

法学院校友的成功,与学院“根红苗正”的历史有密切关系。烟台大学法学院始创建于1984年,前身是由北京大学法律系直接援建的烟台大学法律系,刑法学教授杨殿升为第一任主任;民法学教授郭明瑞为第二任主任;刑诉法学教授汪建成为第三任主任。1999年由系改院,民法学教授房绍坤为第一任院长。这几位都是业内的大咖。

烟台大学校友中为何没有高官?

但仔细翻看那位副厅级男校友的简历,实际上又回到了第二个原因“政治起点”问题。

这位男校友在烟大法律系本科毕业之后,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的硕士研究生,以后留在北京工作。

如此看来,想“学而优则仕”的烟大校友们,上大学别光想泡妞,该考研还是去考研。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