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余万官兵集体转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

来源:国防参考微信公众号

作者:周忠全 郝朝霞

摘 要

在我国西北边陲,驻有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是这些功勋部队,根据国家安全和战略需要,集体就地转业,毅然脱去军装,铸剑为犁,担负起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

在我国西北边陲,驻有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的特殊社会组织,曾长期担负守卫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使命。

兵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第1兵团第2、第6军、原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改编的第5军和由陶峙岳将军率领起义官兵改编的第22兵团等部队,他们中有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的参加过延安保卫战,有的为祖国大西北解放作出过重要贡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余万官兵集体转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

(没有机器和牲畜,战士们人工拉犁。)

正是这些功勋部队,新中国成立伊始,根据国家安全和战略需要,响应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号召集体就地转业,毅然脱去军装,铸剑为犁,担负起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

十万雄师百炼精,持戈戴甲事农耕

1949年7月,第1野战军为贯彻中央军委关于解放大西北的战略部署,挥师向西北国民党统治区深远后方进军,至9月解放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鲍尔汉先后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随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向第1野战军发布了向新疆进军的命令。

10月10日至11月初,在“进军新疆、建设新疆”“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的口号声中,1野第1兵团司令员王震率兵团部及第2、第6军西出玉门,进驻新疆,同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陶峙岳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之后不久,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

新疆的战略地位十分特殊,有着广阔的土地和漫长的国境线,需要部队长期驻守戍边。但当时的新疆,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物资匮乏,交通不便,部队筹措给养十分困难。

想到自西汉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巩固边防的重要国策,延安时期我军在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功经验,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对爱将王震说:“王胡子,为避免大军长期驻守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负担,你们既要当战斗队,也要当生产队和工作队,走自给自足的道路,坚决不与民争利。”就这样,中国屯垦戍边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壮阔布局轰然展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余万官兵集体转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

(1950年初,王震司令员<右四>、陶峙岳副司令员<右三>、陶晋初<右二>、李铨<右一>等同志共同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

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唤醒了沉睡的荒原。1950年1月,10余万大军胸怀开拓者的激情,高唱着革命歌曲挺进沙漠戈壁。“浴血百战”的老红军,“兵出南泥湾”的老八路,“新疆举义旗”的起义官兵,一手握枪,一手拿镐,投入“戈壁惊开新世界”的伟大战斗中。

军垦第一犁插进茫茫戈壁,成千上万的地窝子升起缕缕炊烟,广大官兵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既当“战斗队”,又当“生产队”“工作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很快在沙漠戈壁上建起一片片绿洲,当年即实现了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

1952年,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祖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胜利和显著成就,全国大规模、有计划的建设高潮即将到来。同时,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创造出高达3万亿元的巨大财富,新疆财经工作出现了基本好转的新局面。

在此形势下,中央发布了整顿新疆财经工作指示和部队进行整编转业的命令,整顿与统一财经领导,划分国防部队与生产部队两种性质的部队,除保留部分国防部队执行国防任务外,其他绝大部分部队有计划地实行集体转业、就地转业,参加生产建设。

是年10月,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新疆军区向军委总参谋部呈报了军区整编草案,提出“以二军之五、六师,六军之十六、十七师,五军之十三、十四、十五师,廿二兵团之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师,骑七师组成十一个农业建设师”“以廿二兵团之骑八师及该兵团之工兵团组成一个工程建设师、新疆军区直属之工程纵队及工程团和二军之工程大队编为三个独立工程团”。

后经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批准,依据“生产转业部队长期就地集体转业生产,安家立业”的总方针,部队开始整编。至1953年5月,驻疆部队整编基本结束,整编结果:国防部队41500人,生产部队135000余人,其中生产部队共10个农业师、1个工程师、4个工程团、1个生产部。当年新疆军区部队整编转业等情况的报告显示,整编后集体转业人数为131869人。

1954年,鉴于整编后的生产部队已不属于军队建制,但地方政府还不能接管,领导关系不顺,工作甚感困难,加之生产部队采用的供给制形式不利于生产经营,为使驻疆的10多万生产部队真正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屯垦戍边,在新疆从事经济建设。

7月15日,新疆军区向西北军区、军委总参谋部请示成立新的领导机构“生产建设兵团”。

8月6日,经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复电同意。

10月7日,新疆军区颁布命令:“为加强生产建设,决定以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与22兵团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原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与22兵团两机构。”

新成立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0个农业建设师,2个生产管理处,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17.5万。至此,驻新疆生产部队彻底脱离了国防军的序列。

赤胆忠心跟党走,铸剑为犁戍边关

中国自古便有屯垦戍边的做法,但10多万刚刚经历炮火洗礼的部队在不毛之地集体就地转业从事生产建设,垦荒边疆保持稳定,铸剑为犁军魂不改,的确需要决策者的雄才伟略,同时也需要广大官兵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军人的赤胆忠诚。

1953年6月3日,新疆军区政治部上报给军委总政治部、西北军区的报告,这样描述了部队集体转业时的状况:部队入疆以后,是非常紧张艰苦的,在极端分散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均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生产建设、地方工作、剿匪肃特等中心任务,改造了22兵团、5军,巩固了地方治安,给国家创造了近3万亿元的社会财富,减轻了国家负担,改善了部队生活。

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部队进行了政治、文化、生产和知识学习运动,开展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的伟大运动,提高了部队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水平。

因此,在此次部队整编中,思想波动不大,均能服从组织分配。“毛主席命令我们转业建设,跟着毛主席、共产党走就是胜利”“党让我们执行什么任务,什么就光荣”是广大指战员的普遍反映。

对于驻新疆广大官兵来说,1950年至1952年3年的生产建设,不仅让大家熟悉掌握了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部队的整编转业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也打牢了大家长期安心新疆、建设新疆的思想基础。

因此,当驻疆10多万将士听到毛主席向他们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时,他们以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选择了服从国家的需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第2军、第6军是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功勋部队,第2军第5师参谋长任晨回忆当年部队集体转业时讲道:“1953年5月,军区转中央军委命令,我师撤销原2军步兵5师番号,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1师……由于整编后任务明确,绝大多数同志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不仅在感情上热爱自己亲手开出的土地和已建立起的家园,而且充满了建设国营农场的高度热情与信心。”

第22兵团是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对于集体改为生产部队、兵团番号撤销,兵团司令员陶峙岳表示,“从当兵到种地,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对党中央‘屯垦戍边’的伟大战略决策由衷地拥护,而且坚定地相信,有共产党领导,一定能干出前人所不敢干,也干不出的伟大事业”。

第5军是原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改编的部队,当集体转业的命令传达下来,某连指导员问大家:“从今天起我们就算是转业了。但是,同志们要先好好的讨论一下,毛主席给予我们的生产任务,我们是否能担负起来?”“能!”“保证完成任务!”“我们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们向毛主席宣誓,要把祖国边疆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这些就是战士们的回答。

后来,各班排乃至个人纷纷写下决心书,有的在决心书中写道:“我们是身经百战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有充分的信心完成您交给我们的生产任务,我们向您宣誓:永远安心祖国边疆的建设,作一个建设边疆的模范战士。”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余万官兵集体转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

(1950年,大部队开荒种田。)

是这些部队、这些忠诚的干部战士,集体转业后军魂不改,战斗力不减。据史料记载: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新疆的屯垦戍边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大批正规化国营农牧团场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竞相推进,现代农工商综合经营充分显示了生产建设兵团的蓬勃生机。

至1957年底,兵团农牧团场达59个,场办工业83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32个,独立核算运输、工程建筑及商业企业75个……兵团工农业总产值2287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638万元,农业总产值8233万元,分别比1954年增长了1.54倍和1.6倍。

另据统计,第22兵团第25、第26师1952年的工副业生产值为178.3万元;1953年增长为630.9万元,比上年增长250%;1954年又增长为953.4万元,比1953年增长50%。

第25、第26师是驻新疆部队的一个缩影。从1952年开始谋划区分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到1953年部队整编集体转业,再到22兵团番号撤销脱离国防军序列,驻新疆部队的生产建设不仅没有受到整编转业的影响,反而逐年递增。生产力不减,战斗力不减,是这些军人服从命令、听党指挥的有力见证。

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返玉门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春秋,从驻新疆10余万部队集体转业发展到今天270余万人,兵团不仅为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增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保持新疆长期稳定,保卫和巩固祖国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首20世纪50年代初驻新疆部队集体就地转业屯垦戍边,成为当今维稳戍边的重要力量,除了广大官兵听党指挥的高度政治自觉,还与当时深入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稳妥有效的方法措施有着重要关联。

部队集体就地转业,脱去军装成为农民、工人,最初也并非所有的干部战士都能一下子就接受。

1954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初期,一些同志甚至领导干部对集体就地转业还不大理解,有的说:“军区分两支部队,一支打仗,一支生产,这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转业成立生产兵团呢?”有的甚至发牢骚说:“军不军,民不民,二转子,还不如解甲归田,回老家去!”有的觉得“庄稼兵”没干头,干脆打报告要求到现役部队海军、空军去,等等。

针对这些思想,和陶峙岳司令员具体主持兵团工作的副政委张仲瀚专心研究了历代守备边疆、屯田以定西域的大略方针,联系南泥湾大生产的经验,逢会必讲,逢人便说,宣传毛主席寓兵于农、屯垦戍边的思想,讲清兵团在新疆的战略地位作用。

他说:“自古以来,当兵吃粮拿饷,天经地义,而我们生产兵团,则是不吃军粮,不拿军饷,不穿军衣,平时创造物质财富,战时消灭敌人。”他还把政治抱负凝练成一首七言诗:“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返玉门关。”每有干部来找他提出调动或返回关内时,他就把这首诗拿出来“请教”,往往使对方愁眉苦脸而来,笑逐颜开而去。

第2军第6师政委阳焕生,面对一些同志要求到国防部队或是闹着要走,一再表示,“如果组织决定我走,我服从,如果组织征求我个人意见,我要求坚决留下来搞生产,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祖国多作贡献”,并一个个找那些想走的同志谈心。阳政委率先垂范,服从党的利益,听从组织安排,在他的模范作用下,在他深情的挽留和劝说下,许多同志都高高兴兴地留了下来。

就这样,驻疆部队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教育措施,各级领导以身作则搞好说服教育,解开了一部分同志的思想“疙瘩”,端正了部队的思想认识,使全体转业人员明确认识到部队就地转业建设是增强国防力量的必须步骤,“坚定了其转业建设的信心,从而使其自觉愉快地服从国家的需要”。

与此同时,新疆军区还针对部分干部战士转业中的思想顾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比如,关于生产部队机构名称问题,1954年7月15日,新疆军区在呈报给西北军区、军委总参谋部《关于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请示》中讲到:“生产部队机构名称,我们认为以‘生产建设兵团’较为适宜。

因为一方面仍用原22兵团的番号来领导全疆包括二、五、六军的生产部队是不相宜的,取消二十二兵团的番号如不以‘生产建设兵团’的番号代替之,则可能引起起义干部,特别是高级起义干部的思想波动;另一方面,二、五、六军所编的生产部队,不愿一下子脱离军队性质的番号,甚至因采用名称不适当,也可能引起部队的思想波动。根据部队当前思想情况,采用完全脱离军事性质的名称尚需一个过渡时间,则较为稳妥。”

无论是曾经的老红军、老八路,还是整编的起义老战士,广大官兵无不深爱着军队、深爱着军营,只是因为国家的需要他们才毅然脱去军装,他们保留“军队性质的番号”的朴素想法得到了中央军委的理解,军委总参谋部复电同意22兵团部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后改用“生产建设兵团”。时至今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称谓仍在使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余万官兵集体转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士集体结婚留念。)

再如,长期的战争环境,驻守边陲远离家乡,加之新疆沙漠戈壁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干部战士的婚姻问题成了个人无法解决却又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

1953年6月3日,新疆军区政治部上报给军委总政、西北军区的《新疆军区请求输送妇女入疆的报告》写道:对于婚姻问题都相信上级会给解决,战士反映,“彭老总让我们在新疆安家立业,上级一定会照顾我们”“只要给我们解决了婚姻问题,决心长期建设祖国边疆”。

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考虑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长期屯垦戍边的需要,审时度势,作出了动员和组织大批女兵和建设妇女入疆的战略决策,大批卸甲扶犁的将士得以成家立业,世世代代扎根边疆、保卫边疆,为新疆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大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作者:周忠全 郝朝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来源:国防参考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喧嚣世界,有价值的思想与您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