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感知邢台县太行雄关——马岭关

点击上方“邢台县发布”可订阅哦!

感知邢台县太行雄关——马岭关

邢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今天我们推出“感知邢台县”专栏,与大家共同分享邢台县的特色历史文化。今天跟随小布一起来了解邢台县的重要长城关口之一——马岭关。

感知邢台县太行雄关——马岭关

太行山雄奇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山中通道多建有关口长城,仅邢台县境内就有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风门岭、清风岭、路罗岭、王山铺、水岭、夫子岩、黑虎关、货郎神口等11处关隘。每处关隘都有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等,都因山险制宜,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在山势较缓的交通要道筑墙设关,使山险与墙体有机结合,又在附近山顶修筑烽火台,如有来犯之敌,则迅速点燃烽火,传递军情。马岭关、黄榆岭关、支锅岭、夫子岭等长城断断续续长约100华里,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籍《读史方舆纪要》与《明史·地理志)中均有记载。

邢台县境内古关隘的最初修建是在赵武灵王时期。史料记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亲率精兵铁骑,退三胡,修长城,北逐匈奴,辟地千里。当时赵国占有今河北省中部、西南部、山西省北部、中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后来,明王朝为防止北方蒙古民族绕道太行山入侵中原抄北京的后路,在古赵长城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太行山防御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明长城。邢台县境内的长城多为毛石粗砌,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多数关隘城墙已不复存在或残破严重,但从其遗存仍可见其当年初建时的雄伟于壮美。现保存较好的有马岭关、黄榆岭、支锅岭等几处长城,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岭关

感知邢台县太行雄关——马岭关感知邢台县太行雄关——马岭关

马岭关关口

马岭关位于宋家庄镇明水村西北2公里的马岭上,西与山西昔阳县毗邻,是古邢台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是秦汉以来的一个重要关隘,也是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遗有关门、栈桥、城墙、烽火台、古石路、石臼、栈道、关口、营房、射箭楼等。

感知邢台县太行雄关——马岭关

马岭关长城

马岭关城墙始建年代无考,有史记载现存城墙建于明嘉靖年间。主体东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与高处悬崖衔接,略呈S形,长约800米,墙体底宽3米,顶宽2米;西墙距东墙约250米,沿山涧东坡而筑,长约400米。东门位于东墙中段,西门与东门相对,东门和西门是关城唯一的出口。东门外是数百米高的陡崖峭壁,只有盘绕于崖间的一条小路可以上下;西门外有一条20米宽的鬼谷沟,谷的最窄处有一吊桥,桥对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有一小径从悬崖处盘绕而上。东、西门里是一小盆地,约有5000平方米,原有官厅营房等,可供一营兵驻扎。现在仍可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宏伟规模和残垣断壁。整个关隘呈长方形,布局别致壮观。站在高处,环顾周围,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感知邢台县太行雄关——马岭关

马岭关烽火台

马岭关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个理想的军事要塞。据《汉书》记载,汉高祖三年(前204),韩信屯兵山西上党,上书刘邦伐燕赵。刘邦准后,韩信沿太行山北进,用奇兵一举破井陉,消灭了10余万赵代联军,他的统帅部就设在马岭关。唐天佑三年(906),河东元帅李克用遣其大将李嗣昭领兵数万攻打邢州(邢台),进兵路线和韩信一样,沿和顺、昔阳县东进,企图抢占马岭关一带制高点。但邢州守将朱全忠深知马岭关的战略地位,即令骁将张筠伏兵马岭关一带天险,结果,李嗣昭还未看到马岭关的影子,先头部队已被张筠所灭。最后,李嗣昭大败而返。张筠利用马岭关天险,伏击敌军大获全胜,为保卫邢州立下汗马功劳。

抗战时期,马岭关也为抵御日寇扫荡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初,红军先头部队沿太行山东进,因首先抢占了马岭关险要,以一个连的兵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田福义部装备精良的一个营,建立了宋家庄以西的抗日政权。1942年,盘据在邢台的日军向西部山区“扫荡”.因慑于马岭之险要,未敢到宋家庄以西。而山西东犯之敌千余人,到马岭关附近时,因怕遭八路军伏击,也迟迟不敢闯关。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写下壮美诗篇赞美马岭关:

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遥天。

群峰不断浮云色,绝嶂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

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

感知邢台县太行雄关——马岭关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