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退笔冢”与“铁门槛”以及智永《千字文》的故事

“退笔冢”与“铁门槛”以及智永《千字文》的故事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间僧人。他是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他学习书法是下狠功夫,临池学书,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他对乃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使乃祖的书法万古流芳。他的方法是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于是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簏(其实就是竹子编的装东西的篓)里,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簏。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书法自然是大有进步。名气也越来越大,求其真迹者很多,智永穷于应付,以至于“缣素纸,堆案盈几,先后积压,尘为之生”。欠下的字债越来越多,当然,登门求教的也极多,以至他户外之屦(音JU,四声,鞋子)常满,连门槛也踩坏了,智永又只好用铁皮来加固门槛,时人称之为“铁门槛”。

这“退笔冢”与“铁门槛”由此便成为书坛佳话。

“退笔冢”与“铁门槛”以及智永《千字文》的故事

“退笔冢”与“铁门槛”以及智永《千字文》的故事另外,智永晚年习书有成以后,为了借助佛门布施渠道将乃祖的书法传承下去,自己亲自书写了楷草两体的《千字文》1000多本,然后从其中挑出来800本传布世上,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仍是学习书法的上佳范本。历代书家评家非常之高。今天我们要解的《启功论书法》的第七首诗,谈论的也是这件事。

“退笔冢”与“铁门槛”以及智永《千字文》的故事让我们先看原诗: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烂漫开。

这首诗易解,逐句来看:砚臼:指的是磨墨的砚。磨穿,砚磨穿,足见用功之勤。笔作堆:用过的笔都成堆。可以借看上面的故事。千文真面:《千字文》的真面目。海东回:从日本回来。《千字文》共发800本,流传下来的经启功老人考证,共有五种,但其余版本,有的摹刻不清,多次拓本更为失真,有的不完整,丢失的字太多,有的根本就是水平低下的人临写的。只有从日本传回的版本“焕然神明,一尘不隔”,因此,才有下面两句。三四句: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烂漫开。这两句很直白,讲的是日本传回的《千字文》版本的意境,像高山流水,林花烂漫一样美妙。

启功老人于1989年4月在京都小川家获观原本《千字文》日本版本,在其《千字文说》中补记有“(纸色)盖敦煌一种薄质硬黄纸经装裱见水时即呈此色。其字每逢下笔墨痕浓重处时有墨聚如黍粒,斜映窗光,犹有内亮之色,更可知绝非钩描之迹矣”。先生以初唐人临本证明:这就是800本之一。并有诗云:“永师真迹八百本,海东一卷逃劫灰。儿童相见不相识,少小离家老大回。”由纸断代,由墨迹辨别真迹,讲得清清楚楚。日本人这个智永《千字文》布丁手里有高清版,回头有闲,可发给大家。

(《启功论书法》原图及诗解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