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从万达收购传奇影业看影视业的“互联网化”

从万达收购传奇影业看影视业的“互联网化”1背景

近日,万达集团斥巨资收购传奇影业,黎万强回归小米,目前正筹备“小米影业”。而此前百度战略入股星美控股之后,光线传媒也获得阿里24亿战略投资。博纳影业更是抛出了电影公司都将给BAT打工的言论。短短几年,为何影视行业的“互联网化”走得如此迅速?新兴的商业模式又当如何刺激这个传统行业继续发展?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分析。1资本需求2014年,数百亿资本流入影视圈,在资本的疯狂推动下,借壳上市成了影视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暴风冷雨,过半的并购案未能实现,影视行业发展的天花板逐步显现,其对资本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互联网巨头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并依靠平台优势深入到影视市场的各个细分领域,同时也向各影视公司抛出了橄榄枝。

2渠道驱动

互联网改变着核心受众的生活习惯。新型收视渠道、传播渠道、购买渠道正在崛起。在中青年群体中,除传统电视、电影外的收视渠道,如网页、移动端App等线上“新媒体”的使用率正在稳步提升。传统影视内容生产商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可以更低成本实现产品的“线上化”,有效提升用户触点的覆盖范畴,同时也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盈利模式。

从万达收购传奇影业看影视业的“互联网化”

产品及品牌的传播渠道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急速扩张。在《左耳》、《万物生长》等近期电影的营销运作中,互联网营销、社群营销已经开始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而不管是百度、阿里还是腾讯,都有着超过6亿的网络用户,他们有着足够多的流量、资本和互联网营销资源,而且他们更懂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这对影视公司而言有着极大的诱惑。

随着影视产品放送渠道的拓展,用户购买影视产品的渠道也在不断丰富。网银支付、线上票务等支付方式正慢慢成为主流。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296亿,其中在线购票比例在42%左右。而支付宝、微信支付和百度钱包依旧是在线电影票市场的前三,即使在在线电影票市场,影视公司还是无法绕过BAT。

3内容竞争

无论商业模式如何更迭,内容质量依旧是影视产业的立足之本,也是判定影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而随着以大数据、云存储等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传统影视行业的内容创作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自我颠覆与革新。影视公司“触网”带来的内容优势也是促进各大公司拥抱互联网的驱动力之一。

从万达收购传奇影业看影视业的“互联网化”

以Netflix的《纸牌屋》为例,不同于传统传媒企业,Netflix作为互联网影视平台拥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对海量用户偏好的分析,精准定位出《纸牌屋》受众所最有可能偏爱的导演及演员。同时,随着节目播出,Netflix在自身播放平台上积极与观众互动,直接针对多数用户期待的剧情发展方向来调整剧本。《纸牌屋》从播出至今获得了罕见的成功,同时也成了制片互联网化的典范。

4发展趋势

影视行业“触网”带来的不仅是渠道变革,内容在适应新渠道后,也会随之调整,以更大限度发挥互联网渠道独特的优势。

C2B的内容创作:在搜索引擎与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影视公司将越来越即时、越来越准确的获取用户需求。内容的模式本身,也将从传统的从剧本到作品到周边,转化为以热点IP为核心导向C2B内容创作。热点IP从网络中挖掘,并围绕其创作影视作品。在该IP电影上进一步被大众所熟知之后,借势延伸到游戏、文学等其他娱乐领域。

从“播放”到“互动”:互联网渠道的优势之一便是促进了信息的流通效率。对于影视产品而言,传统的内容设计服务于“单向播放”的放送模式,也就是从传媒公司到用户的传播。现如今,随着“从用户到传媒公司”与“从用户到用户”信息传播的效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影视类节目也会借此机遇进一步强调用户“互动”体验的设计。因此,决定传影视产品品质的因素已经远不是“放送内容”的品质,更是围绕放送内容的一切线上、线下活动与体验的集合。网络视频弹幕的兴起便是该趋势的前兆之一。

从万达收购传奇影业看影视业的“互联网化”

商业模式转型:互联网有效打通了对用户线上与线下的服务,也把影视作品的生产、营销、放送更紧密的联接为一个整体。其整体的商业模式也从单纯的卖票房逐步向生态化转移。电影上线之前的众筹、上线之时的在线票务、上线之后又用户消费引向实体经济、电商、游戏等后续产品来盈利。百度入股星美控股,互联网开始向线下影院进军,影视市场的闭环式发展逐渐显现。在这个模式上不仅降低了电影的生产成本,也让影片的市场表现变得可以预估。

从万达收购传奇影业看影视业的“互联网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