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还在把孩子疯狂地塞进早教中心?这里的秘密早看早知道

这些年,作为儿基会教育项目专家,陈学锋切身感受到,各界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越发重视,有的家长甚至到了焦虑的程度。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也从3-6岁提前至了0-3岁,这就是近几年逐渐火热的“早教”。

从1982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儿童心理学,陈学锋从事与孩子相关的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回忆这些年的工作,无论是儿童心理、儿童发展,亦或是儿童保护,背后都是儿童权利。“儿童教育讲究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其实根本的就是保障他们应有的权利。”

还在把孩子疯狂地塞进早教中心?这里的秘密早看早知道

  • ❦ 早教中心:教育的是家长而非孩子 ❦

近几年,“早期教育”成为很多人口中的高频词,各类以此为口号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在各个商场、写字楼中。“是否送孩子去早教机构”,有时甚至成为父母之间衡量孩子是否输在起跑线的标准。“现在部分家长很焦虑,把学龄前这一阶段对孩子的影响看得过重,早教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家长转移自己焦虑的法宝,好像把孩子送去了,孩子的未来就有保障了。”

其实,不同的人对早教的定义都不一样。陈学锋介绍,在国际上,儿童早期实际上是指0-8岁,现在大家口中的“早期教育”更多是针对0-3岁儿童,又称儿童早期关爱与发展。这次采访,她谈到的早教更接近于后者,她认为这个阶段,儿童的教育和保育是高度结合在一起的,几乎是没法分开的,所以早教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还在把孩子疯狂地塞进早教中心?这里的秘密早看早知道

父母是很重要的,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日常的养育行为中实际上渗透了很多“教育”契机。陈学锋不愿意用“教育”这个词,她认为比教育更大的是“影响”。孩子的一些习惯更多的是在父母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被塑造的,这可能伴随其终生,对其未来起到奠基作用。

在陈学锋看来,早教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孩子入园前缺乏的“伙伴交往”,这是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此外,不排除有些早教中心可能可以指导父母。尽管如此,她还是提出自己的担忧:现在早教中心大部分是工商注册,并没有教育部门来审查,质量难以保证。由于早教中心自身经营的需要,有时可能会夸大自己对儿童的作用,甚至还可能会有损害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包括增加家长的焦虑。

还在把孩子疯狂地塞进早教中心?这里的秘密早看早知道

所以,早教中心老师的作用更多在于向家长解释:孩子身上出现各种行为的原因;一些表现出来的特点很正常,它代表孩子发展到哪个阶段;家长可以在家给什么样的支持,而不是教给孩子知识。

陈学锋表示,早教中心质量参差不齐,家长缺乏鉴别的能力,也没有意识到送孩子来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往往单纯地认为,如果老师没有上课,孩子没有把所谓的高端器材玩一遍,孩子就学不到东西,就白来了。有时,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早教中心的内容稍显功利,“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审查规划其内容,至少由专业人员进行一些评估”。

还在把孩子疯狂地塞进早教中心?这里的秘密早看早知道

针对早教中心的弊端,让幼儿园开设针对3岁之前孩子的托班,提供早期的看护和教育,成了很多家长新的需求。“现在,年轻父母需要早早工作,孩子在一定年龄进入到集体中也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个集体环境必须是类似家庭的,而且保育人员要充足。”陈学锋认为,托班的师生比大概在1:2至1:4之间,她也表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现在能达到这一比例的幼儿园相对较少。

  • ❧ 早期教育:应充分调动社区资源 ❧

既然早期教育阶段,父母对儿童的作用非常重要,那为什么要送孩子进早教机构或幼儿园,而不是自己带?提及这个问题,陈学锋的话匣子好像一下被打开了。她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家长利用社区的资源,自己对孩子进行陪护与教育,早教机构和幼儿园只是起到辅助支持作用。但是,社区资源的缺陷,家长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培训,理应在教育中占据首要地位的家长只能“退位让贤”。

陈学锋说,在湖北省宜昌市的试点,社会领导甚至把原来的公安局办公室让了出来,还有的结合之前的“图书下乡”项目,把机构建在社区图书馆中。这里准备了充足的游戏材料和各类适宜的图书,家长可以陪孩子在这里做游戏、阅读图书等。试点还会采取有偿服务的模式,招聘一两个志愿者,他们不一定是专业的教师,作用不是给家长或孩子上课,他们更像一个协调者,把家长组织到这里,发掘家长的潜力,让大家提供自我服务。此外,他们还会邀请一些专业机构的人员来这里给家长进行指导。

还在把孩子疯狂地塞进早教中心?这里的秘密早看早知道

  • 早教:❦ 需因地制宜 ❦

陈学锋告诉《幼儿100》杂志记者,早期教育的项目是从边缘贫困农村开始尝试的。她坚信,那里更需要大家关注。“农村的人理念并不一定落后,也不是不可改变,如果有人真正去尝试,找到他们的兴奋点,便可引爆他们的小宇宙,那时便会发现他们是渴望并可以接受那些所谓‘高大上’的理念的。”

如何找到家长的兴奋点?陈学锋总结的经验是,因地制宜,把他们熟悉的当地乡土文化融入教育

“我们希望早期教育在这个地方能有你们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个很重要。家长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不能一切都是洋的,如洋话、洋歌、洋舞、洋绘本……”孩子是在自己文化的土壤长大,而且孩子的成长是以关系为基础的,他首先要认同他的关系,他的亲人。这样,他才能信任这个世界,信任人,他人格的内核才是健康的。“其实我做了这么多年,这些东西是绕不开的。”

陈学锋说,自己了解到现在一些家长对隔代教育持有“一刀切”的态度,对于不够‘高大洋’的东西,全部否定。还有的家长嫌弃祖辈的一口方言,坚决不让孩子学,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契机。

还在把孩子疯狂地塞进早教中心?这里的秘密早看早知道

人物介绍:

陈学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与儿童发展专家,协调参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研制,主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政府、全国妇联等开展的婴幼儿家庭养育支持项目等。曾任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主持编写儿童权利培训手册,创办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

这是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旗下《幼儿100(教师版)》杂志”的原创文章,欢迎同行的转发与转载,如转载请在文末评论处留言取得授权,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