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日本海上军事改革的真实动向:专注远海攻防

来源:国防参考微信公众号 作者:田义伟

日本四周为海洋环境,是一个典型的岛国,与其他国家没有领土接壤,海洋因素是日本制定军事战略及海上战略的主要依据,海上军事战略往往代表并引领着其整体军事战略。因此,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首先要看清日本海上军事改革建设的真实动向。纵观日本海上军事改革建设,专注远海攻防、突出信息主导、致力精干高效、注重联合作战是其突出的特点。

海上军事战略调整——剑指远海攻防

2004年12月,日本出台《2005年度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2005~2009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建设计划》,这两部法规与2001年11月出台的《反恐怖特别措施法》相关三法,2002、2003、2009年相继出台的《伊拉克重建支援特别措施法》《武力攻击事态法》等有事法制相关十法和《反海盗法》,标志着日本“拒止与拓展”战略的日渐形成。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日本认为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日本的侵略事态”可能性在下降,新的国际恐怖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全球发展中存在的潜在不可预见的威胁”成为威胁日本国家安全的主要敌人。基于这些判断和世界军事革命的新发展,日本海上军事战略逐步从“专守防卫”转向“封锁护航”战略,再进一步转变为现在的“拒止与拓展”,即“远海攻防”战略。

“远海攻防”战略判断认为,“新型威胁与多样化事态”是重大威胁,即由对付前苏联的威胁转为对付地区内各种“不稳定因素”和“多种多样威胁”。明确提出“北方”“西方”“西南方”方向并重的兵力部署战略和“应对新型威胁与多样化事态”“防备正规侵略”“积极主动地改善国际安全环境”三大战略任务。

日本海上军事改革的真实动向:专注远海攻防

“心神”第六代隐身战机是日本自主研发的首款隐身战斗机,具备探测、电子战、通信等多种功能。图为首架“心神”样机——“先进技术试验机”。

“远海攻防”战略深植于日本国家利益。日本幅员有限,资源贫乏,靠贸易立国,进出口物资和产品几乎全部依赖海上交通运输,保持海上交通线的畅通,对日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关系到日本的生死存亡。

日本南北延伸达2400千米,但从陆上任何一点至海上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50千米。从现代战争的角度看,日本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因此,日本海上军事战略认为,日本在实施防御战略时,不能在本土作战,而必须“海上击破”,尽可能将可能进攻之敌阻拦或消灭在远离日本本土的海上,使海上作战区尽可能远离日本本土。

近年来,日本在不断加强日美同盟之时,逐步完成了将自卫队职能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军事战略上亦将重点由“固守北方”转变为“防御西南”,将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视为不稳定地区。

2014年7月1日,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相关决议。该决议指出,当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外国遭受武力攻击时,即使本国未遭受直接攻击,日本也有权力以实力予以阻止。安倍政府此次强行通过决议解禁集体自卫权,实质是要以相对隐蔽的、容易达成的“解释修宪”方式,进一步架空和平宪法,获取海外交战权,是日本海上军事战略迈向“远海攻防”的实质性一步。

海上军事指导思想——聚焦信息主导

2000年,日本防卫厅正式发布关于新军事革命的文件,即《信息军事革命》手册,首次系统阐述了日本自卫队对这场跨世纪的新军事革命的理论认识。该手册称这场新军事革命为“信息军事革命”,并对“信息军事革命”做了如下界定:为大幅提升军事力量、提高作战任务效率,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从而引发军事组织、装备体系、战术和训练等各领域发生的变革。

《信息军事革命》手册的推出,标志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自卫队对新军事革命的讨论告一段落。尽管当时的认识未必全面和深入,但反映出日本已下定决心,全面展开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自卫队改革。

日本各军种部队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部分信息系统,由于存在互不兼容问题,成为联合作战指挥控制建设发展的瓶颈。因此,进入21世纪后,日本大力开发或引进新的作战指挥系统,并从一开始就重视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与中央指挥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日本海上军事改革的真实动向:专注远海攻防

2014年8月24日,在日本东富士演习场,日本陆上自卫队在进行演练。这是当年7月日本政府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内阁决议后,陆上自卫队首次举行大规模公开训练。

陆上自卫队指挥系统、海上自卫队海上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航空自卫队作战指挥系统基本做到了同步发展,且在中央指挥系统建成后才陆续引进部队,确保了纵向与横向的信息畅通。

为确保陆、海、空部队在遂行联合作战任务中能使用统一的信息传递标准,陆、海、空自卫队陆续更新落后的通信系统。重点建设海上作战部队IP通信网,以提高海上作战部队的语音通信能力,同时为陆上、海上自卫队采购直升机图像传输装置,以便收发传感器获取的战场态势图。

近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每年在信息化建设领域投入数千亿日元,用于发展先进的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平台和单兵数字化装备。未来,日本自卫队将紧紧围绕提升夺控信息优势的信息作战能力,重点加强基于卫星系统的C4ISR功能建设,以克服遂行网络中心战所面临的弱项。

为此,日本自卫队加紧研制和发射各类卫星,用以构建侦察、通信和导航卫星体系。侦察卫星方面,2013年1月27日,日本发射“雷达4号”侦察卫星,加上已有的2颗光学卫星和1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现已初步建成“四星一体”的太空侦察网,并投入使用。通信卫星方面,日本现有3颗X波段通信卫星在轨,其中2颗“超级鸟”卫星于2015年相继达到服役期限。

从2012年起,日本便已开始着手研制新的X波段卫星和地面系统,以陆续更新现有X波段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方面,日本正在推动“准天顶”卫星系统计划。2010年,日本发射了首颗“探路者”卫星,该卫星使用后,能够使原有的GPS定位更加精准。

2014年,日本再发射2颗导航卫星,初步满足“三星定位”的基本要求。2020年后,日本计划实现全球“七星定位”的发展目标。届时,日本可不依赖美国的GPS系统,独立实施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

海上军事体制改革——走向精干高效

军事改革在日本的兴起始于海湾战争以后。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惩罚式战争使日本看到了战争形态正在向高技术战争过渡,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军事应用对战局进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94年,日本对国际安全形势重新进行评估,得出了“国际局势总体趋缓,发生大规模战争可能性降低”的结论,遂决定调整自卫队的使命任务,顺应军事技术革新潮流,缩减自卫队编制装备,发展精干型防卫力量。

1995年,日本修订1976年制定的《防卫计划大纲》,颁布新版《防卫计划大纲》(简称“95大纲”),确立了“合理、高效、精干”的建设方针,展开了冷战后首轮组织改革进程。

“95大纲”施行期间,日本海上自卫队确定了发展远洋作战力量的目标。自卫队开始裁减作战部队编制,5个地方队所属护卫队从10个减为7个;合并原有的2个扫雷队群为1个;岸基固定翼巡逻机部队由10个飞行队缩减为8个,旋转翼巡逻机部队由6个飞行队减少为5个;驱逐(护卫)舰数量从约60艘减至约50艘,作战飞行从约220架减少到约170架。

为提升远洋作战和应急机动作战能力,维持原有的4个护卫队群,其中至少有1个护卫队群保持随时可出动的状态;为当时的5个海上警备区各配备1个护卫队,另在重要战略通道对马海峡和津轻海峡各配备1个护卫队;继续保持6个潜艇队。

日本海上军事改革的真实动向:专注远海攻防

2014年起,日本海上自卫队继续加紧部署具备“发现即打击”能力的P-1型巡逻机,用于自卫队在亚太地区获得更多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2004年底,日本推出新《防卫计划大纲》(简称“04大纲”)。“04大纲”施行期间,海上自卫队联合舰队和地方队同步进行了整编。联合舰队下属护卫舰队的4个护卫队群的编制由3个护卫队减为2个护卫队,每个护卫队配备4艘驱逐舰,分别主要担负防空作战和反潜作战任务,每个护卫队群为一支“八八舰队”,编8艘驱逐舰,搭载至少8架直升机。原归地方队指挥的护卫队全部转隶联合舰队下属的护卫舰队,进行集中训练和统一使用,地方队司令保留战时指挥权。

2010年底,日本推出第四版《防卫计划大纲》(简称“10大纲”)。“10大纲”施行期间,海上自卫队加快更新和充实海上作战力量。2009年和2011年,2艘标准排水量约1.4万吨的直升机驱逐舰相继进入联合舰队的护卫舰队服役,该型驱逐舰最多可搭载11架直升机,又被称作“小型航母”或“准航母”。这2艘驱逐舰入役后,海上自卫队4支“八八舰队”中的2支舰队实力大增,用于反潜、侦察和登陆作战支援任务的直升机数量也随之增加。

2010年和2012年,海上自卫队又采购了2艘标准排水量约2万吨的直升机驱逐舰,该型驱逐舰最多可搭载直升机达14架。上述大型驱逐舰入役后,无论是单舰的防空和反潜性能,还是舰队的综合作战能力,均有跨越式提升。海上自卫队的作战编组和部队运用方式也将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其运用方式很可能从海上作战为主向兼顾登陆支援作战发展。

海上军事力量运用——紧扣联合作战

近年来,随着钓鱼岛问题的升温,日本自卫队切实加强了登岛、控岛和夺岛等岛屿作战相关能力准备,尤其是重点提升海上联合作战能力,集中各军种力量优势,联合应对所谓的“灰色地带”争端等现实威胁。

为此,2014年起,陆上自卫队陆续部署从美国引进的两栖装甲突击车,编成两栖作战部队,以强化登岛作战能力;海上自卫队继续加紧部署具备“发现即打击”能力的P-1型巡逻机,继续建造“准航母”式大型直升机驱逐舰,未来不排除将其改造为航空母舰甚至直接建造轻型航母的可能,以继续维持海上作战优势地位;航空自卫队正在采购F-35A联合攻击机,研制“心神”第六代隐身战机,以提升夺取制空权的作战实力。

此外,陆上自卫队正在引进的12式岸舰导弹、海上自卫队正在研发的新型舰舰导弹及航空自卫队正在研发的ASM-3型空舰导弹列装后,陆、海、空联合对海火力打击将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为加强遂行联合作战任务时的指挥控制,陆上自卫队为88式和12式岸舰导弹部队引进数据链系统,使地面部队的火控系统能够与海上部队的指挥控制系统联网,以便实施联合对海火力打击。

日本海上军事改革的真实动向:专注远海攻防

2015年5月16日,在日本冲绳县宜野湾市,抗议者手持“不允许安倍政权破坏宪法,反对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标语游行示威。

陆上自卫队还着手为军区、师旅防空导弹部队采购防空战斗指挥控制系统,为炮兵部队采购火力打击指挥控制系统,使部队具备搜集、处置和传输目标情报数据并联网进行目标攻击的作战能力。

上述系统列装后,陆上自卫队将实现一线部队的防空战斗指挥控制系统、火力打击指挥控制系统和团以下部队指挥控制系统三大功能模块与师旅指挥系统联网,借助野外通信系统,接入中央指挥网,从而最终实现地面作战的一体化指挥控制。届时,陆上自卫队传统的依靠音频信号实施战斗指挥控制的方式,将向通过实时数据通信进行一线战斗指挥控制的模式转变,情报共享与交换机能将大幅提升。

在军事训练方面,日本自卫队正从过去的初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训练,向全方位引进信息通信技术组织、实施大规模联合训练转变。“04大纲”期间,自卫队成功实施了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并迅速实现了年度联合训练的常态化。在美军的指导和协助下,自卫队逐步完善了支撑联合训练的信息网络环境和模拟训练手段。“10大纲”颁布前,自卫队已广泛开展实兵模拟、器材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模拟训练。

2011年以来,自卫队除重点组织跨战区、跨军种和军地联合演练外,还针对当前钓鱼岛形势,突出开展了以夺控岛屿为主题的日美联合军事训练。2012年9月,自卫队在美境内演习场首次实施C4ISR功能演练。

陆上自卫队北部军区第2师派出90式坦克、AH-1S攻击直升机、99式自行榴弹炮等重装部队,携基干团野战指挥系统、火力打击指挥控制系统、便携式无人机系统等信息化装备,与美海军陆战队一道,演练了信息优势背景下的诸兵种协同机动和联合火力打击等科目。2013年,自卫队继续在全军大力开展C4ISR功能演练,并计划在网络战部队建成后,新开设网络战训练科目。

2014年,日军训练演习重点围绕三军联合、日美联合、军地联合及远程机动作战展开。三军联合方面,主要通过联合指挥所演习、实兵演习以及联合后勤保障训练,提升参谋指挥机关应对武力攻击事态的指挥协调能力。

日美联合训练方面,主要通过派兵参加美主导的“利剑”“金色眼镜蛇”“环太平洋”系列演习、组织专项联合训练、派部队赴美实施射击与战术训练等形式,强化联军作战指挥与互联互通水平。军地联合方面,重点演练民间运力支援陆军部队机动及军警联合治安行动。

机动作战训练方面,主要演练陆军部队在海、空军支援下向九州、冲绳等西南地区机动展开。无论是日军训练,还是日美联合训练,都把联合夺控岛屿作为重点课目加以演练。

作者:田义伟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

来源:国防参考微信公众号(jfjbgfck) 转载请注明来源

喧嚣世界,有价值的思想与您共享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