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汉中仗剑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常常在脑海中翻新和涌动,就像每次拿出珍藏的影集,每一次翻看,就在记忆的仓库中挖掘一次那些琐碎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着,照亮某个遥远的或者未来的瞬间。尤其是每逢春节临近,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都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叫我一次次地感动着,回味无穷。

一、吃腊八粥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走进春节,是从喝腊八粥开始的。

早不知道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哪辈子开始的了。但是,陕南的春节确实是从腊八那日开始的。一到农历腊月初八那日,家家的主妇们都会搜肠刮肚、挖空心思地从家中“挖掘”出那昔日散布在角角落落的、杂七杂八的各色粮食:黄豆、小豆、豌豆、蚕豆、豇豆、胡豆、绿豆、黄豆、花生、芝麻、玉米、大米、小米、萝卜、青菜、洋芋、芋头等等五色杂粮,熬成一锅稀饭,加了大油、葱花、蒜苗,香气就顺着屋顶的烟囱袅袅地飘到放学路上了。

雀跃着跳进门,搁下书包,舀一碗香气四溢的“腊八粥”端在手里,就着滚烫的热气,吸溜吸溜地吃着,眼睛已经远远地顺着大人的身影,瞄向门前的小树林。

在陕南,喝腊八粥是要有重要仪式的:家里的男人们拿镰刀、斧头在树的根部或者主杆砍出一个个“豁口”,用筷子把腊八粥仔细地洒进树身……小时候我不知道这样作的用意何在,现在想想,也许大人们是要用珍贵的粮食去滋润那些和农民们朝夕相处的“树神”,乞求树木快快成长?仰或是在用“五谷的精华”驱灭树上的害虫?——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对于农民们来说,腊八到,春节就要到了;过了春节,新的希望就要来了。

小时候,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在腊八这天,非要吃一顿这“五花八门”的稀饭?现在细细体味,也许是古老的祖宗要借用这个传统的节日告诉主妇们,新的一年就要到了,赶快打扫陈旧的粮食,收拾粮仓,防止粮食放坏。俨然是厉行节约的好传统。我不得不为古人历来奉行的“节约型社会”忆苦思甜的做法所感动。

二、祭灶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墙上一定得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年的日子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当然,这些都是我那曾经在世的老奶奶向我灌输的“知识”。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神龛上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白面做的糖饼之类,用糖饼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那时,就见老奶奶一手拿了燃烧的黄裱,一手举着“灶王爷”的牌位,一步一步,亦步亦趋,边走边说,一直把她心中神圣的“灶王爷”送出门外,送到“天界”。

小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自然是没有神灵的概念的,只知道吃饱疯跑,跑饿了吃饭,断然不知道粮食的不易,不知道粮食的获得,除了勤劳,还得风调雨顺、还得“灶王爷”的美言,才能使屋顶的炊烟一直飘着,养育我们成长。也许,祭灶,就是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吧!

三、扫舍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纳故吐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时下,人们虽然并不严格遵守腊月二十四扫舍的习俗了,但是,扫去旧年的一切灰尘和污垢,迎接新年到来的美好传统,依然被人们始终保持着,一年一年,一代一代,世世相传。临近年根,看吧,家家户户的老老少少齐上阵,擦窗户、洗门框,抹家俱、洗门帘,非要“旧貌换新颜,喜喜兴兴迎新年”。

我爱人却是个做事端得非常认真的人。扫舍常常弄出我一肚子火气来。她偏要把窗扇卸下来,用水仔细地冲刷,再用抹布一点一点擦洗,晾干后再重新安上。她自己弄不了,我就得帮忙。本来就已经行不染尘、四体不勤的人了,还要做力气活,偏偏我又是个缺乏耐心的人。于是,无名之火就怒上心中。

按我对扫舍的理解,就是大概的意思意思即可,偏要认真做,就非常挠头了。给她雇个清洁工吧,她又不让,就把我弄成了一个临时的清扫工。于是,耐着性子,老老实实地把家里的所有家具擦洗了一遍。喘着气仍忍不住嘟嘟囔囔劳动的艰辛。

四、贴春联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宋代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春联,因为是用大红纸写成,透着红火;其内容又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企盼,故但凡我华夏儿女,都习惯在年三十儿之日,贴上一副的。

小时候,贴春联,一直是我的任务。年三十儿下午,给“先人”上坟回来,就扛出梯子,架在门口,先是仔细地扯下依旧有些红色的旧春联,再将浆糊均匀地抹在门框四周,看好上联和下联,分别端端正正地轻轻贴上,用扫帚轻轻唰过,红红的春联就算是贴好了;再将威风凛凛的秦穷、敬德贴在门中央。关上门仔细端详,红红的对联端得透着喜兴:新年新事新气象,好春好景好日月,安居乐业;加上“荷枪实弹”的秦穷和敬德,呵,好一派新春景象。

陕南小城洋县,文风厚实,是有名的书法之城,自然偏爱春联。家家户户到了大年三十儿,都是张灯结彩,门迎红联。除了写春联的书法精湛,春联的意境也非常广博。那些洋洋洒洒的春联中,除了常规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门天赐平安福,四海人同富贵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外,更多的是小城人们自己编撰、书写的春联,那个大气、那个豪迈,简直叫人忍不住击掌叫好:“人从梨园画中来、家具洋州灵圣地”、“华夏龙腾日月新、神州春暖山河秀”、“春风吹绿芳草地、桃花映红碧云天”、“凡事冷静终生少悔、处世厚道长久多福”、“紫燕绕梁室臻祥、春风入户堂溢瑞”、“天地英雄气、风雪浩荡春”、“朱鹮展翅山川锦绣蝶恋花、梨花飘瑞天地涌彩清平乐”。

枕着春联入睡,梦里都是红彤彤的喜悦;盼着春风徐来,浑身都有乐滋滋的干劲。于是乎,家家户户都在传唱着春节的讯号。

五、除夕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嚣。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历历在目、津津乐道。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盘、热炒、点心。鱼是一定要上的一道菜,“鱼”、“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莲藕也必不可少。醋溜莲菜、凉拌莲菜、炝莲菜、烧莲菜,不一而足。鱼和莲菜,暗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连年有余!当然,饺子也是年夜饭的主食。自然是取其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母亲每每会在包饺子时放一枚硬币在饺子里,看谁能有幸吃到,谁就能多挣钱。自然,每次都是父亲得到了。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得到这个唯一的奖励和祝福,全家大小断然没有任何异议。

祭祀,自然是老奶奶的缺一不可的工作。看她潺潺巍巍的挪着“三寸金莲”小脚,屋里屋外,絮絮叨叨,忙前忙后,我们小孩子们毫不在意,眼睛早已钉上那些平日里根本见不着的糖果。

守岁的记忆,总是在母亲缝纫机的塔塔声和纳鞋底的嘶嘶声中渡过的。好奇地听着大人们说话,在大人的腿边钻来窜去;看着母亲穿针引线,缝衣纳鞋;直熬到眼皮打架,母亲叫我们试新衣和新鞋,我们才憧憬着新年的美好与放松,乖乖地睡觉了。

稍大,家里买了电视机,我们就可以在春节联欢晚会的笑声中守到新年钟声的到来。午夜时分,我们一准点燃鞭炮,在欢跳的鞭炮声中分享过年的美好滋味。

六、关于放鞭炮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门瑞气,喜气洋洋。

描绘老百姓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近些年,出于安全,一些大、中城市发出了“禁放令”,不让燃放鞭炮了,但是,这仍然禁锢不了人们用鞭炮庆祝新年的欲望,还在想尽办法偷偷放鞭炮。我以为,没有鞭炮的春节,是没有趣味的,人们用鞭炮来宣泄一年的烦恼,寄取新年的祝愿。年在心中,鞭炮就断然要响起,鞭炮响起,新的希望就会升腾,就便有了生活的滋味和勇气,就有了动力,看到希望。

七、关于压岁钱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我小时候的压岁钱,一般规格很低,父亲在城里上班,母亲在村小教书。那时父亲给我们每人1元钱,在村里是最高的了。村里人家的孩子,一般都是二角或一角。过年“走亲戚”,我们也只能得到一毛、几毛的“毛票”。一个春节下来,一般能挣到10元左右,悄悄攒着舍不得花,一直到再开学的时候,交了学费。

现在的孩子们,压岁钱自然是多了去了。我儿子每年都能得到千元以上的“封赏”。但是,钱一多,却又没有了压岁钱的意义了,拿着乱花,且花得毫无意义,他们丝毫感觉不到挣钱的艰辛,感觉不到得到钱的快乐,只图了出手大方,满足私欲,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当然,关于春节的话题,永远是说不完的。就这样一路走过,一路述说,新年来了又去了,一遍遍新的希望就这样一次次升华,让我们时刻充满新的希望,在希望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一直走向最美好的明天。择几个片断来,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就开心之极了。

作者:汉中仗剑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陕南春节记忆碎片

汉中吃、喝、玩、乐、购、交友、旅游、公益等应有尽有;为游客提供汉中全方位旅游服务信息,给关注

与了解汉中的朋友提供交流渠道,宣传汉中旅游城市的多彩旅游形象。

搜索关注微信『汉中在路上』

投稿邮箱:auld.langsyne@163.com

在路上微信号:hz2752286698

微信搜索搜索“汉中在路上”博主个人微信:379889082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