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比六小龄童更牛的猴王渐被遗忘 其剧目濒临失传

关于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了。57岁的“猴哥”没上春晚,而是去了美国演出。其实,不管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都不会撼动他在观众心中的位置。六小龄童是电视观众熟知的“齐天大圣”,然而在六小龄童之前,还有一位猴王,却被人们遗忘。

这个人,不是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而是比六龄童更早的一位前辈,“南猴王”郑法祥。郑法祥(1892-1965),字涵宁,直隶故城县郑家口人。论辈分,他是六小龄童师祖级别的人物。


比六小龄童更牛的猴王渐被遗忘    其剧目濒临失传“南猴王”郑法祥

如果非要给两人的艺术造诣做个比较,可以一言以蔽之:六小龄童演的是“猴哥”、“美猴王”,郑法祥演的则是“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他第一个把悟空戏带到国外

怎么讲?著名戏曲导演李紫贵有言,郑法祥以气势取胜,对悟空的理解是在“斗战胜佛”上,立足于威,立足于有分量,很少蹦蹦跳跳。著名京剧演员佟熙英也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戏曲界的悟空戏名角有四大派:京剧杨小楼的“美猴”、尚和玉的“勇猴”、昆曲郝振基的“细猴”,这三派皆称猴,惟独郑法祥演的是高大威武的“齐天大圣”。

梁斌先生云:郑法祥先生甚重猴戏,若欲从学,必言“大圣戏”方有望允之,否则不与。曾有一位京剧演员希望向他学习猴戏,老先生一听来者说的是“猴戏”,当即拒绝:不会!

原来,郑法祥最忌“猴戏”二字,要学就学大圣戏。这是规矩。话说,郑法祥对孙悟空非常崇拜,言必称“大圣”。


比六小龄童更牛的猴王渐被遗忘    其剧目濒临失传

比六小龄童更牛的猴王渐被遗忘    其剧目濒临失传

郑法祥设计的孙悟空脸谱

说到这,您可能明白了几分。郑法祥塑造的孙悟空,不是猴子,而是神。郑法祥总结孙悟空的性格特征是“大胆不羁,嫉恶如仇”,认为孙悟空是一个“齐天大圣”,决非一般抓耳挠腮的毛猴可比。因此,他的表演特点粗犷、豪放,动作大而简练,并且很注意孙悟空的气度,无论身法、手法、步法、棒法,筋斗乃至唱念、扮相都与众不同。比如,郑法祥创造了一套特有的孙悟空脸谱,一共有四种,用在不同时期的悟空戏中。从出世、学艺、大闹天宫、再到成为“斗战胜佛”,脸上的颜色、花纹都不一样,以此代表孙悟空阅历的增长。

和六小龄童一样,郑法祥的父亲也是猴戏演员。他的父亲郑长泰,人称“赛活猴”,也是一位悟空戏名角。郑法祥10岁在上海随父学艺,11岁便登台串演小猴。郑法祥初学梆子花旦,后改学武生,并习悟空戏,也有了“小活猴”的美誉。

1926年,郑法祥同杨小楼赴日本演出,在东京演出《摇钱树》、《金刀阵》、《水帘洞》、《闹天宫》等,第一次把京剧猴戏带到国外,日本观众反映热烈,颇为叫座。1929年,郑法祥在上海齐天舞台演出连台本戏《西游记》,该戏连演数月,好评如潮,他本人也被评论界誉为“南猴王”。郑法祥的悟空戏逐渐形成南方悟空戏的一大流派。

六小龄童的父亲是学的他徒弟

鲜为人知的是,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也是间接地受到了郑法祥的影响。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章宗义,学的是盖叫天之子张翼鹏,而张翼鹏则是效法郑法祥。

据李紫贵讲,六龄童未曾拜过张翼鹏为师,学戏纯靠“私淑”,也就是“偷戏”。1935年,张翼鹏在上海大舞台演《西游记》,六龄童、七龄童弟兄则在上海江北大世界演绍剧。兄弟二人想方设法天天到大舞台去看张翼鹏的戏,目的是为了学人家的招式。靠着偷学来的招式,六龄童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也成为一代“猴王”。徒弟的“徒弟”都能成为“猴王”,可见郑法祥的水平。


比六小龄童更牛的猴王渐被遗忘    其剧目濒临失传

比六小龄童更牛的猴王渐被遗忘    其剧目濒临失传

比六小龄童更牛的猴王渐被遗忘    其剧目濒临失传

比六小龄童更牛的猴王渐被遗忘    其剧目濒临失传

比六小龄童更牛的猴王渐被遗忘    其剧目濒临失传

郑法祥亲自示范悟空戏的一套架势

“南猴王”的本事如何呢?毫不夸张地说,六小龄童的技艺远不如郑法祥。据说,郑法祥只金箍棒的拿法就有100种。郑法祥本人也曾说过,他演了几十年的悟空戏,在台上手和脊背没着过地。

24岁的时候他演《泗州城》,要从四张桌子上“翻高”,他用了四步就上去了。在其最受欢迎的《金刀阵》中,他端着椅子腾空360度从高桌翻下,连人带椅落到台板,依然端坐在椅子上。可惜的是,如今上演的《金刀阵》里,已经看不到这个动作了。

再看演技。郑法祥早年在演《金刀阵》时,一次和庞桂芬先生之子合作。剧中有一句台词,“说什么金刀大阵你那神通妙,全凭俺金箍铁棒扫群妖”,唱到“全凭俺”时,郑法祥出神亮相,竟把扮演南极仙翁的庞桂芬之子吓得跌坐于地。《金刀阵》讲的是孙悟空成佛后锄强扶弱的故事,郑法祥将孙悟空好打抱不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不平转而生气,由生气转而发怒,神气就出来了。”

有了这样的表演,观众自会买账。当年,郑法祥以一出《金刀阵》轰动沪上。旧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的“齐天舞台”,就是因郑法祥在此演出而得名。

他给动画片《大闹天宫》做过指导

上世纪40 年代, 郑法祥因病辍演, 在上海开了一家糕点店, 名叫“郑福斋”。至今,老一辈上海人对郑福斋酸梅汤的味道仍津津乐道。当时甚至“北有信远斋,南有郑福斋”的说法。有意思的是,郑福斋里不供关公,而是供的孙悟空。

1949年后,郑福斋先后在上海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校任教。1950年为给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郑法祥复出,义演两次。

解放后,郑法祥因为年事已高,上舞台的次数非常少了。他主要从事戏曲教育工作。60年代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就曾得到郑法祥的指点。导演万籁鸣曾请郑法祥给主创人员讲课,启发思维。郑法祥认为,孙悟空是猴子,不能画得跟一般侠客那样挺胸抬头,要缩着身体、端着肩膀,这样才有猴样。郑法祥的观点得到了万籁鸣的认可。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不少动作其实正是来自郑法祥。

1962年,郑法祥的《谈悟空戏表演艺术》一书刊行,里面包含郑法祥的大量照片,为后人研究悟空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65年秋,郑法祥病逝于上海。遗憾的是,在郑老身后,悟空戏很多未能保存下来。郑派传人严庆谷前不久称,悟空戏能上台演出的只有六出,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遗憾的是,时隔多年,“南猴王”郑法祥已渐渐被世人遗忘。即使是在他的家乡故城县,知道他的人也是少数。2010年,六小龄童从旧货市场搜集到郑法祥的自传,并给故城县政府发去传真,提出了为其建立纪念馆的建议。但时至今日,纪念馆仍未见踪影。


可喜的是,通过六小龄童的不懈宣传,郑法祥的名字又渐渐被人提起了。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家在故城”)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