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以后请称呼我为——虎贝(浿)镇

以后请称呼我为——虎贝(浿)镇

【名称来历】 因其西南与古田白溪岔山脉相连,而白溪岔山脉似“猛虎下山”状,虎首向宁德,尾朝古田,虎浿位于虎首附近,当地群众修一贝河,通上堡流经溪东,有挡住虎首之势而得名,属老少边地区,俗称“上西乡”。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9°07′20"~119°21′20″,北纬26°42′05″~26°50′55″之间。地处蕉城区西北部,北部与屏南代溪相邻,西北面与古田鹤塘、杉洋交界,东南与洋中镇接壤,东北与霍童毗邻,旧宁屏公路穿境而过。人民政府驻旧厝村,电话区号0593,邮政编码352114,距宁德市区52千米。

【政区沿革】 宋时属青田乡感德前里、感德后里,明清为青田乡二十都、十一都、二十四都。解放初期,虎浿属第四区(公所驻地洋中),1952年5月设为第八区(公所驻地虎浿),下设12个乡,仙湖(今天湖)、留田属虎浿管辖。1955年10月改称虎浿区,1958年8月成立虎浿人民公社,1961年8月复称虎浿区,1963年虎浿区下设石堂人民公社(驻地梅鹤)、熟洋人民公社(驻地岩柄)、虎浿人民公社(驻地旧厝),辖有13个大队,留田、天湖分离出,1966年7月恢复虎浿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改为虎浿乡。2016年1月2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宁德市蕉城区虎浿乡撤乡设镇的批复同意蕉城区撤销虎浿乡,设立虎浿镇,以原虎浿乡的行政区域为虎浿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政区划分】 2011年末下辖新厝村、旧厝村、七淀村、上堡村、新亭村、东源村、中洋里村、文峰村、梅鹤村、岔路村、浮山村、南岭村、黄柏村、黄家村、岩柄村、下楼村、下洋村17个行政村。

【人口面积】辖区总人口20396人。辖域总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1人。

【地形地貌】属高山区,平均海拔810米左右,集镇所在地832米。地势从西向东南倾斜,群山起伏,山脉曲折蜿蜒。境内有蕉城区最高山峰——第一旗山(旧名展旗峰),海拔为1479.1米。

【名胜旅游】虎浿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出过宋末元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陈普先生,清嘉庆年间的台澎总兵黄礼珍将军,现保存有仁丰书院、将军墓以及朱熹留诗的沉字桥等人文景观,有支提山景区的那罗寺、辟支寺、天冠说法台等宗教文化景点。革命老区乡镇。叶飞、阮英平、黄垂明、叶伯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过,现留有“百丈岩九壮士”、文峰北上抗日整编点、天峰亭后方医院及北上抗日集训地等革命遗址。

自然景观

【第一旗山】为境内山名,位于文峰、梅鹤村附近,堂义村后山。其山峦起伏,形如风中之旗而得名,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与风景。峰高1479米,是宁德蕉城境内的第一高峰。

【天冠说法台】位于东源村天峰亭自然村,距辟支寺约3公里。天冠说法台为一天然巨石,石台四四方方,拔地而起,状如冠帽,高百尺,宽数十丈,四壁削直,台面较平整,可容百人。传说为天冠菩萨说法之处,为支提山风景区的核心景观。

【香水海】香水海是人们对美丽的桥头水库的昵称。桥头水库于1989年10月动工,1992年建成蓄水。水库大坝呈弧形,弧长144米,坝高53米,是我国第一座“对数双曲线砌石拱坝”。库容量2015万立方米,库内有九个小岛。

库区内水平如镜,风景秀丽。其波光潋滟,湛蓝的湖水,映照着黛绿的山形,湖面上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站在湖边,微风吹动着岸边的芦苇,带来丝丝凉意。时有薄雾飘过,湖中小岛时隐时现,偶尔有一两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鸟儿从头上打鸣而过,美不胜收。据说过去沿溪上游有很多寺庙,每逢佛节日沿岸香烟缭绕,香气四溢,连溪水都透着香气,故有“香水海”之称。

【石堂】旧地名。地域含梅鹤、文峰等村。石堂以周围的山型相围而成达的近3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且四面山多有岩石,山形奇特(北面有笑天狮子峰,东面有笔架山峰,南面有展旗峰,西面有黄柏峰即将军山,中间有横案似的翠屏山峰),盆地中间还有一自东向西小山脉,分山南之梅鹤村,山北之文峰村,全境有如一个石的厅堂,故而有石堂之称。唐宋前期称为“园州”,宋末始称石堂,属青田乡感德后里,明、清为二十都。直至民国32年(1943)定名“文峰”与“梅鹤”村名。自古以来有“翠屏霁雪”、“石屋朝天”、“笑天狮子”、“蛟潭映月”等八景。后因宋末元初诞生了闻名于世的陈普先生而出名,世人也就称陈普先生为石堂先生。梅鹤村的“三漈”瀑布群,气势壮观。

【文峰古村】文峰村位于支提山西侧,文峰村因门前山峰“文笔峰”而得名,村民以黄姓为主,曾名黄厝,宋朝年间(北宋政和二年,即1112年)由蕉城区石后乡大岭头村迁居至此建村。村庄海拔610米,388户,常住人口1490人。宋末元初闻名于世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朱熹之三传弟子陈普以及清朝嘉庆年间台澎总兵黄礼珍(官至一品)。

村落集中,房屋396幢,其中清代的古民居达20余幢,包括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文武魁”等古建筑。还有清朝圣旨、镀金仪杖牌、将军武官像等大量珍贵文物遗存。

古建筑相对集中,多为徽派建筑,其泥塑壁画、门窗木雕等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虽经两百多年历史,仍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学术价值。 2008年12月被评为“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

古建遗存

【那罗寺】那罗延窟寺又名那罗寺,意为“天上力士”之名。那罗岩在狮子峰内,属支提山西脉。狮子峰从远处看突起九个小峰皆似狮子,或仰吼,或蹲伏,其中有一小峰最像站立的雄狮,威武异常,雄狮嘴就是那鬼斧神工的大石窟,那罗寺就建在这只雄狮嘴里。那罗寺就像雄狮嘴里含着的玲珑小球。以石窟为梵宇,天然成就,气象雄伟。宋朝《三山志》记载:“石窟高可百寻,深广五十丈,上方若凿,下平如镜,群峰插汉,北涧奔流,别一乾坤,非复人世。”

该寺始建于宋开宝六年(973),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寺院为两层单檐歇山顶木架结构,双层穿斗式梁架,占地1200平方米。寺院以石岩为顶,不盖片瓦,只钉些木条,岩上的雨露只能滴到廊前三米多远的地方。

那罗寺据考是佛教在支提山传播的最早处。因有元表传经,则称“华严祖洞”。

寺周古木参天,峰险涧曲。 “狮尾”有辟支寺,与那罗寺遥遥相对。两寺之间有孤猿听月、锦鲤朝天、观音织布、罗汉撞钟、九龙盘、灵源洞、袈裟岩等胜景。

【辟支寺】位于桥头村。“辟支”为古佛名,全称“辟支迦佛陀”,意为“独觉”或“缘觉”。辟支寺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四年(1576)重修,清道光年间寺宇遭破坏,同治二年(1863),支持僧悟波捐资重建改为支提静室。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毁坏。寺址后有一石洞,洞内存有石佛像一尊,旁有明代石构舍利塔座,明代石碑一通。在古老山门边是刻于明代的“千圣同居土”摩崖石刻。

辟支寺藏在高大的岩石下,寺院古香古色,寺前是大片的竹林,四周的高山植被茂密,满眼葱茏,树丛中隐隐现着红的、紫的、白的五颜六色的野花,空气无比清新,使人感觉进人了仙境一般,顿觉心旷神怡。

在辟支寺后面的绝壁之上有一石洞,离地约十米高,崖壁上书有“灵源洞”三字。灵源洞又称“罗汉洞”、“红军洞”。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该寺住持在反“围剿”中,曾掩护一位红军游击队指挥员藏身“佛法无边”的镏金匾额背后。半个多月中都是和尚用罐子吊上吊下地给他供养饭菜,最后让他披上袈裟出去“化缘”才告脱险。

寺侧数米处,即是珍珠帘,百米悬崖,山泉往崖口喷泻而下,在高空跌落成一幅水帘,犹如无数珍珠编串而成,洋洋洒洒,晶莹剔透,一阵山风吹过,拨动着水珠在阳光下漫天飘舞,斑斓闪烁,犹如万千珍珠散入人间。“珍珠帘”因此得名。

寺周围还分布着罗汉洞、古佛塔、狐猿望月、锦狸朝天、雨花岩、五鸟抱树、观音织布、九龙盘、讲经石、摆水门、蛇挂树、灯马挂璧、流米洞等天然风景。

【陈惧斋祠】原为仁丰寺,始建于唐天复二年,座落于文峰村东北。面积288平方米,座北朝南,正厅穿斗式梁架,面阔五间,进四间,高7米,祠内有明范节先生提《石堂先生赞》古匾一块。1271年(宋咸淳七年)朱熹三传弟子陈普在仁丰寺内创办仁丰书院,招徒课艺,力倡朱熹正学,推广朱熹学说,其治学师承韩翼甫(朱熹二传弟子),教学上,陈普讲求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罢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其后陈普因誓不仕元,元廷欲加罪于他,后来他离开仁丰书院,流寓政和、古田、屏南一带12年。其后,又相继兴办政和德兴初庵书院,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直到元武德四年(1311年),陈普被礼聘为莆中勿轩书院教授,讲学达18年。客莆期间,陈普期间,陈普以精湛的学识和养英育才的精诚,造就了一大批理学人才。后人称“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陈普)殆为鼻祖”,询非过誉。嘉靖十四年(1535),宁德县令叶稠为缅怀陈普,将此寺改建为陈惧斋祠,并塑像祀之。而后在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乾隆三年、七年、二十年、四十一年多次修葺(石堂家谱记载)。1992年,陈惧斋祠被列为县保单位。

【奶娘宫】始建于宋末元初时期建筑的奶娘宫座落于文峰村中心,宫内供奉陈靖姑,坐西向东,原为石堂黄、林、彭等三十六个村落村民共同奉祀的场所,面积约有250平方米,全座宫为木质结构,分前后两落,前落搭有戏台,戏台顶为精密结构的凤凰池,上布满古画;后落为正厅,正厅顶有一八角形结构的天池阁,上面壁画清析可辩,两边的廊壁上描绘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古画,有松下问童子,有古人提诗等,正中间有一石墩桌,在其上面刻有动物图案。

【下马亭】坐落于文峰村陈普祠左侧,下马亭始建于明朝,是当时县令叶稠为勉怀陈普,在修建了陈普祠之后,在其东侧同时修建了下马亭,意为因陈普之学,学贯天人,为了表示尊敬,从陈普祠经过之人都须下马敬祀,因此得名。前部分为下马亭前部,由木质结构建成,亭高3.5米左右,宽2米,长12米,原古田、屏南到霍童、周宁的大道从中经过;亭中间有坐北朝南的候王庙大门,大门内的廊庑两边分别塑立着两位马神,保护着下马亭与候王庙。

【黄礼珍故居】坐落于文峰村中心路傍,建于清咸丰年间。自东向西排列2座,中间相连,坐北朝南,正门由北入经一个向北的门亭,再转而由东进第一座大门,而后经第一座宅院西面小门与西宅院联通。东宅院大门向东,对联为:“圣恩天广大”;“文沼日精华”;西宅院大门向南,对联为:“帝德乾坤定,皇恩雨露深”。东西两宅大门同在一条轴线上,但内部建筑格局颇不相同。进东宅院,先进门亭,经小回廊,小天井转向前厅再进后厅。前厅无楼层、属厅堂式;后厅及左右厢上设楼层,属住宅式,两边有褛梯上下。前厅地板铺10×20公分青砖,回廊照壁用灰泥雕塑,彩绘圈状花纹图案,上书“尧天舜日”横额。天井回月及底部用30×60公分青石板条铺成。西宅院大门临近村心溪桥,门厅连接两旁长方形厢房直透正房前后厅,形似四合院格局。

【陈惧斋祠】位于文峰村北。祠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嘉靖四十年(1561)毁于倭患,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重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乾隆三年(1738)、七年(1742)、四十一年(1776)修葺,占地面积288平方米,坐北向南,前为戏台,后为正厅。正厅单檐悬山顶,穿斗式梁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约7米。1992年12月宁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桥】又称沉字桥、登龙桥,旧志称为“宁阳第一桥”。位于梅鹤村西水尾,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五年 (1106),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而改名为“花桥”,桥为石拱形,一墩两孔,石拱廊屋桥,东西走向。长36米,桥面宽3.5米,廊屋9开间,用柱48根,高5米,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双坡顶,中间为歇山顶。

沉字桥上有一副对联 “紫阳诗畿石堂名彰千古,玄帝位尊金阙寿永万年”。这副对联流传着朱熹和陈普两位大儒的一段千古绝唱的故事。

相传朱熹当年第一次来到梅鹤村水尾,即现在花桥所在地。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口渴想喝水,走了200米处正好路下有一泉眼,他走下去饮了一些便惊诧起来,原来泉水中居然带有墨香,他意识到石堂不久将会有圣贤出世,故返回这里,当时花桥正在建造,就顺手拿起造桥木匠的墨斗和竹笺,在一横梁上题写下了上联“紫阳诗畿石堂名彰千古”。朱熹题完联就走了,而木匠师傅以为是什么小孩子在此涂鸦,于是拿起刨刀刨了起来,可是越刨那字却越往下沉,所以沉字桥名字即由此而来。果然,朱熹的预言很快实现,1244年大儒陈普在这一带的陈厝坪诞生了。相传他出生的这天,有鹧鸪数百只绕沉字桥屋顶和鸣。有一天,儿时陈普读书放学到沉字桥来玩耍,见到桥的横梁柱上有一上联,他便徘徊着微作思索,搬来神龛供桌垫脚,从书包里拿出笔墨,很快写成下联,“玄帝位尊金阙寿永万年”。

2003年12月12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道桥】在梅鹤村西约3里,桥为石梁桥,两墩三孔,每孔以3条巨大石梁并列为桥,共有9条石梁,因此称为“九道桥”。石梁每道均长约6米,宽0.6米,厚约0.4米。桥长约18米,宽近2米。桥墩呈船形,风格极苍古。

此桥因地处偏僻,因此从未见于文字记载,当地人传为元代所建。

【新妇桥】位于黄柏村。桥长18米,八字撑架,拱跨11米,桥离水高14米。上有廊屋,用柱24根。此桥地处边远,人迹罕至。

红色记忆

【石堂整训】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北上抗日石堂集训遗址位于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梅鹤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闽东特委一边与国民党当局谈判,一边将闽东红军游击队集中霍童镇桃花溪进行整编。闽东独立师3个纵队和地方游击队及新招收的战士在桃花溪整编了一个多月。其间一千三百多人被编为三个营,宣布成立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为了提高政治、军事素质,给北上抗日作准备,12月改编不久的红军游击队全数移驻虎贝石堂(今文峰、梅鹤两村)进行集训。部队到达石堂后,一营、三营驻扎在黄厝村(今文峰村),二营驻扎在林厝村(今梅鹤村),团部设在黄厝村。

部队集结石堂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1、确定留下坚持后方工作的地方干部名单,组织培训。2、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军事技术。3、加强政治学习,统一思想认识。4、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利用各种形式对军民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关方针政策。在集训期间,石堂和周边村的很多青年报名参军。

石堂集训部队生活虽然艰苦,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团结友爱,革命的热情十分高昂。老百姓家家户户自觉给红军战士送粮送菜。集训期间正值春节,群众特意提着米粿、番薯粉、黄豆等到营地慰问子弟兵,以表达对这支即将北上抗日队伍的厚爱。2月上旬,部队又移驻屏南双溪、棠口,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2月14日,在叶飞团长的率领下,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百丈岩战斗遗址】位于桥头村东北2公里处。有一山峰突兀而起,峭壁陡立,气势雄伟,远望胜似披展的袈裟,岩下过道,抬头眺望“大厦欲倾”之势,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百丈岩”。百丈岩又称袈裟岩。面对峭壁,前人曾留刻“古至天然”四大字。

1936年10月,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在虎贝东源遭到国民党保安团三个连的包围,激战中,部份红军为了抢占百丈岩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最后剩下九名战士,弹尽援绝,纵身跳崖,壮烈牺牲。叶飞副委员长在此题词:“百丈英风”四大字。

非遗文化

【黄家蒸笼】黄家村古称石洋,又称熟洋,黄家村海拔800多米,是近海山区,山岭连绵,气候湿涧,尤其适合于柳杉生长。古时,这里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手工技艺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条件。黄家蒸笼手工技艺已有900多年历史。它早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由石洋人黄一府发明始创。至清乾隆之后,更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日常器皿,而这些柳杉制品均可做到随物赋形,品相端奇,有的曾经成为贡品。解放前,传艺人遍及福州、南平、广东、台湾等地。1958年,黄氏第二十五世孙黄云霄研制的“花木蓝”,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特等奖”。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黄家人生产的蒸笼销往省内外各地和香港、东南亚乃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飘洋过海走出国门的柳杉蒸笼,被外国人誉为无化学毒性的良好蒸熟器,从而扬名海外。

黄家蒸笼的制作材料采用的是具有百年树龄的柳杉(俗称“天杉”)、少量的毛竹细条和山野水藤。这些材料均是原生态天然材。尤其主材柳杉材质富有韧性,可以剥成薄片又十分柔软,弯曲自由,不易折断,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据科学测定,柳杉内含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柳杉蒸笼备受用户欢迎。

黄家蒸笼竹木结合,桶式加盖,严密坚实。主体由柳杉坯片接头盘扎围圆,象个小“土楼”,不留缝隙,使得蒸气不易大量旁逸分散。加之设计出小竹条缀成锯齿形状气孔,用以作底屉盛托,这样,饭粒既不易掉失又能促使蒸气热度快速入内升温,聚温促熟。而柳杉疏松的质地,纹理中无数细密的透气孔,又能使蒸熟的米饭在内缓慢散热,不会产生骤热骤冷现象,不易发馊。柳杉片散出的气味,更可抑制细菌滋长。因此,用这种蒸熟器蒸出的食物冬可较长时间保温,夏则不易馊变。尤其适应于农业社会广大农村居民生活需求。

2009年5月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被公布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3年虎贝黄家蒸笼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黄家老酒】黄酒是中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属于酿造酒,与葡萄酒、啤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在闽东,黄酒酿造技艺历史悠久,绵延千载,尤其地处古田、屏南、蕉城三县交界处的虎贝乡、洋中镇一带的黄酒酿造技艺,传承了闽东黄酒传统酿造技法,并吸纳了现代工艺,极具代表性。

黄酒经过特定的加工酿造程序,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与酒药、酒粬、浆水中的多种霉菌、酵母菌等共同作用,而酿成的一类低度原汁酒(压榨酒)。其酒精含量为12%-20%,属于低度酿造酒。酿出上等黄酒,细节十分讲究。黄家老酒所采用的传统手工酿造工序有20多道。首先,将糯米浸泡12小时,冲水淋干上蒸笼蒸熟,然后过筛摊凉,等待落缸;其次清洗酒坛,放入合乎比例的水后落粬(10小时前应将粬落缸浸泡至松软);接着下糯米浸渍,搅拌,发酵至酒料下沉;40至50天后起缸压榨,澄清,过两次缸后,煮酒至80度去火,然后在酒坛口封上泥土,存储。六年后开封酒坛,进行技术处理,这样,地道的“黄家老酒”就酿成了。适合黄酒酿造的季节一般是每年的农历八月至次年的三月。

历史名人

【元表法师】韩国人氏,唐天宝年间(672-756),他到西域(今印度)朝拜时,遇到心王菩萨指引说,东震旦国(即中国)有山名为“支提”,已有天冠菩萨与其眷属一千人,常聚集在这里说法。于是,元表于唐则天朝(684-704)背负《华严经》,寻到霍童,住在支提寺的石室里,目的为礼拜天冠菩萨,参学更高教意。唐会昌年间,正好碰上唐武宗李炎素信道教,当后,于会昌五年下诏强制僧尼还俗务农,又毁天下佛寺,其钟、磬、铜像等皆铸铜钱,佛典散失。元表为了保护《华严经》不致被毁,便将《华严经》用榈木盒装着,藏在石室里。之后回国,弘扬华严思想,创办“宝林寺”。

2013年6月27日,中韩元表大师文化研讨会在宁德支提山举行,来自韩国曹溪宗宝林寺主持日禅法师、三角山道诜寺主持车东光法师等一行8人共赴支提山参访交流。

【陈 普】(1244-1315)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生于今虎浿乡梅鹤、文峰一带。他以精湛的学识陶冶后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理学人才。后人称“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陈普生前披览群书,博闻广见,多才多艺。除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算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曾铸刻漏壶,玲珑精巧,应时升降,无纤毫爽,为时人所激赏。当时福建布政司前樵楼之漏壶,即为陈普手建。陈普一生撰著甚丰,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等凡数百卷。大多散佚。今存《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黄礼珍】(1808-1862)字步云,号瑞堂,乳名开义,文峰村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武举人,进京排列一等。历任福建水师提标中营千总(正六品)、桐山营守备(正五品)、闽左营都司(正四品)、水师提标后营游击(从三品)、金门左营游击(三品)。咸丰九年(1859)补授水师安平协副将(从二品),十一年任广东师阳江镇总兵(圣旨上是闽台提督、总兵)。同治元年再次调台,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后被诰授武显将军(正二品)。同治元年(1862)在平叛台湾彰化叛贼戴万生的战役中,为国捐躯。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