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文明河南·暖暖新年”来稿选粹《猴年感“暖”》

文明小编语“文明河南•暖暖新年”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你可以用照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向我们讲述你眼中的“年”,我们将陆续推出优秀的作品。把你的快乐与我们分享更有大奖相送,还在等什么,赶快参与吧!悄悄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只要点击关注“文明河南”微信公众号,就会有好礼相送!

猴年感“暖”

作者:李宪林

“文明河南·暖暖新年”来稿选粹《猴年感“暖”》

对于每个人来说,暖暖新年是一种舒适的不同的感受。从节前火车站、汽车站台上熙熙攘攘挤着回家的人群、除夕夜的一碗热腾腾的水饺、大年初一噼噼啪啪的鞭炮、男人女人大孩小孩穿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的身影--人们都能品尝到过年那种暖融融的滋味,感觉到那暖洋洋的惬意。

因为经历、家境等不同,人们对“暖”的感受是有程度之分的。大凡说来,生活上身体上有过极寒遭遇的人,对暖的感觉才会更敏感,更透彻,更珍惜,正所谓吃的苦中苦,方知甜上甜。虽然按农村人的话说,我出生在城市,是城里人,但在50年代,全国刚解放,又经历了抗美援朝,中原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生活相比,大概是在一个较低的温饱水平线上,不好说谁强过谁。我们家和当时的大多数家庭一样,有七口人,奶奶,父母亲及兄妹4人。当时只有父亲有工作,生活入不敷出,后来实在想让小孩生活下去,就把我和一个姐姐用两袋面粉换给了两户无小孩的邻居,之后人家看到母亲很多天以泪洗面,才很不情愿地又把我们“物归原主”。

“文明河南·暖暖新年”来稿选粹《猴年感“暖”》

因为达不到毎月人均8元的收入,我们兄弟姐妹有两个享受了当时政府唯一的贫困照顾---免交学费上小学。春夏秋冬,风雪交加中,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提蓝拾煤渣、拣破烂,到郊区收割过的田地里拾麦穗,遛红薯……甚至到小河中捞水草,回到家让母亲用粉浆裹着蒸熟了强咽到肚子里充饥。在儿时记忆里,每天感受最多的只是饥饿、寒冷,因为北方的夏天比起南方好过的多,时间也不太长,且可以用水冲凉,可以光身睡觉。而冬天,则无暖气,又没有多余的钱买煤,人多被子不够盖,晚上睡觉只能把所有的衣服都搭在上面,梦中脚蹬掉了被子,冻醒了再下床拾起来盖上。那时候,想要穿的暖一些,高高兴兴地吃一次饱饭,就是盼着过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国家的改革开放春风,使人们对暖年的感觉逐步升温。还从我们家来说,从七口之家演变成了一二十口人的大家庭:父母退休有工资,生病了有医疗保障,高齡离世时还发了丧葬补助;兄弟姐妹毎个家庭都陆续有了“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新三大件”(电视、冰箱、汽车);我们对暖年的感觉早已从吃穿的物质追求过渡到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上,如过年去哪里旅游,看什么好的电影,谁微信抢红包中了“头彩”等等。

“文明河南·暖暖新年”来稿选粹《猴年感“暖”》

生活好了,人们只感觉日子过得太快。恍惚之间历史就来到了猴年。早晨打开手机看新闻,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去年的经济总量蝉联第五,达到了3.7万亿元,比“十二五”末的2010年增加了1.4万亿元!“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水满小河溢”。我的思绪一下又回到了春节前在巩义市鲁庄镇举办的2016年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明河南·暖暖新年”活动启动仪式的现场。虽然天气寒冷,但场里场外灯笼高挂,春联飘动;台上台下欢声笑语,互拜新年。在这里,从人们的衣着打份和灿烂的笑容上,看不出谁是领导,谁是农民群众,服务者、咨询者和看热闹的融为一体,人们看演出,画牡丹,写春联,做体检,围着农业专家询问如何种田施肥---置身于此,每个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叹,日子越来越红火了,过年也越来越“暖”了,中原越来越文明了,河南越来越走向世界啦!

(来源:文明河南来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