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多引擎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即便告别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区间;即便是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中国经济仍具有较大的潜力,仍具有较大韧性和回旋余地,中国经济仍在世界舞台上焕发着活力。

动力从何而来?改革、制造业转型升级、 “五化”统筹的积极推进都将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用改革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16年,在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将陆续推出,简政放权也将继续深化。

“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企业转型升级,还是适度扩大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进而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经济持续增长新动力,改革都将贯穿始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表示。

从简政放权释放红利到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鼓励创新创业到为企业减税降费,顶层设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价格、国企等领域改革,“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评价说。

在此轮改革大潮中,结构性改革将是关键词。

经济进入新常态,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自结构,而非总量。“需求侧的刺激政策,虽然在短期抑制经济下滑上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带来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加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张立群表示。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从供给侧发力,提出要抓住关键点,打响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大”歼灭战。

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放眼全球,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都非常大,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叶知秋。由于国内需求减少,出口萎缩加剧,再加上劳动力成本提升和技术创新乏力的“双重夹击”,国内传统制造业下行压力加大,其中最明显的则是“大而不强”的问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以一系列数据介绍我国制造业的“尴尬”局面:“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产量的38%,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三套半衣服,但是这么大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中国制造的问题就在于‘大而不强’。”

为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开启了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大幕。

在此轮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互联网+”、智能制造将发挥重要作用。资料显示,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会提高大约20%,成本可以下降20%,节能减排可以下降10%左右。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而“制造业+互联网”的新模式也将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契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五化统筹

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无论经济发达的东部还是加快发展的中西部,无论是消费升级的城市还是消费扩张的农村,都蕴藏着巨大潜力和活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统筹,必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说。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中国新时期增长动力的构建,要形成一个“混合动力体系”,也就是要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这“五化”,与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制度五大要素结合起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以城镇化为例,截至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4.77%,刚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80%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若干年,中国的城镇化将持续推进。有研究认为,到2030年,中小型城市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其对城镇GDP增长的贡献将达到40%。毋容置疑,城镇化将是继工业化之后,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本版制图:龚甜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