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太行山里制造出来的丸散膏丹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医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八路军总部为了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曾经在太行山创办了卫生材料厂,为打败日寇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中诞生

1939年春,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我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由于交通不便,部队的药品供应十分困难。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区的潞城县北村,朱德总司令指示前总卫生部部长孙仪之,须建立自己的药品生产基地。

太行山里制造出来的丸散膏丹

制药厂在刀把嘴村使用过的石碾子

这里是武乡县东部山区,山大沟深,而且山上有着巨大的中药材资源,据初步统计,这里有黄芩、柴胡、桔梗、党参、远志、山药、马斗铃等200余个品种的中草药,可以说遍地都是宝,制药所充分利用这一天然资源,组织百姓上山采药,并借用农家的石碾、铁锅、陶缸以及竹筛等物件,因陋就简地开始了生产膏、丸、散等中药制剂。试制成功了党参膏、补力多等十余种药品,特别是他们仿照南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所创的“八卦丹”,制作出了具有提神醒脑、防治感冒、中暑、调节肠胃功能的“行军丹”,临床疗效很好,深受前方医院欢迎。

他们不畏艰险跋涉于崇山峻岭,用绳将人吊在悬崖峭壁之间,采撷珍贵药材五灵脂,险象环生,艰苦备尝。他们不顾炎热酷暑、天寒地冻想方设法采集、收购中药材。开辟药源,制备药品。他们用手搓成药丸,用筷子插在无底的弹壳里压成药片。直到1940年在长治买了一台单冲压片机,开始是手摇,后改脚踏。从此,片剂产量才有所增加。为能增加品种,制备其它制剂,他们将汽油桶改装成酒精馏器和生药浸取器,及时地供应了八路军部队的需要。

1940年夏,根据生产的需要,制药所改称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由张其榜任厂长,温萱任教导员。该厂除生产中药制剂外,还用土法制作纱布、脱脂棉和救急包等卫生材料用品。

1940年冬,为响应党中央精兵简政的号召,由孙仪之部长主持机构整编工作会议,决定以八路军前总卫生部卫生材料厂为主,与一二九师卫生部制药厂合并,合并后的卫生材料厂驻扎于武乡县安乐庄,定名为第十八集团军前总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张其榜任厂长,温萱任协理员,曹登益任特派员。

太行山里制造出来的丸散膏丹

十八集团军卫生材料厂安乐庄村旧址

根据制药生产和需要,卫生材料厂先后设立了五个分厂:制药分厂设在安乐庄,师劲夫任厂长;玻璃厂设在温庄,张浩任厂长;酒厂设在温庄,王永昌任厂长;牛奶饼干厂设在岭则村,宣心愚任厂长;绷带材料厂设在辽县,石天心任厂长。

1941年10月,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卫生材料厂将五个分厂改编为制药所、制造所和绷带材料所等三个生产单位。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确保制药厂的安全,又将卫生材料厂搬迁到了深山里和龙洞沟。

太行山里制造出来的丸散膏丹

十八集团军卫生材料厂龙洞沟焦龙庙旧址

柴胡注射液的发明

在战争的岁月里,很多坚持英勇杀敌的八路军将士患上了流感、疟疾,浑身疼痛、高烧不退。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治疗这些疾病的奎宁等药品异常缺乏,严重地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当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长的钱信忠同志很是着急,他根据当地中草药资源的分布情况,号召并带领广大医务人员上山采集传统中草药柴胡,采回清洗后将其熬成汤药给病号服用,收到了很好疗效。为了方便服用,制药厂的同志们又设法将其制成柴胡膏,但没有想到,在临床应用中,用柴胡做成的膏剂疗效并不好。

太行山里制造出来的丸散膏丹

太行山上生长的柴胡

怎么办?钱部长向卫生材料厂建议,将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针剂。大家认为这个设想很好,该厂药剂研究室主任韩刚和李昕等便着手开始研制。当然要做针剂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包装,这一段卫生材料厂下属玻璃厂正在试制安瓿,马上派人去联系,恰恰安瓿也试制成功了,经过他们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全国首创的第一支柴胡注射液。取名为“暴泼利尔”,经临床试用,治疗疟疾及一般的发热疾病效果显著,且未发现有毒副作用。由于疗效较好,使用广泛,部队的需求很大,因此,一个药厂每月要生产十万盒左右。1941年5月1日,该药受到晋冀鲁豫边区大会的奖励。后来正式命名这种针剂为“柴胡注射液”。1943年5月,华北版《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医学界的新贡献一一利华药厂发明柴胡注射液》的报道,盛赞柴胡注射液的研制成功是我国中药西制的重大创举。柴胡注射液的研制成功是一大创举。柴胡虽然制成针剂,但主要功效仍然是“透表泄热”,仍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使用,基本保留了中药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的中药注射剂。

柴胡注射液的问世,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良效的药品,而且标志着中药注射剂时代的到来。中药注射剂使传统中医药在危急重症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设想成为可能,这对于中药药剂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切为了百姓

1942年3月,八路军卫生部决定:卫生材料厂所生产的药品除供应部队外,尚应考虑解决地方缺少医药的燃眉之急。报请上级批准,撤消了制药所、制造所,由总厂直接领导,该厂对外称“利华制药厂”,由温萱任厂长,商钦、王永庆任协理员。厂部搬迁到烟里村。

利华制药厂为帮助地方解决医药的困难,于1943年,在襄垣县西营开设“利记药房”。在黎城西井开设“华记药房”。药房对外应诊,并出售疟疾片、调经片、疥疮膏、克梅尔、戒烟丸、痢疾丸以及救急等药品,受到群众的欢迎。

太行山里制造出来的丸散膏丹

卫生材料厂(新华药厂)生产的除疟灵

由于日军占领武东重镇蟠龙,日军扫荡频繁,形势恶化。距卫生材料厂所在的烟里、温庄等地很近,直接威胁着工厂的安全,遵照卫生部的指示全厂进行缩编,保留20余人,于1943年底又迁至龙洞沟坚持生产。当时,太行山区连年灾荒,生活极端困难。每人每天仅发给二两半小米,还要节药一半支援当地乡亲。实际上同志们靠野菜、草籽度日。他们还派出专业人员,用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将当地可食用的植物编印成册,广泛地散发在百姓手中,让百姓找到代用食物,以渡过难关。

太行山里制造出来的丸散膏丹

卫生材料厂的药品罐

直到1945年初,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配合部队有计划的转移,卫生材料厂从龙洞沟迁往黎城县北委泉村、由韩刚任厂长,协理员为张有藻。此时,生产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产量大幅度上升,并进行了氯化钙、葡萄糖、碳酸氢钠、锻制镁等多种原料及其制剂的研制与生产主,因而新产品逐渐增多,如吗啡、可待因、黄连素等药品也相继投产。卫生材料厂在武乡的生产和研制中共生产丸剂31种、片剂21种、散剂16种、酊剂18种、膏剂6种、针剂14种、其它类9种。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而国民党蒋介石又派阎锡山等人来犯我解放区,先后发起了上党战役与邯郸战役,前方部队急需大量药品,根据卫生部命令,该厂开展了万磅药品支前线的活动,抢时间、争速度,保证了战地需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制药厂一部分迁到北京建成华北制药厂(即今天的双鹤药业),一部分迁到武汉建成武汉制药厂(即今天的远大医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