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乡村旅游止于游客的心灵

乡村旅游和普通的旅游本质的区别是地域在乡村。当下的中国,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脚步的发展趋势下,让乡村成了回归,乡愁成了奢望。于是,近几年,在亲近自然,感悟童年,回归田园为噱头的乡村旅游逐渐兴起。近些年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带农特产,已经固话成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越来越雷同。从业者无不使尽全身解数,那么如何把握住乡村旅游关于文化和心理的魂,让游客真正记住乡愁,实现重复旅游的愿望呢?

乡村旅游止于游客的心灵

首先,细究游客变化的需求。早期的乡村旅游,在概念和经营方式上,突出的是返璞归真、田园野趣。到乡村去无外乎看看老房子,摘摘农家菜,炖只农家鸡,齐活。孔子认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乡村旅游中除了山、水,还有乡村里纯朴的乡约,憨厚的气氛和纯净的气息。否则,即使回归了田园,心境不能融入到这个静态,近乎凝固的乡村时空里,也难有复得自然的情趣吧。

陶渊明《归园田居》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像极了乡村旅游的最佳范本,若按照这个模式打造出来的乡村旅游,无需再修饰,已然就超脱了。

乡村旅游止于游客的心灵

其次,养好游客的“心”。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可以“养身”,游农家景、享农家乐可以“养眼”,心灵的乡村旅游则可以“养心”。美景、美食都会随着返回城市而淡忘,而心灵的感受正如我们对自然的渴望那样难以忘怀。

乡村旅游当作“心灵复原”之旅,或许未尝不可。但这一模式势必更注重项目的“软件”。如能结合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乡村原有的的人文资源,或许可以为“心灵的乡村旅游”提供实践。形式上可以是茅草屋亭子下,磨盘上放的基本线装书,石碾上的一壶绿茶,村部放的露天老电影,亦或是大锅台里热腾腾的玉米棒子……这些都可以和乡村、自然相结合,为心灵服务。

乡村旅游止于游客的心灵

最后,找到游客情感的闸口。由于城市居民心灵愿望的存在和日渐加强,中国未来的乡村旅游定会更趋繁荣。可惜的是,目前乡村旅游心灵的愿望只是得到初步的满足。

因为,游客身体对于眼福、口福的欲望容易疲劳和厌倦,需要更好更过瘾的乡村旅游产品供应。同时,对于心灵深处的需求、或者说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大家一直在期待,景区与游客双方都在摸索中。不管是那种形式的表象,深入心灵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找到情感的寄托,打开释放情感的闸口,都应该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如同在韩国,韩剧中平常的取景地一样,现在早已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这里的树木、湖泊、花草、木房子、餐桌都是极其平常的。所不同的是,这些物件能引起观看过电视剧游客心灵过往深刻体验的情感。

中国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五千年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即文明,现代人到乡村、田园、山水、自然中去,也是回归“文明之母”、亲近“智慧之源”, 使自身的境界达到至善至美。《大学》中提到的止于至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乡村旅游中,心灵的收获是可持续的。天下山水游不尽,每次乡村旅游结束,游客终将回到城市生活,不应随着乡村美景的淡忘、乡村美食的消化,乡村之乐就不可持续。同是一次乡村旅游,如果游客能够带回城市的不仅是照片和土特产,还有心灵与智慧的深刻体验,那么乡村作为城市的后花园,乡土资源可以更好地利用、游客的身心收益也会更大。

乡村旅游止于游客的心灵

乡村旅游止于游客的心灵

乡村旅游止于游客的心灵

乡村旅游止于游客的心灵

乡村旅游止于游客的心灵

(张令伟)

更多关于山东好吃的好玩的,请关注趣游山东微信订阅号:qysdfy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