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作者:俞晓威

编辑:一点一滴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先哲的千年古理却成了当下中国职业体育的谶语。

2016年的中超,势必成为划入史册的一笔。先是两年前的“领袖运动”,接着是一年前的“5年80亿”,紧接着就是为了2016赛季而疯狂撒币的壮举。这一切是那么的突如其来又顺理成章。使我们瞬间以一个国际排名96位,亚洲也不过第12名的足球落后国家的身份,一举成为全球职业足球联赛中最豪的一个:以近22亿人民币列在世界转会费排行之首,就连我们的次级联赛中甲,也力压德甲西甲位列世界第四!一时间,群情激奋,咸鱼翻身,我们大跃进了。甚至有评论形容我们的职业足球堪比90年代的意甲,小世界杯啊。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也确实,我们请来了巴西国脚若干,现役的啊;请来了欧洲锋霸若干;请来了非洲足球先生;请来了世界足球的希望之星...人才济济,高朋满座。都是土豪、红顶们花大价钱请来的角儿啊。为的是一出精彩的堂会。主子或是为主子张罗的,只要肯出钱,再大的角儿大抵也是会来的。谁跟钱过不去啊!可堂会终究是看个热闹,角儿唱完就走,局终归要散,没人会傻到说您府上堂会精彩,那您的戏一定也唱的好。两码事儿。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我们花钱第一了,而我们的职业足球水准呢?这也是两码事儿。钱花到了,联赛看着热闹这是肯定的。那你看着热闹精彩的足球,就意味着你的职业足球水平就高了吗?未必。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再回到职业体育,什么是职业体育。学术的定义暂且按下不表,简单说,就是从业者可以从体育中赚钱得利养家糊口,而体育作为一项营生,可以满足、提供靠它吃饭的人的一切生活需要。在这点上,职业体育的从业者与裁缝、厨子无异。这样来看,就简单了。所谓职业体育的从业者,有球员、教练等……很显然这些人都是可以靠它吃饭的:领工资,领年薪,上场踢,场边喊,妥了。而有一类从业者,就是俱乐部的所有者,也是整个职业体育领域最关键的角色,他们能从职业体育中赚钱吗?换句话说,就是我国的职业体育能让俱乐部的老板赚到钱吗?

这个问题放到欧洲五大联赛,放到美职篮,棒球大联盟,NHL,NFL,就是废话。人家是自由市场经济,我不赚钱我搞什么职业体育?!事实也证明,在欧美,职业体育是可以赚钱的,而且是可以挣大钱的。而在我国,职业体育能让老板们挣钱吗?不好说。

算个粗帐,今年后的5年,体奥动力花80亿买中超版权,合着每年每队平均一亿吧。听着不少啊。可你看看前面的转会投入,再平均一下,又入不敷出了。而且不要忘了,付了转会费,还要付那些巨星的动辄上亿的年薪啊。好了,那利润呢?更何况,这帐算得粗的不能再粗,所谓80亿,真正以现金流的形式进入俱乐部的又有多少?!您可能会说,我们还有广告收入,卖球员,卖冠名权,特许经营,票房哪,可那些,在球员年薪,巨额转会面前,真的不值一提。还是那句,那利润呢?不好意思,单凭足球,老板们真没有什么利润。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这和欧美联赛截然不同。拿英超来说,一个俱乐部的大部分收入来自转播权收入,根据俱乐部的规模和名气(豪门或是寒门),比例不同,大俱乐部占的少些,会在六成左右,而小俱乐部呢,有些甚至能占到俱乐部全部收入的八、九成。其它欧洲足球联赛大同小异。而美国职业体育对转播收入的依赖只比其多不比其少。可见,人家的俱乐部是有利润的。而我们呢?这样“大笔”的版权收入是我们破天荒第一次,而以前呢?基本没有。拿2014年来说,俱乐部总收入约为20.15亿,而球员教练年薪约为19.86亿!算上一家俱乐部开门营业的其它开销,基本上,俱乐部们要是单凭足球的话,入不敷出是铁定的,都在亏损。这说的是2014年,那时我们除了恒大还没有多少大牌球星大牌教练。而今,我们的联赛大牌云集,这笔购置款,显然光靠没有转播收入,票房赞助较前几年没有明显提升的中超收入,是不可能承担的。那巨款来自哪呢?!

放眼世界职业体育,基本都是靠版权费用,电视转播一类的收入支撑。很显然,我国职业体育的先行军,足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体育,因为它根本就养活不了自己,更别提靠它来养别人。那些巨星,顶级教练,不外乎是俱乐部拿来虚张声势打肿脸充胖子的噱头。联赛本身是没有健康的造血功能的。赵本山在《一代宗师》里说,多大的屁股,穿多大的裤衩子。话糙理不糙,正好用在中超这。中超没有那么大的屁股,却要穿世界最豪华的“裤衩子”。谁来为巨额投入买单?于是发现,土豪也好,国企也好,都是拿别处的钱来填中超这个坑,卖房子的钱,卖矿泉水的钱,卖摩托车的钱,以及纳税人的钱。有人说做事业,前期投资是一定的。但,职业体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中国富豪们是在砸钱,这不是投资体育,而职业体育也不会是靠这样的砸钱可以发展起来的。除了适得其反,别无结果。

这疯狂的砸钱,就像春节的烟火,很响很靓,但过了也就过了,留不下任何回响。但要是它真的只像春节的烟火,过了就过了,也好了。可悲的是,它留下的却是后患无穷。首先,这些华丽外援的热闹红火,势必意味着本土球员的落寞。近来世预赛上国足的锋无力就是证据。回到俱乐部,郜林成了替补,武磊,吴羲也要围绕巨星为核心的打法。本土的射手怎么办?中场核心也尽遣外援,致使如今的国足,郑智仍旧无法替代!可悲啊。进而,辛辛苦苦从青训体系中培养的年轻球员,到了一线队就算是到了头,因为他们不可能一入一线队就与这些世界级球星争位置,不可能。只有板凳,替补,或是出走。这绝不是培养本土球员的正常途径!而那些在欧洲小有成绩的小将,又被这些俱乐部以储备人才的说辞买回,干吗?还是板凳与替补。球员的巅峰期与状态就这样在板凳中耗尽了。本土球员的出路在哪?怎么培养我国的顶级球员?怎么提升我们96名的地位?再买更多巨星吗?也许应该相反吧?

说了这么多,好像罪在俱乐部似的。其实不然。

那我们的职业体育败在哪呢?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纵观西方体育的发展,职业体育的出现是在绝对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勃发的。那我们呢?我们能不能在特色中国的环境下迸发出职业体育的火光呢?答案是不能。举国体制的体育模式,有本质的基础与核心,那就是计划经济。它发展到今天的产物,就是权力的诱惑致使所谓改革者无法真正将竞技体育交与绝对开放的市场环境,况且我们也没有这样的环境,将竞技体育置于其中。对于权力的拥有是谁也不可能拒绝的诱惑,更何况几十年来,体育的权力拥有者与既得利益集团牢牢地黏合在一起,形成了举国体制的混凝土堡垒。改革是不可能出自堡垒内部,那无异于让权力者断头!

因此,职业体育在我国是不可能在本质上仍旧是计划体制的环境下产生的。那我们现在“红红火火”的联赛是什么?那不过是各地官商横联的献礼工程罢了。虽然从表面上看中超早已不是省队赞助商的简单模式,但实质上又陷入了企业(或国企或私企)养活的文工团。既然赚不到钱,这些企业在瞎忙活吗?也不是。这些钱砸下去,是很好的广告投入,但只是为了他们各自的企业宣传,与足球无关。说白了,这就是借足球以达到营销的目的。那为什么是足球?不是其它?国人的足球情结自上世纪80年代就越来越浓烈而纠结,社会效应绝对高出其它。再者,两年前“领袖运动”把足球抬上了政治高地,它不仅成为了营销平台,更可成为借花献佛的通天神梯。这样,就明白进入羊年后,足球市场的节节攀升如火如荼了吧。商人们没有傻子,都是人精。他们在做的,貌似砸钱打水漂的买卖,其实作为他们的生意是没有坏处的,全盘来看,蕴意绝不在足球而在全盘。但这不是发展职业体育的路子,是发展他们各自企业的路子。两码事儿。

除去职业足球俱乐部们不入流外,中国职业体育的另外两大拦路虎,前面讲过,其一就是我们的体育当局,仍旧扛着计划体制的大旗且走且开心,不亦乐乎,其二,就是世界奇葩的央视。前者绝不会铺开职业体育实质发展的棋局,而后者则彻底抽空了发展职业体育的物质基础,转播收入。虽然我们看到足协的脱钩去行政化,看到姚明成立中职篮公司,貌似有了职业体育的苗头。但细思极恐:那位局长仍旧领衔主演的社会化足协能有多大勇气和决绝之心自宫不得而知。即便有此心,面对“领袖运动”的一拥而上,谁有勇气说,任风浪涌动,我心自不变;再看姚明的中职篮更是带着天生缺陷诞生的(他说着篮协即做裁判又做队员的不合理,自己却也做着公司总裁,试问这样的企业怎样管理运作其它各家具有同等权力和地位的俱乐部?!)。

从最初提出体育职业化改革到现在将近1/4世纪了,看现如今的中国职业体育,热闹的背后,其实满目苍痍,荒凉凄冷。各路人马,纷纭嘈杂,但真正用正确的心态、手段、目的去投身于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寥寥无几。面对如此败局,失望的同时,仍急切地期盼着有识之士的觉醒与抗争。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 The End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体育启点立场

文章版权归来源所有!

中国职业体育之大败局: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