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德才兼备,难道只能是做梦? | 俗人闲话

德才兼备,难道只能是做梦? | 俗人闲话

道德无法打分,无法指标化,这说明在事前选择方面,对德行、道德的要求几无办法。这一点,我们须坦然承认,并因此放弃事前考核道德的种种花活,而在监督方面狠下功夫,扎紧制度的笼子,使其不敢腐、不愿腐、不能腐。

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蔡京——北宋朝庭的一个大奸臣。

当时王安石变法受到强大的反对,被迫下野。司马光领导的旧党上台,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一律推翻,其中有一项是经济政策——免役法,司马光要推翻免役法,恢复原来的差役法。

而差役法早已因弊端丛生被王安石废除,如果再恢复起来,也是相当的困难。

一项政策的废立,对朝野影响甚巨,尤其是像免役法这种关系到黎民百姓每一个人的政策。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连同变法的一切措施都要不加甄别地反对,这是置气;可是置气归置气,真的要推翻一项政策,恢复一项政策,具体操作起来却也是千难万难。

这个时候,蔡京就站了出来,说我三个月就能办成差役法。当时蔡京官还不是很大,劣迹也不是很明显。

你说,遇到这样的能人干将,困难之时勇挑重担,正在为难的司马光用还是不用?

德才兼备,难道只能是做梦? | 俗人闲话

用人要德才兼备,这个标准号称千古第一用人标准,已经说了几千年。

可是,历经了几千年,这标准却还是没有办法落到实处。什么样的人是德才兼备?什么样的人是有才无德?什么样的人又是有德无才?

这样的分析是套话,也是屁话,更是马后炮——对人的评价,往往都要盖棺之后才能论定。我们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分析,还说蔡京与司马光。

假如你是司马光,你用不用蔡京?

当然得用了,是吧?

结果呢?蔡京三个月办成了差役法,果然大大地能干。人才呀!司马光喜出望外。

也别说司马光喜出望外,换作老杜,也喜出望外,马上给皇帝上本请求给蔡京升官。

换作是你,会有第二种作法吗?

绝对不能让人才吃亏,要给人才足够大的舞台。

对吧?

然后呢?

是呀,然后呢?

好多事就怕一直问“然后”,好多小孩子招大人烦,也是因为追着大人问"“然后”。

大人随便编个故事蒙小孩子,以为蒙过就拉倒了。

可是小孩子不干,他一直在问:“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

于是大人只好继续往下编,用一连串儿的谎言来圆第一个谎言,直到被追问到崩溃,不得不翻脸:“滚犊子,再问我他妈削你!”

其实各种组织机构也是一样。很多组织建立之初,领导都是亲民的,开放的,民主的,信息公开的,有事大家商量的。

可是当领导开始撒谎,这一切就都无法持续了。因为大家会一直在问为什么,问你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莫名其妙的、弱智的、不可理喻的决定?为什么关系大家利益的事却不跟大家商量?

领导只好编一个个谎言来为自己找理由,直到什么理由也找不到。于是他发疯了,暴怒了,崩溃了,开始骂人了……

德才兼备,难道只能是做梦? | 俗人闲话

好像扯远了。

话头儿牵回来,我们再说蔡京与司马光。

蔡京能干事,能干成事,司马光得此大将,自然喜出望外,于是蔡京官运亨通。后来的事儿咱们不细说,只说梗概。

这蔡京因为支持司马光打击王安石废新法行旧法而官运亨通,后来他又行新法废旧法踹了司马光一脚。那么这回他是支持王安石了吗?

不是,他阴一套阳一套,把新法又办坏了。结果,连带王安石在历史上挨骂。这蔡京坑了王安石,又坑了司马光,最终成就了自己。

千年之后,我们知道,蔡京是大大的奸臣。可是在当朝,蔡京可是集名利权于一身,风光得很。就像秦桧,现在我们都在骂他奸臣,残害忠良。可是在南宋,秦桧一直到死都是风光无限的。

德才兼备,难道只能是做梦? | 俗人闲话

也许你会说,司马光用蔡京也是没办法,当朝没有能人哪!

这话又说错了,与司马光蔡京同朝为官的还有一个大名人——苏轼苏东坡。这苏东坡可是要才华有才华,要德行有德行。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也反对王安石变法。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不用苏轼呢?

因为这苏轼虽然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不是不加甄别地反对;而且,他还反对司马光式的党同伐异,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换作你是司马光,你会用苏轼吗?

反正司马光不用。

所以,苏大才子才名满天下,却是在王安石、司马光两党间均不讨好。新党上台他被贬,旧党上台还是不招待见,不留心瞎写文章卷入“乌台诗案”,还被关了好几年监狱。

德才兼备,难道只能是做梦? | 俗人闲话

蔡京是典型的有才无德,苏轼是标准的德才兼备。

千年以后,我们可以这么说。

可是在当时,说苏轼德才兼备不见得没有异议,说蔡京有才无德恐怕没有人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当时,当世,很多事情是看不清楚说不清楚的,等到终于可以想清楚看清楚了,也已经时过境迁,只剩下历史意义了。

用人不能不讲道德,道德却又最难以说得清楚。

汉初察举孝廉,孝是孝子,廉是廉吏。都是道德高尚者。

可是后来,当孝廉成了升官发财的唯一渠道,于是各路人等投机钻营纷纷滥竽其间,孝廉的原意已经没人在意。就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本来是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员,你有为人民服务的意愿,再达到某些具体的指标才能去做公务员。

可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愿这个东西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反倒是考上公务员就拥有了铁饭碗和各种明明暗暗的权力与利益,这个是实的。于是公务员大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更胜过以前的高考。

哪个是来求官求权求钱的,哪个是来为人民服务的,有办法鉴别吗?

德才兼备,难道只能是做梦? | 俗人闲话

怎么选拨人才,中国人进行了几千年的探索。

周朝是世袭制,王的儿子是王,诸侯的儿子是诸侯,大夫的儿子是大夫。后来证明这个方法不行,贵族世袭的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汉代,经秦并六合,贵族已经不存在,那么如何选拔官吏呢?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察举孝廉,由各地方官把地方上的孝子廉吏推荐给中央,由中央选择任用。

由于选择权在地方官,官员们就开始用各种方法推荐自家子弟。久而久之,就在地方上形成各种世家大族。比如三国的袁绍家,号称四世三公,辈辈出大官。于是官路被豪门把持阻塞;

三国时,天下大乱,为了解决用人问题,曹操发明了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官吏对同乡有才华的人打分排名,以备政府任用。这个对察举孝廉有一定的修正,却没有解决任用私人这一根本问题;

到了唐代,几经折腾始终有名无实的德行察举被彻底废弃,朝庭面向社会开科取士,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一直持续到清末的科举制度。

德才兼备,难道只能是做梦? | 俗人闲话

从尧舜禹的禅让,到唐朝彻底放弃德行考察,中国人历经千年,终于放弃了以德取人的幻梦。

他们发明的各种制度,都曾经以德才兼备为选择标准,却从来没有找到一个考核道德、德行的好的方法。所以从唐代起德行察举被废弃,到了当代,无论是考大学、考公务员还是三荐双考提拔干部,道德、德行或变成了政治考试,或者形同虚设了。

才可以选,德不可以选,道德无法打分,无法指标化,这说明在事前选择方面,对德行、道德的要求几无办法。这一点,我们须坦然承认,并因此放弃事前考核道德的种种花活,而在监督方面下功夫,扎紧制度的笼子,使其不敢腐、不愿腐、不能腐。

说了这么多,回头还是要说到司马光与蔡京,蔡京推行差役法有功,理当升官。但后期他弄权为祸,却没有制度监督制约,是制度设计有问题,不是司马光的错。

(图片来自网络)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