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陈文斌:寻访柳沟城

对于柳沟城,我向往已久。初来黄龙,便听当地人谈起这座驻兵屯粮的城堡,却因诸多原因迟迟未能前往。近日,县旅游局组织有关专家前去调研,我也一同前往,遂有幸一睹它的风采,柳沟城的神秘面纱随之揭开。

我们一行八人,孙老是受邀专家中年纪最长者。他是原县水利局局长,虽已年过花甲,却步履矫捷,精神矍铄,非常健谈,加之又为柳沟村土著居民,导游之人非他莫属。

陈文斌:寻访柳沟城

我们驱车从县城出发,进入黄龙县神道岭景区,大约四十分钟后到达大岭饭店旧址。听说,这里走小路到柳沟城遗址只有四五公里。我们便商定让司机师傅开车到柳沟城遗址等候,其他人员则下山,沿小路步行前往,开始我们的寻访之旅。

起初,山路崎岖,有些泥泞,进入树林后道路逐渐变宽,甚至可以辨出早些年人工开辟的痕迹。听孙老说,这条小道当年是柳沟城一带居民运输粮食的近道。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部分路段果然宽敞平坦,甚至可以通过马车。 大约半小时功夫,便下至谷底。这时路面稍显平坦,但却举步维艰。因为这里杂草丛生,生活着好些叫不上名字的树,它们非常团结,簇拥在一起。

有些侧躺着,神情很是淡然;有些则调皮地伸出枝丫,就像与人握手一般;有些似乎在跳拉丁舞,婀娜多姿,动感十足;有些则作“后滚翻”状,尽显阴柔之美。大家都被这景象所折服,发出阵阵赞叹。

我们迂回穿梭在树林之间,时而低头弯腰,时而得绕道而行,时而又需跳过横躺着的大树。遇有树状奇形者,便驻足欣赏一番方肯离去。 我心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曲折人生才算完美。处高峰,则思忠贞仁义而做人,谦虚谨慎而做事;在低谷,则要昂首挺胸,满怀信心不退缩。人要懂得避让、学会包容。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坚持了,就会有新的天地等待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穿越过这片丛生林时,居然发现谷底还有一片开阔地。大家欣喜不已,争相跑去,尽情地欢呼,大口吮吸林间空气,享受“天然氧吧”的馈赠。空地周围是整片的白桦树、漆树、白皮松等,它们像抱团似的,有规律地均匀分布着,犹如接受检阅的方阵。这片地的中央有一座房子,占地面积约40平米,虽已坍塌,但却可以看出当年的气势。房子的四周墙壁由石头垒成,正面留有门和窗子。门前还沉睡着一个碾轱辘,一半已深陷入土。这或许是抗战时期修建的客栈吧,繁华逝去,留下一片空寂,令人唏嘘不已。不远处,有一棵树,周身光滑,主干横向伸展而去,末端却又突然翘起,其形颇似象鼻,着实少见。我第一个攀越坐上树干,其他人也纷纷靠拢过来,于是大家留下了最难忘、最满意的一张“天天象上”的合影。带着几分留恋,我们继续前行。一个小时后,孙老说,沟口已到,马上要出山了,此时大家才稍显疲惫。风景在看风景的路上,这一路走来,晦明变化、千回百转、景色奇异。穿越这片森林,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更是一次境界的升华!

沟口非常宽阔,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到处可见成片的玉米地和菜地。孙老指着远处两棵大柳说,前面就是柳沟,对面半山上就是柳沟城堡。大家顺着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古城墙隐约可见。

须臾间,行至两棵大柳树下。它们就像列兵一般矗立着,神圣而不容侵犯。有三个朋友上前合抱,方才测出它的“腰围”,足有5米粗,如此强壮的身段在此镇守,何方人士敢来造次?孙老说,它们应该有二百来岁。听了,大家油然而生敬意。我迫不及待地冲上去,与“老寿星”合影想沾点灵气,惹来一阵羡慕和欢笑。

告别两棵柳,左拐沿着缓坡走100多米便到柳沟城遗址。它就座落在柳沟村西山台地上。据史料记载,该城堡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据清嘉庆《韩城续志》载:神道岭营游击1员,千总1员,把总2员。外委千总1员,马战兵126名,步战兵85名,守兵56名,分驻柳沟、马家咀、石堡、合阳、韩城5地。清道光至于光绪年间,神道岭营驻兵裁剪,以至荒废。 我们的向导孙老,如数家珍一般,介绍说,柳沟城郭占地约30亩,分内外二城。内城占地3亩,城内设有点兵台和练兵场。外城东西南北均约300米,地势南高北低,城墙为块石砌筑,高约8米。城开东西两门,东门上刻有“四邑要地”4个楷书大字,端庄有力。西南两边城墙保护完好,东北两边已残塌。

我们从残塌处进入城堡,发现城内点兵台和练兵场已经长满荒草和各种树。有趣的是,东门洞里曾经住过人,想来这个主人是个有心人,他用石块封堵了东门洞的两边,于是一个石窑洞便落成了。向阳的一面,主人留了门与窗子,采光很好。窑洞里面土炕保存完好,几个树杈在炕边搭起,应该是用来挂蚊帐吧。由此看来,此人生活颇为讲究。室内取暖用的是“地下灶火”,一把火既可做饭又可烧炕,节能高效,聪明至极!我惊讶地喊出“这是地暖呀”,结果逗乐了大家。亲临传说中的柳沟城,尽管没想象中那般雄伟,但它在当时的战略地位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出城下山,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将来如何修复此城堡,再现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姿。夕阳西下,一缕温和的阳光斜射在荒芜的城堡上,“樯橹灰飞烟灭”,一种悲凉涌上心头。

返回途中,孙老饶有兴趣地说,这里常年湿润,轻易不会干旱。有民间歌谣为证:

旱了九洲,收了柳沟;三年不收,担着走起。

遗憾的是,柳沟城遗址附近未通电,周围只住着两三户人家,却过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又听说,附近还埋葬着一位叫梁天宝的京官,专管山东钱粮及各省监课等,咸丰六年(1856年)运送粮食途径柳沟因公殉职。可惜天色已晚,大家便约定下次再去探访。相信这位大官员不会有被冷落之感吧!

来源:黄龙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