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二次创业的口碑,又没逃过“被死亡”的命运

二次创业的口碑,又没逃过“被死亡”的命运

文丨Lynn

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

拿了阿里12.5亿美元融资后的饿了么,转身就吞并了口碑网,而这两天又紧锣密鼓地宣布:投资了前不久才转型为精品外卖平台的黄太吉。

时间再往前推一点,合并后的美团大众点评完成了33亿美元融资,创下全球O2O融资纪录,其估值更是高达180亿美元。

眼看着国内的O2O市场正在开启新一轮排位赛,每家公司都在摩拳擦掌,但这之中却不包括一个本该作为主力的“局外人”——口碑网。

口碑网,更确切的称呼是“二次创业的新口碑”。他几乎拥有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最梦寐以求的条件——坚实的靠山、充足的资金、丰富的资源、优良的团队,可就像一支战场上的军队,两次都已做好充足准备却突然“被死亡”。

“被放弃”的两次创业

大家都已习惯于用“阿里的亲儿子”来形容口碑了,却忘了最早的时候他其实并不诞生在这个电商帝国里。

2003年4月,大众点评上线,那时候国内的互联网界都还没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更不用提什么O2O的概念了。一年之后,口碑网正式成立,并一举成为国内最早能够跨区域、一站式的生活消费平台。这在当时就是一家“明星创业公司”。

再后来,“千团大战”带来了一次行业大洗牌,而我们的口碑却躲过一劫,用的方式还挺“巧妙”——2009年9月,口碑网并入淘宝,加入了阿里的“大淘宝战略”。

对口碑网来说,在最好的时间被巨头看上,却实打实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创始团队陆续出走再创业,后遇集团业务调整,口碑网成了“淘宝本地生活”,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慢慢淡出人们视线,成了一个“被放弃”的部门。

可能是感受到了O2O的热潮,也可能是因为外部创业公司的冲击,去年6月,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共同出资60亿元重启新口碑。随后,公认的阿里巴巴二号人物、马云背后的男人——蔡崇信出任口碑网董事长。与此同时,阿里在手机移动端最为核心的两大利器——支付宝、手机淘宝,也为口碑在首页提供了流量入口。一时间,可谓风光无限。

谁也没想到,仅仅半年后的新口碑再一次“被放弃”了。按照如今对外宣传口径上的说法,是饿了么合并了口碑网,但据业内消息,早在年前的最后一天,口碑就已宣布解散。

二次创业的口碑,再一次“失败”在巨头的战略调整之下。

万恶的“平台战略”

早从淘宝开始,阿里这家公司在基因上就带着“平台”的思维,动不动就是“我们要再造一个XX领域的淘宝”。

事实上,阿里再也没有凭借以信息对接为主要功能的平台思路树立出其他行业领域的霸主地位。甚至连其本身的电商,也在以京东为首,一众创业公司的左右夹击下显得危机重重。

从重启新口碑一开始,阿里还是下定决心要走“大平台”的路线。可能他们都忘了,在此之前,外卖平台“淘点点”也是这么干的。刚开始的淘点点与其他创业公司所做的外面平台别无二致,甚至于当别人开始提供配送服务、触角伸向餐饮后端的食材货源等时,还固执到只作为平台角色存在。最终的结果,即使有阿里撑腰,淘点点同样陷入了不断补贴的泥淖。

毫无意外,“大平台”口碑也没见做得有多好。那些当初设想中在行业内引起的“雷鸣之声”,只剩下那个新口碑的logo,还在咧着嘴发出无声的嘲笑。

二次创业的口碑,又没逃过“被死亡”的命运

按照阿里内部创业奉行的“头狼文化”,口碑走到如今这一步也是迟早的事情,毕竟主观上就忽视了O2O重体验服务这一重要原则。

这是一家大公司的不自信

今日之口碑,如同昨日之来往。

有些人会说:阿里做口碑一开始就不指望着去赚钱,而是有些仗不得不打。可作为一个互联网巨头,那些战场上的摇摆不定、举步维艰,都是来自于骨子里的那股不自信。

马云在“2015杭州云栖大会”上曾说:“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第三次技术革命,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是真正的大释放。

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几乎代表了整个国内的电商发展史。直到2014年底,阿里仍然占据着国内电商领域80%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在网上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这一大堆数据阿里都知道。不过,这只限于PC网购,当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说来就来,也给了阿里在数据来源层面的重重一击。

淘宝、天猫不再是通过互联网消费的唯一选择,取而代之的是手机上五花八门的App,以及现在实体店中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现在的阿里即使抱着支付宝这张王牌,处境也与当初的银行一样尴尬——知道钱从自己的手上流出去了,可是具体去到那里、为了什么这些都知之甚少。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O2O也好,还是以红包为切入点的支付宝社交关系也罢,其最终诉求不外乎一个大数据。

从重启新口碑,到下注O2O筹码到饿了么,阿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不自信”状态中,而这一切不自信的根源正是他们此前引以为傲的大数据。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