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关于梅氏始祖梅伯出生年代考辩的有关文章

关于梅氏始祖梅伯出生年代考辩的有关文章

(此图片由重庆市綦江梅毓祥老先生拍摄于陕西黄帝陵)

【编者按】拜读全国各地梅氏宗谱之后,编者发现所有梅氏宗谱都公认梅伯公为梅氏得姓始祖,但关于梅伯公出生年代的问题,各地宗谱说法不一:一种认为梅伯是商代中期太庚的次子;另一种认为梅伯是商代末期殷王太丁的弟弟,纣王的叔祖父;还有一种说法是商代梅伯有2人,一个是商代中期太庚的次子号梅柏,另一个是梅柏第12代孙,商代末期的梅言,也叫梅伯。

由于历史的时空已经跨越三千余年,哪种说法属实一时难有定论,但不管哪种说法,梅伯为梅姓始祖以及梅氏家族有着三千余年悠久辉煌的历史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关于始祖梅伯的出生年代,编者收录部分文章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一、太司马讳伯公墓铭

公讳伯,字万君,司徒,赠太师,商汤之曾孙、太庚之次子,始封著姓。辛未,职领豫州军事;甲戌夏,豫寇,命公繫之。冬十月既望,寇平,遂按是邦宜行历炼养士,治民悦服。丙子春三月加赠。妃周氏,卫国太夫人,生二子迟、违,皆授职。生於壬寅,卒以壬申,寿九十一而终。癸酉秋赐葬,殡於豫州之东郊,配童女石人,盖祠勒石,请书行实,谨录如左。

太戊三年岁次癸酉秋九月朔

右为张 撰

(选自《民国三十六年·浙江松阳梅村梅氏宗谱》)

二、鼻祖讳伯公辨

萼谨按唐司马贞、本朝苏子由校正《史记》及状元王十朋《通鉴外傅》,并淳熙许开、欧阳光祖《历代指南》,自太庚至纣一十二世,更二十五朝,则纣之去庚远矣。吾家谱牒所著:始祖伯公,系太庚次子,诞於庚兄沃丁即位之壬寅年,则伯之去纣抑又远矣。《千姓编》云:殷纣时,亦有梅氏名伯者,忠直数谏,逢彼之怒,因而戳之。夫纣之去庚,与伯之去纣,揆之以时,若此其远,而何以戳及其身?吾宗郡汝南,系出商汤,盖商王太子封弟於梅,是为梅伯,後以国为氏,则梅地也,伯爵也,以地著姓,亦即以爵命名,彼有取尔矣。殷之伯与商之伯,得毋名同而实异焉?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八十六世孙萼谨撰

(选自《民国三十六年·浙江松阳梅村梅氏宗谱》)

三、中华梅氏元祖——梅伯

梅姓源自3200多年前的商朝诸侯国一梅,故梅姓出于子姓,子姓是商朝王族之族号,传说虞舜时高辛氏帝喾(即轩辕黄帝曾孙)之子契,官司徒,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其母吞邬(即燕)子而生,赐姓子。传14世成汤(即履,亦名天乙》,战败夏桀而即位于今河南师县西,国号商。至盘庚迁都安阳之殷。商朝庚之次子奇诞被封于梅,是为梅伯国,国主奇诞称梅伯,是梅姓之始,奇诞为梅氏元祖。

奇诞究竟是哪位商王之子,其提法有多种。在我五云梅氏宗谱中就有二种:在宋绍兴十八年的谱序中说“历自黄帝之苗裔商汤庚之次子奇诞赐姓曰梅命名曰伯,天赐其氏始商之梅,使伯司徒於豫,积功累仁、簪缨相继。十世绍,司马,生晋,晋殷末事纣,数谏而亡”;在宋绍兴三十年的《源流世系序》中说:“授商汤太庚之裔,赐姓曰梅命名为伯,封司徒至豫州五世并显,至十世绍司马生晋”。青田县梅利平对梅氏源流很有研究,其所编《青田县梅氏宗借》中梅氏源流图记载:商王太丁之次子奇诞被赐姓曰梅名伯,生子梅迟、梅遷……至第12代梅伯晋官外府侯,因直谏为纣王所杀。在宜城梅铁山专辑《梅氏文化研究》中有关梅姓起源授引《姓氏考略》说,太丁有弟封于梅,人称梅伯,是为梅氏之始,又引《江南通志》云:梅伯国之梅伯,子姓,商王后裔,封国名梅,称梅伯国。太丁崩,帝乙立,帝乙崩,受辛立(纣)。其时,年事己高的梅伯为商朝同姓诸侯国之国主,见受辛无道,群目为纣,乃屡次直谏,纣竟怒而杀之,惨遭醢。以上有庚之子(庚有四庚即太庚、南庚、盘庚、祖庚),太庚之子,太丁次子,太丁弟,梅国之主等不同说法。

众所周知,周朝及之前,其封国之国主分王、公、侯、伯、子、男。例如:楚王、吴王、齐桓公、晋文公……西伯姬昌等,对其中起历史作用较大者均有详细记载,对弱小者就少有记载了。而梅伯国地处中州,是当时最发达地区,其进一步发展扩大已无余地,而且梅伯国是小国,其主仅为伯爵,不是历史主角,因此梅伯国之年代的记载或许有了欠缺。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梅是一个封地,其主为伯爵,是世袭而代代相传的,有疑问的是太庚之次子奇诞相传十代就到商末,于年代不符,商有30个王,经历600多年,太庚是第六代王,离商末尚有450年左右,不可能只有十代。再说梅伯奇诞是太丁之弟或次子,也不符合,因太丁为纣之祖父,传至纣时最多也不会超过100年,也不可能有十代,何况当时梅伯年事已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五云梅氏宋绍兴十八年重修宗谱中所载“商汤庚之次子奇诞赐姓曰梅名曰伯”的“庚”,本人认为很可能是盘庚,因为盘庚离纣有十二代,这与所提第十一世梅伯为纣之叔辈也是符合,而且盘庚迁那至豫之殷后,将儿子封在身边较为富庶的汝南梅地也合人之常情,以上看法也只能是本人之推理而已。梅伯奇诞为我中华梅氏之元祖无疑也。

上海航天局高级工程师、五云梅氏第五十一世孙 梅熙隆

2013年3月

关于梅氏始祖梅伯出生年代考辩的有关文章

关于梅氏始祖梅伯出生年代考辩的有关文章

四、梅氏起源

关于梅氏的起源,《百家姓》一书中是这样记述的:梅“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

梅姓与殷商为同宗。商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至大乙成汤时日渐强大,他以亳(今山东省曹县南)为活动中心。夏桀无道,夏亡,商朝建立(公元前1766—前1121),都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自汤传十八世至盘庚时,因避水患“乃五迁,无定处”,商之国力已极度衰弱。盘庚即位后,将都城由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至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国号殷,商复走向强盛。

盘庚之后传八世至武乙,武乙崩,其子太(文)丁继位。太(文)丁有弟,封于“梅”地,人称“梅伯”。太(文)丁崩,帝乙立,将都城迁到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帝乙崩,帝辛立。帝辛嗜酒好色,残暴无道,民怨鼎沸,群目为“纣”。是时,梅伯为纣王的叔祖,虽年事已高,仍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关心人民疾苦,见纣王荒淫无道,不理国政,屡次冒颜直谏,纣王不听。其他大臣力劝梅伯:“大王现在不愿听逆耳忠言,不少人因此招惹杀身之祸。你虽是大王的叔祖,但把大王惹恼了,一样会招来灾祸。”梅伯说:“文谏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如既往,凡遇纣王无道,就当庭指出。纣王一忍再忍,最后再也无法容忍,就下令把梅伯杀了,还残忍地把他的尸体剁成肉酱以解心头大恨。这就是战国时代大文豪屈原在他的《楚辞》一书中记载的“梅伯菹醢”的史实。“菹醢”是古代一种酷刑,即把人剁成肉酱。屈原在《离骚》中又说:“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后者君也,辛即商纣王名)讲述的就是梅伯被残杀的史事。梅伯因敢冒死直言,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臣而千古流芳。据传,周武王灭商后,褒追他为忠侯。从此以后,梅伯的子孙后代便以封邑“梅”为姓,奉梅伯为梅氏之始祖。

关于梅氏得姓,除了“以邑为姓”一说外,还有以“王父之字为氏”一说。它见于明季浦江宋濂《潜溪集》中的一篇梅府君墓志铭,铭文指出:“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三伉姓注》也说:“梅出于子姓”,因成汤姓“子”氏。《姓氏考略》云:“虞舜时,高辛氏(即帝喾,为轩辕皇帝曾孙)之子契,官司徒,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其母吞邬(即燕)子而生,赐姓子氏。”《殷本纪》中也记载:舜封契于商,并“赐姓子氏”。契是商族的始祖。契的十四世孙履,又名大乙即成汤,是商朝的创建者。可见,子姓就是商朝王族的姓氏。“梅出于子姓”,说明“梅”氏同殷商本是同宗,关系非同一般。

不过,这两种说法中,“以邑为姓”最为普遍,且迭见于史志家乘。如《唐书·宰相世系表》:梅“系出于子姓,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明《邗束梅氏族谱》:“梅以国氏土姓,锡自有商。”清康熙台山《端芬梅族家谱》:“吾梅氏系殷主太丁之弟梅伯之后也。伯遭纣难,子孙以国为姓。”都认定梅氏是“以邑为姓”。

梅伯的封邑“梅”国究竟在什么地方?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汝南,其范围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一说在安徽省亳县(今亳州市)地区。《江南通志》和《安徽通志》都说“梅城在亳州(今安徽亳县)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亳州志》说:“梅伯之国,在治南二十里,今为梅城集。”正如台湾学者王国墦先生认为:古“梅国”在今安徽省亳县南20 里处。根据以上这些记载,梅城集为古梅国之确切位置较为合理,这里应是梅氏的发祥地。

广东江门市五邑大学 梅伟强

五、梅姓家族始祖-商朝诸侯梅伯

战国末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的《楚辞天问篇》,有“梅伯受醢”的文句。这位梅伯就是3000年以来梅姓人的始祖。

梅姓的源自3000多年前的商朝诸侯梅伯,有许许多多的考据资料可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另一项宋濂的《梅府君墓志铭》也更详细地指出:“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

上述的一书一铭,《唐书》是宋代大学者欧阳修的作品,《梅府君墓志铭》则出自明初学者宋濂的手笔,可见得梅姓的源自梅伯,是自古以来就已被认定的。

梅伯,是商朝的诸侯,也就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子孙,他在被纣王将身“殖醢”而惨死之后,等到周武王灭纣兴周,就把他的孙子封为忠侯,其子孙并且开始“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梅——这就是梅氏的来源。他们的历史,至少也在3000年以上,可当“源远流长”四个字而无愧。

六、显祖梅伯年代考(节选)

按唐代司马贞清朝苏之由校正史记,又王十朋通鉴外记欧阳光祖历代指南,称自商太庚王兄沃丁王至纣一十二代更二十五朝,吾查阅浮云梅氏家谱,太庚之次子梅伯诞生于太庚兄沃丁即位之壬寅。

三千五百多年来,我国中原和平原地区战乱频繁,尤其是春秋战国及秦末之乱不可言语,加上始皇之焚书坑儒,汉之前记载的竹简很少保留下来,以至于司马史公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之正确,汉书、后汉书等之后的书籍就更难保证其准确性了。

然我浮云地处偏偶,史上没有大的战争,就是史无前列的小日本侵华战争也只打到丽水之大港头,松阳过来之方山岭日寇也没能翻越,加上高山地区,人烟稀少,保存家谱就比我国其他地区有更多之优势也。

家谱上说“纣辛之三十二纪(而史书只记三十纪)有贤臣梅伯,而上之五百三十六年以为沃丁即位之季为伯公诞生之初也”。查历史纪元,纣王即位在公元前1075年,是年为丙寅年,再查干支次序表向前推24年为壬寅年(公元前1099年),再往前推八纪共480年即公元前1579年,就是商沃丁王即位之年。24年+480年+32年(纣王纪32年)=536年,刚好与家谱上说的“纣辛之三十二纪(而史书只记三十纪)有贤臣梅伯,而上之五百三十六年以为沃丁即位之季为伯公诞生之初也”相吻合,是故吾确认显祖梅伯之诞生年代为公元前一五七九年,距今有三千五百八十八年矣,是为考证(一)。

著名历史学家钱宗范等研究指出,商建与灭均无确切的纪年,一般认为汤灭商为公元前1766年,周灭商为公元前1122年,商代644年,盘庚迁殷后的273年为后期,殷为今天之河南安阳。商传17世31王,汤在位12年,太丁死于汤之前实未继位(《史记》有误),太丁弟外丙在位2年、仲壬在位4年,汤孙太甲在位8年。同理,我家显祖梅伯与小甲、雍已、太戊是四兄弟,由于小甲在位时间长(寿长100多岁),大弟弟梅伯(寿长91岁)就没能继位,司马公也是有误未记梅伯。

考证家谱上有梅伯小弟太戊在位第三年癸酉秋由当时的右司马张辰撰写的《大司徒梅君墓铭》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那就是梅伯是确确实实存在并生活在沃丁到小甲在位的年代的,否则在公元前1500多年的不可能写500多年后纣王时梅伯的墓铭的。我在《显祖梅伯年代考(一)》中已推定梅伯生于公元前1579年(壬寅年),《大司徒梅君墓铭》中记载:“公生于壬寅,卒以壬申。”这说明我的考证又多了一个佐证。

著名历史学家研究还进一步指出,仲丁到盘庚10王共5代迁5次都,第1次是仲丁自壳迁于嚣(今天之郑州),据C14测定为公元前1620-1595年,离商代建国约150-180年左右。仲丁是小甲、梅伯、雍已的侄儿,太戊的儿子,这更加验证了我在《显祖梅伯年代考(一)》中推定梅伯生于公元前1599年的可靠性,也可以说是最好的考古学历史验证。

著名历史学家还指出,史记记载从汤到纣传29世(考证太丁和孝已并未继位没计算在内),其中13世为兄弟继承,其余为父子继承,29世实为16代,夏、商两朝的殷商后裔前后相继共传29代,加上尧传舜、舜传禹、禹传启的三代,总共是32代。而同样是史记记载,在尧到周武王时的一千多年中,渭水流域的成周先祖却只有传了15代。中原的殷商传了32代,而渭水流域的成周却只传15代?这应该是司马迁之脱漏。所以,我认为我们研究梅氏文化不能迷信《史记》、《汉书》之类的史书,而应视野更开阔一些。是为考证(二)。

浙江省丽水市丽水日报社编辑 梅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