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摹状而吟,聚诗成塔——你没见过的“宝塔诗”

摹状而吟,聚诗成塔——你没见过的“宝塔诗”

中国传统诗歌,体例统一,形式严谨,格式工整,对仗压韵,以五六七言为主要体例。不过,才情俱佳的古代诗人们又怎会忍受诗歌体例的拘囿?于是一种形如宝塔的诗体便应运而生了,名曰“宝塔诗”

先说一个关于宝塔诗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秃子出门在外,住进了一家小店,正好他的对面住了个麻子。这天是十五,月光明亮,秃 子便邀麻子出门对月吟诗,麻子乐意奉陪。秃子见月光照在麻子脸上,越看越好笑,立即做一首宝塔诗云:

天牌

藤萝盖

雨打尘埃

后院虫吃菜

石榴皮翻过来

长街雪里印钉鞋

秃子这首诗把麻子骂了个痛快,他很是得意,便对麻子说:“这首诗怎么样?你也能做一首宝塔诗吗?”麻子见秃子有意侮辱自己,便说:“宝塔诗古人已有,不足为奇,我做首倒宝塔诗如何?”秃子说:“请教。”麻子就吟了一首诗如下:

一轮明月照九州

西瓜葫芦绣球

不用梳和篦

虮虱难留

光不留

净肉

秃子本想辱人,结果反被辱,满面羞愧,再也说不出话来了。自此,麻子的这首奇特的倒宝塔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秃子和麻子所做的杂诗,便可被成为宝塔诗。可见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

如以下几首浅显易懂的宝塔诗

诗/贵谷子

荷。

芙蕖,水灵。

欲鲜翠,露尖角。

擢荡叶长,住湖人家。

头莲五月采,别样不待期。

人静看荷赏景,风漪小浪映红。

邀绿浩渺吟明月,并蒂荷莲漾拂波。

诗/贵谷子

梅。

岁寒,傲蕊。

腊月里,一枝梅。

微隐自开,暗香有来。

隆冬含枝俏,悄翘春快到。

严霜风雪碧园,雅君淡雅芬芳。

青白杏乌五福梅,冰清玉洁朵朵开。、

诗/贵谷子

竹。

青峭,枝翠。

莫干山,清风赞。

梢动西北,苍瘦剑叶。

疏疏绿径处,绵绵雅竹魂。

高低不拘小节,摇头晃脑满山。

题居归山正此意,千竿立根不关春。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吴敬梓<<儒林外史>>

诗/浮生爵

戏月

游池底

蓝锦缠身

群鳞抚月华

烟波飘渺水声

潺潺犹伴荷下欢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宝塔诗可谓诗歌“建筑美”的集大成者。

几年前,各大论坛上也风传一首宝塔诗,据传是北大男生失恋后悲愤而作,全诗如下,大伙可发一笑:

摹状而吟,聚诗成塔——你没见过的“宝塔诗”

回贴也爆强:

摹状而吟,聚诗成塔——你没见过的“宝塔诗”

所以你看,诗歌同样可以很可爱,它可以不晦涩难懂,不佶屈聱牙,可以让你轻易就爱上的。

文章为作者原创,部分宝塔诗摘自网络,禁止转载,但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微博,qq,转发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yuwenlaolin或“林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