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与众不同的合唱

我们坐在地扪村的鼓楼里,天也渐渐暗了下来,整个村寨都寂静了,听说每晚村里的侗族老奶奶都会聚集到这里唱歌,但现在空无一人,来自中华网、中国国家地理和其它媒体届的记者朋友们干脆自己唱了起来,此时村民们听到了我们的声音便走了进来,没过一会儿,手拿木头的妇女也一起走了进来,他们在鼓楼的中间点燃了篝火,随着火焰的光芒我们的歌声也响亮了起来。

与众不同的合唱

照片1: 地扪村鼓楼内的大合唱:“侗族奶奶和老外组合”

要想了解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必须先了解侗族的歌曲,侗族人的歌反映了侗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侗族人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传说和故事都由歌曲传承,歌曲成为了文化最大的载体。对于侗族人来说,歌就是知识,最会唱歌的人是最有知识的人,歌曲是侗族人民的图书馆。

侗族人的“大合唱”

我们继续在鼓楼内唱歌,老奶奶们虽然唱着同一首歌曲,但是她们却表演出了低音、高音和领唱三个声部,有些人发出低音的声音,有些是高音组,而声音比较洪亮的人完成领唱部分。歌曲的旋律结构也很有意思,我初次听很难区分开各种不同的旋律,而后就能发现这些不同旋律之间的递进关系。

在木制的鼓楼内同时约有20位侗族妇女进行演唱,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称之为“侗族大歌”,因为在传统节日中,这种合唱会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一起完成,有时候是整个村子演唱同一首歌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比此更有效地维护和谐的方式吗?

侗族人酷爱唱歌,他们也酷爱让客人唱歌!比如让我唱歌,我先唱了几首我所会不多的中文歌,这种形式很快变成了一种歌唱游戏,老奶奶们和我们轮流唱歌,唱不出来的还有小小惩罚。当然我是有所准备的,我为他们唱了很多土耳其语歌曲,我把自己所知的从黑海到爱琴海的土耳其民歌都唱了一遍。

与众不同的合唱

在贵州每天都是节日!

在鼓楼里唱侗族大歌,对我来说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晚上,但对于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来说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贵州的很多民族一生都生活在节日的气氛中,贵州人口的百分之40是由少数民族组成,在贵州有365个民族节日,所以每天都是过节。

果真如此,我在黔东南的九天里就经历了一些节日,比如苗族的姊妹节,这个节日很像安纳托利亚农村地区的一些狂欢节。苗族的母亲们和她们的女儿们穿着传统服饰来到周围村寨的广场上,母亲们为她们的女儿穿着传统服装。在前几天我参观过苗族服饰的生产过程,苗族的每件服饰都是汇集了劳动和汗水的艺术品,在姊妹节上我又了解到了它的穿着过程,我想一个年轻女孩想自己穿上这套衣服是不可能的,一定需要母亲的帮助!

女人们在忙着穿衣跳舞,男人们也没闲着,他们在欢快地玩着游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钓鱼比赛和泥巴大战,我在拍照时也“融入了”泥巴之中,入乡随俗。

与众不同的合唱

为女儿穿着传统服饰的母亲

我在黔东南的村寨里遇到的另一个节日就是斗牛节,我很不喜欢充满血腥的西拔牙斗牛,但是苗族人的斗牛是不需要人参与的,比赛在两头牛之间较量,游戏会在牛不会过度疼痛中戛然而止,比如其中的一只牛受了重伤或者逃跑的瞬间裁判会吹响结束的哨声。牛于苗人来说,就像是龙于汉族人、狼于蒙古人、马于古突厥人而言一样,是一种图腾。

梁启超提出过“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的“大民族主义”思想,我很幸运能参加此次的贵州之行,深入了解苗家文化。因为在了解了苗族的文化和艺术之后,我才能了解多元的中国文明。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