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名师不妨在一线讲台上挥洒青春

名师不妨在一线讲台上挥洒青春

有人说得好,名师只有在讲台上耕耘,才对得起自己的称号。我也有特别的感受,时下可谓是名师满天飞,至于有没有在讲台上或者正在讲台上,做到桃李满天下,一切就特别难说了。

据说,有些名师也在讲台上奋笔疾书,可惜的是名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竟然所带班级成绩并不名列前茅,甚至整所学校都为之无奈。为啥,名师在社会上是有发言权的,他们完全可以超越世俗所谓的分数而高谈阔论,没有谁能够为之奈何,难怪许多学校的管理者既希望拥有名师,又害怕驾驭不了名师,除非自己也是名师,否则,很难让名师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最近,我买了一本钱穆先生的上课讲义——《中国文学史》,不要忘了,人家并没有太在意这本书,然而,他的学生叶龙愣是做了一个规规矩矩的弟子,老师的话认真记录下来,没想到,一经问世,整个天下都为之欣喜。其实,民国有许多这样的大师,他们不仅在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在耕耘学问,这是当下许多名师很难做到的。

我也陆陆续续买了一些所谓的当下大学教授的专著,无非就是师生齐上阵,搞一些课题,至于这些课题到底有没有什么开创性,实在令人寡味,可能是自己孤陋而寡闻吧?做学术花费的钱并不少,关键是到底能不能带给人类文明什么,一切就很难说了。据说,有些大学生称老师为老板,看来,以赚钱为目的而不是传递文化与科学,这才是教育的悲哀所在。许多大学生毕业了,试问到底学了什么东西,恐怕茫然的也不在少数。

时下为啥很难出现大师,往往在江湖上行走的恰恰是戴着光环的名师,他们到处上课、做讲座,然而再利用一些平台写点履历文章或者归纳出所谓形而上的真理,看上去风风光光,着实迷惑了许多人。

这些年,我也喜欢写文章,可能许多专家看了会嗤之以鼻,评价为土老帽一个,殊不知,读一读古今中外大师的教育名著,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都是坦诚叙述教育故事,让师生在和谐中书写美丽教育人生。有人说,不要在什么教育理论前沿上吹嘘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只要静下心来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说不定自己就会理解学生、懂得教育的真谛。尽管言辞有些偏激,然而,其中滋味恐怕只有真正与孩子在一起的教师才能够明白。

什么叫做悲天悯人,作为名师,我觉得应该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情怀,真正到一线课堂上来,接受教育体制的蹂躏与洗礼,才能够彻底理解当下教师到底生活是什么样的状况。在这一点上,只要从一线出来或者身在一线的教育名师,他们往往就不会胡言乱语,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不信,你可以读一读钱理群和凌宗伟先生写的文章或者书籍,无需多少高深的理论,更没有吹嘘自己能耐有多大,而是静静地思考教育存在的困惑,在窒息的环境下寻找一丝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名师千万不能与名利挂钩,否则,说出来的话完全是有悖科学的。

不是有一些功成名就的名师,他们成了一方领导,并没有从心底去尊重教师这样的职业,而是为了迎合地方政府所谓的政绩,主席台上说得天花乱坠,可骨子里就是不讲人性,不顾教育的实情,这样的人十之八九都是欲壑难填,跟在后面的人只能遭殃。为啥当下一些名师不愿意在体制下经历风风雨雨呢?一方面,自己可能被体制下的冰冷伤透了心,自然不愿意再次跳进火坑,等到上了岸稍加平息,又开始不自觉地指责教育本身,就是不去同情许多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可怜的教师;另一方面,在分数决定一切的环境中,有时候,教育完全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正如有人说,当下的课堂,说不定门外汉比行家里手都要强。

课堂成了知识灌输的地狱,完全不在乎智慧碰撞带来思维的火花,难怪许多本来灵性十足的孩子,一旦经过体制教育的禁锢,一个个都如老僧入定,完全忘记了生活到底是什么,做学问到底应该如何。

语言本来应该在交际中活学活用,如今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都是在拼了命的死记硬背,看上去学了许多,到底学出了什么名堂,恐怕谁都说不准。名师的课堂固然精彩纷呈,但到底能不能使用,许多一线教师只有观瞻的份儿,事实上,一个人利用成个月的时间来打造一堂课,这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一辈子都在准备常态课,这样的人才真正值得学习。

我们经常参加一些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大伙心底都明白,这些所谓的名师课堂无非是在演戏、作秀,看上去行云流水,到底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恐怕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否则,孩子的成绩是很难有起色的。

名师应该站在讲台上,我发现,不是一年才一两次,而应该与一线教师一样,成为体制中一员,否则,教育很难从困境中突破。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研究课、公开课,愣是不去关注常态课,实质上,许多一流的教育管理者都在维系教学常规,所谓研究课、公开课不过是点缀而已,根本目的说不定就是为了宣传或者公关,难怪许多人冲着名师兴致勃勃地来,结果却是灰溜溜地离开。

名师真正走进讲台,与孩子们同命运共呼吸,带领孩子们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一次次成功,赢得社会以及家长的尊重,这样的人才是时代所呼吁的基础教育的名师,然而,又有几个名师愿意如此呢?只要那块地方有了一点成绩,立马趋之如骛,来个所谓的锦上添花,无非为自己所谓的成果招摇过市而已。

广大学生并不在意课堂到底如何进行,关键在于到底能不能取得成功,从而多一些可以选择的机会,毕竟,唯分数论的教育大环境没有改变,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孩子们在成绩上挺直腰杆,才能够带着梦想一路飞翔。据说,李希贵校长就是如此,每到一所学校去履职,不管三七,先把分数提上来再说。中国式教育就是这么奇怪,只要你的成绩上去了,就不要担心优质生源的到来,一旦有了优质资源,你就无需更多地为优异的成绩担心,自然可以甩开手进行惊天动地的改革。

然而,许多名师只不过是写了许多文章,上了一些特别的课,至于到底能不能长期在教育体制内锤炼,大概一切都在难为人。教育为啥困难重重,话语权十之八九都在教育管理者与名师手上,普通教师很难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如此,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说的是一回事,做出来的又是另一回事,难怪有人参加完所谓专家研讨活动之后,不免纳闷,为啥每次听同样的专家说话,愣是没有多少新的创意呢?

名师固然要坚守课堂,我觉得仅仅如此,还是不能称之为名师,应该在坚守的同时选择超越,那就是真正意义上把孩子放在眼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愿意与孩子们同命运共呼吸,这样的人,就算一辈子没有什么光环围绕,照样能够成为世人喜闻乐见的名师。

中国教育之路到底在哪里,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应该明白孩子终身发展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们的名师应该敢于走进一线讲台,时刻与基层联系在一起,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共同想办法,唯有把握话语权的两者都能够心系天下苍生,教育的未来才有新的曙光。

也许我是一个小人物,说话人轻言微,但出自肺腑,也算是自我激励吧!(作者:钱永华,来源:大海无边的博客)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