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曾国藩为人世故,左宗棠与他反目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晚清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人物。他早期组建湘军十分不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几度自杀,最后平定太平天国,功成身退,成了晚清的传奇人物。

曾国藩爱才,凡读书人求见,不管有多重要的事务在身,他都会放下手头工作亲自接见。曾国藩在《冰鉴》一书中提及,“不患无才,患用才,患用才者不能适用也。”在曾国藩看来,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用好人才。因此,他身边始终人才济济,文人、武将、谋士应有尽有。在军事上有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郭嵩焘、彭玉麟、杨载福、康福;在洋务上有薛福成、冯桂芬、容闳等;在科学上有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齐聚麾下。

曾国藩为人世故,左宗棠与他反目

但他为人世故圆滑,凶狠残忍,杀人不眨眼,有“曾剃头”之称。其说一套做一套的为人,以致死心塌地跟随他的康福,最后也离他而去;左宗棠则与他反目,多次言辞激烈地与他交涉。

事实上,曾国藩的圆滑世故,正是从赴京考试开始的。以他当时的才华,能成为道光皇帝身边的红人,实属不易。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曾国藩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以第38名中进士。四月,殿试下来,曾国藩取中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

榜单公布后,曾国藩情绪低落——按惯例,三甲一般不能进翰林院,只能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去当县令,而这并不是曾国藩的理想,他渴望进翰林院。因此,虽然中了进士,他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准备启程回湖南老家。

就在他准备打道回府时,郭嵩焘的话点醒了他,“那次我们拜访劳御史(劳崇光)时,他很赞赏你的才华,说若需要他帮忙处,他将尽力而为,何不去找他,他或许有办法(唐浩明《曾国藩•血祭》)。”曾国藩旋即去拜访劳崇光,劳崇光告诉他,以三甲进翰林院的人不是没有,不过,那几个破例的都是有权有财的人,对农家子弟而言难度很大。曾国藩听后冷了半截,后悔不该到劳府来。

不过,劳崇光从谈吐间,认定曾国藩将是可塑之才,如是点化了他:别人凭后台和金钱,你可以凭诗文嘛!”但曾国藩心想,诗文好的又不是我一个,更何况也不知道是否合阅卷者的口味。曾国藩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劳崇光,希望从他口中得到好的点子。这也是曾国藩的聪明之处,他总是步步为营,最后套出想要的结果。

劳崇光告诉曾国藩,可以试试唐代举子“行卷”的方式。行卷,即应试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曾国藩知道行卷,但之前没有想过这种方式,他认为以自己的才华,无须采取这种方式,更何况自己也不认识朝中的达官贵人。不过,结合劳崇光的主意,回忆前面两次会试都名落孙山,曾国藩有了一些感触——一个人的才华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才华得以放大,更为重要。

劳崇光告诉曾国藩:常规行卷固然已晚,但如果你朝考中的诗文,能通过其他途径,在阅卷官评定之前,传到名流手中,通过他们来提高你文章的影响力,局面就会改观。唐浩明在《血祭》中写道,曾国藩从试场出来后,就直赶往劳崇光的府上,把场中的诗文誊抄了十份投递给朝中十位达官显贵。

次日,曾国藩的诗文《烹阿封即墨论》甚是出色的消息,在京城传开,主持朝考的大学士穆彰阿和各位考官第一时间获得了消息,穆彰阿特地找来试卷,文章开头就引起了他的兴趣,当他读到“若夫贤臣在职,往往有介介之节,无赫赫之名,不立异以殉物,不违道以干时”时,发现曾国藩竟是自己的知己。在穆彰阿看来,大凡新进进士都心高气傲,而曾国藩却谦逊低调,于是当即圈定他为翰林院庶吉士,列为一等第三名。后来,穆彰阿又在道光帝面前褒奖曾国藩,道光帝将曾国藩化为第二名。

曾国藩为人世故,左宗棠与他反目

曾国藩在没有背景的情况下,通过“行卷”,实现了普通三甲进士进翰林院的先例。穆彰阿认为,曾国藩资质仅是中等,但勤实有过人之处,自古成大事者,往往是凭勤实而不是天赋。事后,曾国藩对穆彰阿和劳崇光感激涕零。

尽管曾国藩的朝文写得不错,但若没有“行卷”一事,清代的历史或许就会改写。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曾国藩的朝文通过行卷,等于作了一次品牌广告,加深了阅卷者的印象。而恰恰,曾国藩的朝文又符合穆彰阿的口味,他们事实上是互为知己,因此,这篇文章获得好的名次就不言而喻了。

行卷对曾国藩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后来通过接触朝廷的权贵,他学到了很多官场上的东西,包括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揣摩外人的心思,如何打通人际关系……湘勇在外省设厘卡抽税时,曾国藩为了取得地方官员的支持,常常出手就是几百两银子,最后还在所抽的银税当中,回馈给政府官员。这让湘勇在得不到清政府拨款支持的情况下,得以生存下去,但也惹得商人怨声载道,而商人又将这些被多征的税收转嫁给普通百姓。

但“行卷”事件也不光彩,以致不少人对他颇有看法。今人说,“做人学曾国藩,做事学左宗棠。”与曾国藩同时代的另一个传奇人物,正属于湘籍人士左宗棠(1812-1885),他们俩相差一岁,都才高八斗,也都是朝廷的红人。左宗棠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相比曾国藩八面玲珑,左宗棠则直来直往,不喜欢玩权术。

曾国藩为人世故,左宗棠与他反目

左宗棠与曾国藩都惺惺相惜,左宗棠一手策划后者办团练,又在后者第二次被石达开打败欲自尽时,一番晓之以理的大骂,救了他的命,而其在做湖南省做巡抚的幕僚时,从财政上大力支持曾国藩办团练。曾国藩对此很感激,并在此后多次帮助左宗棠。

但左宗棠并不服曾国藩,认为以他的学识,在当时的湘籍人士当中,只能排在十名开外。事实上,按天赋和能力,他不如当时的左宗棠与王闿运等人。左宗棠的诗词比曾国藩更有气势,曾国藩曾经为一幅画题诗,左宗棠看后同样作了一首,在外人眼里,左宗棠的诗的确更胜一筹。

如果没有“行卷”事件,曾国藩或许不会被后人常常论道。

文/徐上峰,《椰城》2010年第六期,微信公众号:骚客科技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