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游石门栈道

作者:周明燕

认识石门栈道,我是从“石门十三品”开始的。2003年,我有幸去过陕西汉中,拜谒过古汉台,在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刻书法作品“石门十三品”前,久久凝视、徘徊。遗憾的是因为行程安排,未去石门栈道。时隔12年之后的今天,我终于了了夙愿。

石门栈道位于汉中城北17公里的河东店镇。走进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仿古街。左侧是褒姒瀑布。淹没于水下的褒姒铺,相传是西周褒国美女褒姒的故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让我们牢牢记住了她。瀑布飞流,褒姒美丽端庄。让人难以相信那就是十年不笑、一笑而倾国的褒姒。仿古街的两边是东西汉、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雕塑和历史故事的壁画,更有汉中民俗壁画长廊。汉中和巴中山水相连,看着很多相同的民间习俗,觉得分外亲切。走过2公里多的路程,通过石门水库坝顶才来到栈道门楼。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文字记载。先民为了翻越天险,沿河谷悬崖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褒斜道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条栈道。它北起关中眉县的斜峪关,经太白过秦岭穿越石门,出褒峪关入汉中,全程约500余华里。它是沟通我国中原、西北与西南交通的要冲,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石门是褒斜道南端的一段隧道,是栈道最险最奇之处。石门始建于东汉永平四年,总长15.75米,宽4.15,高3.6米。石洞呈南北向,走向与褒谷河道平行。当时无隧道之名,以石门喻之,就叫栈道石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余”,小石门即指此。它是用古代攻凿山石的办法“火烧水激”凿成的,是我国最早的人工隧道。

走进石门栈道,就如进入了一个天然立体文博馆。这里山上水下文物古迹荟萃。古代、近代、现代的道路建筑、水利工程、石门隧道都交织于此。新建的仿古栈道独具一格,飞架在陡壁悬崖上成为褒斜道的缩影。全长3.6公里的仿古栈道是在原栈道上方72米的位置修建的,仿造了古栈道的七种形制以及古邮亭、驿站等。虽是仿造,也可揣度当年古栈道临壑的险峻。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发生在这里;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厚重的历史,加之石门的开通,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在石门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崖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仅石门内壁就留石刻34件,连同石门南北山崖和河石上的石刻,总数达104件。这些石刻,是珍贵的石头书,于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它们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是研究古代政治、军事、交通、科技、水利、文化的重要石刻资料。1969年至1971年,因修建石门水库,只得将水库淹没区内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切割搬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书法作品因为刻在石板上,故称作“品”。“石门十三品”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被誉为“国之瑰宝”。日本书道界称“汉中石门,日本之师”。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真的《石虎》苍劲浑朴,尤其是东汉的《石门颂》、北魏的《石门铭》,自古被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辞海》封面二字就源自《石门颂》。于右任先生曾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勤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

石门栈道,据传其盛时“五里一阁、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共修建有各类建筑6000余座。且栈道路面平阔,车马悬空行走,颇为壮观。唐代诗人刘禹锡游览栈道,留诗云:“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前旌转谷去,后骑踏桥声。”

石门水库是一座集灌溉、发电、防汛和城市用水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被汉中人民称为“母亲库”。水库的另一侧是保留着褒河水系的原貌,60多米的落差下,还能看到残存的古栈道。

雨过天晴,栈道蜿蜒青山绿水间,赭红色的栏杆格外耀眼。断碑残刻,诗词书作,比比皆是。虽游人如织,漫步其间却也异常清爽。探身研究,拍照留影,访古探幽之心生出无尽感慨。先民创造的这些瑰丽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今仍熠熠生辉。然而,当年修建石门水库时,因为文物过于分散,或许更因为受当时科技的局限,石门、栈道和其他石刻则被淹没于水下,成为历史的记忆。那些被埋藏的光辉,从此不再重现,实为憾事。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