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在社交媒体中寻找失落的文体

媒介的发展,让内容有了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格式和更多的传播方式。那么在社交媒体最为流行的今天,之前那些文体都消失了,还是换了种形式去了哪里?

文体跟媒介的变化更新有极大的关联。先祖们不会写字,嘴对嘴搞出了一个文体叫“传说”;有了文字,就有了“书简”;有了印刷,又来了各类报纸书籍;然后是互联网,然后是社交媒体……

大体上讲,媒介的发展,让内容有了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格式和更多的传播方式。那么在社交媒体最为流行的今天,之前那些文体都消失了,还是换了种形式去了哪里?

以前的社交媒体是写信

读者体成了鸡汤文,知音体成了长尾词,故事会成了段子手。

包含春意盎然的社交是在刚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穷学生还没有什么互联网这类像样的娱乐项目,工科院校妹子也属于稀缺物种,所以写信就成了唯一的“社交媒体”。

在那个文艺至上的年代里,写字的文学修养是能否交到笔友的必要条件。

带有很强参与感的《读者》、《知音》,还有《故事会》,由于学习门槛不高,很快成了流行的写作文体。

一般情况下,文教科的学生比较喜欢《读者》,讲一个事情,后面加一段类似于“太史公曰”的评论,既能体现自己深刻的认识,又不失于枯燥和艰涩。

《知音》体,则普遍存在于情感细腻的女生群体中,这种缘起于琼瑶阿姨的夸张描述,正是那个年代里最为普遍的情绪表达方式。

理工科学生比较喜欢《故事会》,他们接受的教育使得他们更愿意把模糊的文字分为时间、地点、人物……

这些文体是如此流行,毫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仍然极为广泛。在我看来,大部分标题党的灵感,都来自于《知音》;而《读者》则摇身一变,成了今天最为流行的鸡汤;至于《故事会》,有一种流行的文体,叫“商业模式”……

那些失落的文体

武侠、言情、痞子和高高在上的门下走狗。

除了常见的这些文体,模仿文学作品的风格,则因为有一定的门槛而显得更加有文艺范儿。

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大体上代表了才子才女的主要文风;而痞子文学则代表着青春期的叛逆诉求成为个性的标志;当然,传说中的最高境界,其实是王二的门下走狗们。

源自于评书和章回小说的武侠小说,传承了功底深厚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刻画,而情节又大多是年轻人闯荡江湖的励志故事,特别能够激起青少年的共鸣。正如它所衍生出来的玄幻小说,诸如:“废柴小子奇遇之屌丝逆袭”之类的情节,也恰好能够满足现在那些腐坏贱萌的半大孩子。

言情小说秉承了莎士比亚教科书般的跌宕起伏,在此之上,又融入了古代才子佳人的诗情画意,就文学水平上讲,具备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后期如亦舒、席慕容等创作的优秀作品,更寄托着现代都市下身临其境的情怀。直至穿越时间的概念被科普,才算是把“公子爱上农家女”和“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桥段做了空前的融合。

痞子文学的调调,最早起源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品反映了在社会权利刚刚开始下放,小偷、强盗和华丽的利己主义者们横行的年代里,年轻人们拒绝“成熟”,想要砸碎那些伪装的破烂招牌的心理。王朔和崔健这些人,也正是凭借这一点,在相似的90年代的中国里触发了同样的荷尔蒙。今天的70后里,存在着相当比例的“老愤青”,想来就是受了这个问题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文体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失去了存在意义,只在一些爱国、追星之类狭窄的领域里被应用。

比起武侠、言情和痞子文体,最有逼格的当属“王二门下走狗”。知青、SOHO、程序员……,王小波用亲身经历、深刻认识和平实幽默的京味语言,描述着一个又一个闻所未闻、又逐个被证实的未来,为我们这些土鳖打开了前所未有的窗口。这个名为走狗的地下组织,同时掌握着:《情人》般的诗意语言和文学韵律,《1984》般惊世骇俗的黑色幽默和《围城》般才华横溢又恰如其分的比喻手法,是当时乃至现在都极为高逼格的写字方式。我喜爱的那些大V们,不管是讲科普的卓老板、还是讲互联网的Keso,都有至少一个方面达到了这种水准。

岁岁年年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论媒介如何变化,人心不变内容的核心始终不会变,除非时代让人心变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