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恰噶」(ID:qiagatv)

视频加载中...

去拜访提线木偶艺人李先芹老人的路,非常难走。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去往西坑的路,全程如此,窄,几百个急弯,一边是山,一边是几十米的深渊。

哪怕是在万载这个赣西北的小县,老人居住的西坑也是一个偏僻无比的小山村。从县城出发,单程100多里,全是高山之间的盘山路(所幸是水泥路),全程急弯,车速一直在30码左右徘徊。2个多小时后到达目的地,车上人晕的晕,吐的吐。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提线木偶戏一度被认为已在万载绝迹,2011年,才有人在西坑发现了李先芹老人和他的木偶戏。

李家祖传的木偶戏并非万载土生土长。据传在1856年,福建汀洲府上杭县白沙圩的“李春福堂”第10代班主李达丰,带着木偶箱担到万载演出,此后便在西坑一带定居。这门手艺传至后人李先芹手中,是第12代。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李先芹因居偏远山区,演出范围局限在了万载、铜鼓、宜丰三县交界地区。戏中念白带客家风味,像我这样不会客家话的人,听不懂实属正常。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演戏用的木偶高约40厘米,头、手、足用木料雕成,彩色脸谱,穿衣戴冠。每具木偶四肢躯干系十多根细线,线的另一端搭在线板上。艺人左手执板提木偶,右手拨线,根据剧情需要操控木偶。

拍摄时,李先芹老人摆弄的那几下,看似轻描淡写,但从木偶手部、头部、身体上的细微动作,便能想见操控的难度。更别说正式演出时,他最多需要同时操控7个木偶。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算起来,李先芹真正演出的时间很短。1933年出生的他,8岁开始学提线木偶,解放后停演。1958年,恰逢万载县文艺汇演,他和几个兄弟才在县城连演10天。文革期间,木偶道具毁于一旦。1980年,李家四兄弟想重操旧业,便凑了1万多元再次购齐装备,却在演出一年多后再次停演,一直至今。

先后多次停演,前期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进入80年代后,则是经济上的考量。按李先芹弟弟李先辉的说法,当时演出一场需要4个人,4个小时,收入却只有16块,扣掉路上的开销,每人分不到多少,还不如在家找点其他事情做。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这是很多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时代遇到的困境。民间艺人们想要坚守,却发现时代已然巨变,以前的老一套不再吃香,有时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而以大多数民间艺人的知识构成,想要跟随时代变化去改造自己的技艺,去迎合现代受众的喜好,又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李先芹和李先辉才会一边感慨手艺即将失传的可惜,一边对现实表示无可奈何。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本来,我们想筹点钱,资助两位老人到县城演出一场,算是圆他们一个梦想,后来才发现这个想法短期内很难办到。

李家木偶戏停演了30多年,木偶道具常年积压箱底,很多都已损毁,如果要重新开演,这些道具需要重新添置。

更大的困难在人。以前李家四兄弟出外演戏,戏台搭好,一个人在前操控木偶及唱念,两人负责锣鼓等器具,还一个给木偶化装。但在其中两人逝世后,单凭李先芹和李先辉已不能完整演出。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木偶的操控和锣鼓,李先芹都会,但分身乏术;李先辉则只会敲简单的小锣。多年来,没有年轻人找过老人拜师。所以,拍摄当天也就没有搭戏台,李先芹老人只是拿着木偶简单比划了几下。

两位老人说,他们愿意抛弃提线木偶戏不传外人的旧有观念,如果有人愿学,他们倾囊相授,只为这种已在万载扎根的传统技艺不失传。

老人不愿自己成为万载最后的提线木偶艺人。

南方乡村最后的木偶艺人

另外,我们还问了下,如果现在想演出一场,找人学习锣鼓要学多久?

老人说,如果只学一部戏的锣鼓,两个月。

如果有人想向李先芹老人学习提线木偶戏,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恰噶」,向我们留言。

PS:采访本来是李先芹老人讲述的,但他面对镜头太紧张,NG超多次都不能表述清楚,所以就由他弟弟代为讲述了。

本期摄影师/张文保

本文谢绝其他公众号转载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